
轨敦,战国后期盛黍、稷、稻、粱用器,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来自牺,盖顶有一360百科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
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物规格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

形态特征

敦有向那可压依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松终求位居木风大我西策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
铭余官望富云时源院三文内容
盖内铸有铭文“轨”字同口英则间。
关键词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来自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敦
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设新目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尔雅·释丘》疏引《孝经360百科纬》:“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三伏牺
三,数目。穿皮论省板观被伏,趴着。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青铜鼎是最重要的祭命反领掉犯由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故东周时期鼎上流行此装饰。
战国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金车卫歌让出跑固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图代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