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来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有着十分严格的礼制。
- 中文名称 清代礼制
- 外文名称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 朝代 清朝
- 开始日期 1667年
- 结束日期 1911年
简介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板线白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品级 | 顶戴 | 蟒袍 | 补服 |
一品 | 珊瑚 | 九蟒五爪 | 仙鹤 |
二品 | 起花珊瑚 | 九蟒五爪 | 锦鸡 |
三品 |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 九蟒五爪 | 孔雀 |
四品 |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 八蟒五爪 | 雪雁 |
五品 |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 八蟒五爪 | 白鹇 |
六品 | 砗磲及白色捏玻璃 | 八蟒五爪 | 鸬鹚 |
七品 | 素金顶 | 五蟒四爪 | 紫鸳鸯 |
八品 | 起花金顶 | 五蟒四爪 | 鹌鹑 |
九品 | 镂花金顶 | 五蟒四爪 | 练雀 |
未入流 | 镂花金顶 | 五蟒四爪 | 黄鹂 |
官员的品级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打察造财明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 | 官职 |
正一品 |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
从一品 | 少师,少傅,少课聚居绝如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
正二品 |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族原皮球国耐微弱边供究,右侍郎。 |
从二品 |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
正三品 | 来自 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360百科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
从三品 |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
正四品 | 通政司副使,当济远家跑皇每学程控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
从四品 |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
正五品 | 冷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止半赵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
从五品 |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吧委促限兵何供绝器内顺院侍读,侍讲,各部院挥办适员外郎,各省知州 |
正六品 |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
从六品 |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
正七品 |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
从七品 | 翰林见破罪年怀汉助级话鲁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较套隶州州判,州判 |
正八品 |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
从八品 |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
正九品 |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
从九品 | 翰林院侍诏,刑部住司狱,州吏目,巡检 |
未入流京 | 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专喜培维或钟时官 |
武将品级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九门提望攻督)、内大臣、将军(京外)、都统(外)、提督(外)
正二品:左右翼前锋营统领来自、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散秩大争船曾间艺硫装臣、副将军
正三品: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识长史、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二360百科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增协光居取唱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防守尉、佐领、都司够底传速盾、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玉考总受白然、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好报除去刘实促设五品: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二诗笔略北息尉、步军校、监守信炮官、分管佐领、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前粉设阻伟甲搞十飞硫同知、千户
从五品:四等侍卫派你、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时结的货娘地均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雷室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球医领争 正六品: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安基全致玉触才史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员费脱告半免易费正 从七品:七品典仪、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愿互你裂践立素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太仆寺经斤众流统马厂委署协领、额外外委
文官品级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况乙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
礼制具体
(一)礼节
礼节主要指带有敬意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礼节既有外在的表达形式,比如言行举止、行为,又有内在的精神内容.就是所表达的敬意,对对方的礼敬之意。礼节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称谓之礼、举止动作之行礼。
称谓之礼在中国古代很复杂,现在出了好几部"称谓大辞典",专门收录古今称谓,其中父、母、妻子等称呼.都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很多称谓与礼俗有关。比如文人之间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还有。拙荆"等等.都是把自己的妻子身份压低,以压低自己这方人的身份地位而体现的谦卑,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拙荆",指妻子以荆枝作头饰发钗,祖布为裙,不像高贵有钱人家女子以金银作首饰,谦称自己家地位低,"拙"也是谦词。这类的称呼很多,如官场上,品级低的官向比自己高的官员自称"卑职"。外国人恐怕没有这么多称呼,比如亲属方面,中国的舅舅、姑夫、舅妈、姑母、堂姨、大姑子、小姑子等,英语中就没有这么多细分的单词。这些细分的称谓也关乎礼节.主持婚礼的和当知客的特别熟悉,对谁怎么称呼是尊敬,怎样称呼是失礼,特别复杂。再拿名字来说,中国古代人不止一个名字,有名,有字.还有号,称呼对方的时候,称哪个名字是有讲究的.关系到尊敬与否的礼节,如果对方是长辈、应尊敬的人,直呼其名是失礼行为,称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杀头的。
行礼,是以肢体动作、举止表示敬意之礼节。中国古代在这方面也非常复杂,有作揖,有打躬,有跪拜等。跪拜的种类非常多.有顿首、稽首,有一跪三叩、二脆六叩、三跪九叩。动作不同,所表示的礼敬之意的程度不同。另外,行礼动作方式,各朝代不尽相同,各民族不同,男与女不同,非常细微复杂,而且讲究。
嘉庆帝
(二)礼仪
这方面的形式比较多。
1.公示性的仪式。是以向公众举行仪式来体现人际关系的某种意义。比如冠礼,是成人礼,现在汉族没有了,有的少数民族还有。古代很讲究。尤其在先秦时期,先秦以后,主要在官员贵族之家实行。男子到二十岁左右,要举行冠礼,其礼仪仪式上,要给该男子加一个冠,因为小孩是不加冠的,加一个冠(不是现在说的帽子),把梳起来的头发用冠笼住,中间插一个簪子固定。此外,再为他取个字.也就是"名"之外再取一个名字--字,取了这个字的名字,也是成为成年人的标志,可以结婚并有某些义务了。古代有个词叫"冠而字之",就是在这个礼仪场合加冠取字,在全族人、社会中表示此男子是成年人了。这种礼仪的实质,是该男子与宗族、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体现其意义。
拜师礼。过去很讲究门派、师承关系,谁拜谁为师.确定师生关系,证明是这个师门里的人,并以礼节对老师表示尊敬,要举行礼仪仪式。此仪式与确定师生关系、师门关系有关。
婚礼。订婚有聘礼,再举行结婚仪式,向族人、社会公示该男女是合法夫妻关系,对以后确定该女子所生子女的身份也有意义。皇帝娶妻为皇后,也有向社会公众表示某人为皇后的政治意义,这是古代帝制王朝家国一体的特殊内容,皇后既是皇帝之妻、又是"国母".与百姓有关。
官方嘉礼。比如皇帝登基,要举行重大仪式,向社会公布谁登基了.诏告天下。立皇太子、封皇后等等.也要举行这类礼仪,向社会公示。军礼、与官方嘉礼是并列的,是五礼当中的一种。比如皇帝大阅.跟现在检阅军队一样,以此展示军容、兵种的威武程度.向有关之方显示皇朝的武力。出征时命将出师也要举行个仪式,任命谁为大将军领兵征讨,要授将军印,赋予他统帅其他官兵的权力,明确统局关系。另外要宣布出征理由于公众。凯旋也有仪式,有献俘礼,向敌对者显示皇朝武力的强盛,同样有"关系"在内,只不过是群体性人群之间的关系。
2.祀神求福的祭礼。祭祀对象为神鬼或祖先等。祭把要表达敬畏、尊崇和孝敬等敬意,以求得神祗的庇护和赐福。是人神关系。祭礼的对象非常多.不只是汉族,很多少数民族也是这样,是多神崇拜。而且中国人还会造神,本来是人.而尊祟成神,这方面例子太多了,比如关羽、林默娘即妈祖等等。祭礼还有个特点,是祭把的对象是有等级的,官方区分为几等.所以有大祀、中祀、群祀之分。
3.体现等级关系的仪节形式。这方面的内容在官场上比较多,民间也有。
朝廷上,君臣共议国家大政的时候,要有一个仪式.这种仪式必须体现一种等级关系,体现君臣的尊卑关系。所以座次的安排上就有讲究,这大家都能理解,比如座位的高低,皇帝的座位肯定跟大臣的高低不一样;再有官员之间的座次问题,谁坐前面,谁坐下边,谁坐东边,谁坐西边,这在古代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这方面的礼仪古代也有变化。清代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国家大政的御门听政,官员向皇帝说话的时候要跪着,这与唐代以前就不一样,唐代以前有所谓三公坐论之礼,大臣和皇帝都是平起平坐的(因为那个时候也没有高脚坐具,都是像现在日本人的榻榻米,是跪坐).到唐后期尤其是宋代以后,君臣议政,只有皇帝坐着,官员站着,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官员跪着,君臣之间等级差距加大,以此礼仪体现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尊威,做臣子的要俯首听从皇上的圣旨,这种礼仪主要是体现等级关系。衙门打官司也是这样,老百姓告状,到衙门申诉自己的理由,上面坐着知县等官员,老百姓要在下面跪着,而且得口称"小的如何如何"。这在司法档案如刑科题本中有大量记述。外交礼仪,则体现国家之间的关系、英国使节阿美士德一行来华.嘉庆皇帝要求他们必须行三跪九叩礼,以表示英国是大清天朝的属国.并非平等关系。阿美士德等不肯行跪拜礼,以其他理由推脱,嘉庆皇帝发火,把他们赶走,造成国家间的矛盾。所以礼节在国家关系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补子
(三)体现等级关系的礼制性标志
等级.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方面,除了在礼仪上的体现.更广泛且带经常性的,是日常生活方面,这是无论什么阶层都涉及的问题。以下分三方面讲。
第一个方面--衣.这方面可以归结为冠和服两项,就是冠服之制。冠,清代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顶戴,有的是东珠,有的是红宝石、蓝宝石等等、几品官就什么顶戴都是有规制的。翎子,就是顶戴花翎的翎子.谁可以戴谁不可以戴,带一个眼的还是双眼的,或者三服的,都有等级。还有衣服,衣服的服色非常重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尤其是明黄色.也叫正黄色.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只有皇帝、皇家穿,其他人只有皇帝赐予,或某些在皇帝身边行走的官员,才可以穿。官员的官服上还有所谓补子,就是官服前后面的四方块,上面有些鸟兽的纹饰,不同纹饰表示不同官员的品级。比如一品大学士,补子是仙鹤,如果是低级的鹤鹊之类就是官位非常低的。武官的纹饰是兽,绣麒麟的补子为一品.其下为狮子、豹、虎等等。补子代表穿着者的品级、身份地位。还有其他纹饰,最重要的是龙纹的问题,有龙纹饰的衣裳,等级规格是比较高的.臣僚必须是皇帝赏赐才可穿用,史书上经常记载的"赐某某人四团龙补服".这是非常高的赏赐,四团龙的"团".就是圆形.四个圆形的龙纹,是非常高的规格。清代的补服中,圆补高贵.四方形补子次之。衣冠中官服的等级非常多,规制也非常细。清朝宗室有个标志是系黄带子,以此标识是高贵的皇家人。皇族中身份低一些的觉罗则系红带子。身份地位低于皇族的一般老百姓若系带子,用低等的蓝带子。
第二个方面是住,主要是府第的规格。房子台基高低,是古代比较讲究的礼制内容。臣僚无论身份地位多高,府第台基尺寸不能超过规定标准。大家可以看到故宫的太和殿,台基是最高的。用料也有要求,尤其是带颜色的砖瓦,只有皇宫里面用黄瓦,最高的亲王,其王府也不能用黄瓦。天下一个特例就是孔庙,用龙柱、黄瓦。还有从大门几开、门上的门钉数目上,也能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的高低。总之.住宅规格体现人的等级。
曲阜孔庙
最后是行,主要是出行时的仪仗、车舆。坐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是有礼制规定的。乘坐的轿子,材质,顶于是金顶还是银顶.轿子的大小、用多少人抬,各有什么样的仪仗配合.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规定。皇帝出行所用的舆辂,比任何人的规格都高,王公次之,一般官员又次之,王公不同爵等之间、官员不同品级之间也有区别。古代有句话叫"等威莫大于车服","等威"就是等级."车"就是车舆,"服"就是衣冠服饰,说的是车、服在体现等级上是比较重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