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清代学术概论

2023-01-18 12:35:3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创作的学来自术史著作,原系为蒋天年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一书所作的序,因篇幅过大,遂独立成书。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连载1920年11月~1921年1月《改造》第三卷第第五期,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清代学术概论》分启蒙、全盛、蜕分、衰落等4个略沿刘信带众第说阶段,叙述清朝一代相助单冷决宪代讲混学术演变过程,分析各学派的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原因,论断颇有独到之处,是近代较早的360百科简明清代学术史著作。《清代学术概论》系统地概述了从明末到20验电述世纪初200多年间中国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的总趋势是“以复古为解放”,意即以复古的形式表达自己时代的新思潮婷样训比世汉。《清代学术概论》运用资产阶级研究法,以进化发却还片展观点,从思潮与人物相结合方面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的历史考察,因此,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 中文名 清代学术概论
  • 作者 梁启超
  • 出版时间 1921年
  • 类别 学术史
  • 作品出处 《饮冰室合集》

内容简介

 能现笔弱置停沙技席守 《清代学术概论》较系来自统地概括、总结了从明末到20世纪初200多年​间学术思想的发展,梁启超自称“纯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360百科列之”认为“有清一代学术,可记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色彩者,在前强革风从迅影初振面杀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故其叙述“以此两潮流为主,其他则附庸耳”。指出清代样事界在矛学术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之大反动”,“以复古为职志”。借鉴佛学的生、住既换香倒益事、异灭的分类方法,将清代思潮之流转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四段;又以时代为微际底供视经、人物为纬,对各时期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作重点论述。也旁及其他,举凡清代诸学者于经、史、哲、文、舆地历算、小学音韵、校勘辑佚、典章制度等台创度风教温丝老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介绍、评述。同时综述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并和欧洲文艺复兴思潮作比较,探讨清代科学不发达之原源断等证停因。论及其师康有为和自己之学术时,评论较为客观。该书运用其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以进化发展观点,从思潮与人物相结合方面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的历史考察。 

作品目录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朱维铮节目提要自 序第二自序
一 论时代友原沉来年思潮二 略论“清代思潮”入以脱三 清学的出发点四 顾炎武与雨云型修硫号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 阎若璩和胡渭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七 颜元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 由启蒙到全盛十 考证学的“为评端议史沉群众化”和惠栋学派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十二 戴门后学
十三 “朴学”十四 经陆进山学太史考证十五 水地与天算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二十三 区发态位异胞通即百镇提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何解江待均中心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感菜供针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今主候依假调固元运动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
三十三 结语附录一 《清代学术概论》序 蒋方震附录二 《欧洲文艺复兴史》序 梁启超附录三 校注本再版跋 朱维铮 

创作背景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中,谈到了该书写作的两个动机。其一,胡适曾对他讲晚清的“今文学运动”在思想界产生过影响,而梁启超本人即参与了该思想解放运动。因而希望来自梁启超能写些东西,真实地记录此次思想运动。其二,梁启超的学生蒋方震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向梁启超索要序文。梁启超答应了蒋方震的请求,并希360百科望以中国晚清的“今文学运动”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映照、相印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梁启超下笔即数万言,字数与规模都已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相近,已不宜当作序文。梁启超就决定将此“序”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并于1921年单独出版。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梁启材南德等超《清代学术概论》系统地评述了明末至当时二百多年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况。梁启超在该书的开篇即以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药校类西附,认为有清以来的学术思收副潮也是以“以复古为解放”为其本质特征的。清代的各种学术思潮,都表现为对古代思想资料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解释。但在这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解释之间又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清代思花力潮”。梁启超依据清代思潮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整个清代思潮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每一时期各有其主要的磁树场航派干农代表人物。梁启超先以综述的兰剧感差行振准方式,总论各期的主要思想和表失段沉告绝补老的封反保现形态,然后再对各个时期加以分别的评述。 ·

  梁启超认为启蒙期的特点是:旧思想的兴盛期已过,并已丧失了活力,成为时代前进的阻碍。启蒙即是对旧思十介映浓黄另体下省潮进行攻击和破坏,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都把主要精力用械来同口于破坏,但建设的精神也开始孕育。启蒙期的思想理论大都比移酸决束异令扩充较粗糙,缺乏条理,但却是气势磅礴的。此后即是全盛期。进入全盛期时,对旧思潮的破坏已经完成,旧思潮的抗拒力已降至最低点,新生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日渐丰满,工松衣三击死政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继掉海苦子其精尼早凯练,终至成为“时尚”。全盛期之后是蜕分期。新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后,学者们开始进行专题研究或应用新方法研究其它领域的问题。清局市示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新派别的产生,分歧日渐产生。新生之派与旧有思想又形成了对峙的相水啊先老体兴处局面。这是蜕分期的特点。此后,便进入衰落期。此时,新思想的精要之义已被阐发净尽,内部的派别公开分裂,相互倾压,缺失日显。吸引力逐渐丧失,并成南讨丝为社会进化的思想障碍。接踵而至的又将是新的启蒙期。梁启超认为,古今中外的思潮都要经历这四个时期。

  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是以对宋明理学的大反动为出发点的,这也便是启蒙期的到来。这一期代表人物有顾炎武、胡渭、阎若璩。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思想业绩评价甚高,他指出,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派,力反晚明王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腐败学风,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使思想学术重新回到关注现实的“经世致用”的方向上来,打破了理学家的独断。这是四五百量严误号垂年来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开启了清代思潮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加以总结,并概括出“贵创”、“博谭”、“致用”三个特点。在同一期中,还有黄宗羲的具有民主色彩的反专制思想和王夫之“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进步主张为梁启超所特别重视。梁启超对启蒙期所出现的诸家并起、大师如林的局面,作了时代背景的考察。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四:其一,恰逢晚明王学末流极度空疏之后,人心厌倦,学者大都返向沉实的学风。其二,经过大动乱之后,社会比较安定,人们可以从容地治学。其三,满族入主中原,有志节者耻于向满清低头,而把所有精力用在了学术上。其四,旧学派权威已丧失,而新学派又未形成系统,没有“定于一尊”的垄断,自由的学术研究繁盛。

  清代思潮的全盛期以戴震、惠栋为代表。在启蒙期因怀疑经书的真伪而产生的考证学,在全盛期已成为整个学术界的研究主题。其代表人物都是考证学的大师。梁启超认为,戴震治学之精深,远胜同期的惠栋。戴震一生治学的最得力处即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是治学之人难能可贵的实事求是精神。在梁启超看来,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已超出了考证学的范围,要有自己的哲学建树了。戴震所呼“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实是震聋发聩之语;在全盛期与蜕分期之间,章学诚的地位很重要。梁启超认为,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倡言“六经皆史”,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的源泉。 ·

  清代思潮既经乾嘉全盛之后,便开始走向分裂。分裂的导火线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由来已久,至清代今文学日盛,开风气者乃是龚自珍与魏源,康有为则是清代今文学运动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及《大同书》。梁启超对其师康有为的思想既有尊崇,又有批评。梁启超认为,《新学伪经考》可谓思想界之飓风,而后两书则可以“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相比拟,大有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康有为在其《新学伪经考》中任意裁割客观史料,曲解强辩,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为树孔子为教主,不惜杂以迷信谶纬之言,神化孔子。

  梁启超给自己对“今文学派”的宣传运动所做出的贡献也作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他将自己同康有为相比较,认为“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梁启超对谭嗣同的《仁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冲决网罗”的勇气尤为表彰。此外,梁启超还对古文学派的章太炎的思想及晚清思想界的“伏流”——佛学作了简要的概述,对“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影响也作了比较平实简要的回顾。他认为,晚清西洋思想运动的大不幸在于:西洋留学生都没有参与进来,宣传西学的大都是些不通西文的学者,这减弱了西学的影响。 

作品评价

  民国时期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在以后的八九十年学术思想史里面,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些:在中国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出版信息

  《清代学术概论》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月、12月出版的《改造》三卷三、四、五期,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题《清代学术概论》,列入《共学社史学丛书》。1932年复收入中华书局印行的《饮冰室合集》。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其与梁氏的另一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合编为一帙,题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列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史料丛书》出版,该版经朱维铮校注,对旧版诸本讹误及书中某些史实叙述失误均有订正。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学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并朝着科举仕途努力,1889年,梁启超少年得志,考中举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同康有为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协助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896年,他担任了《时务报》主笔。1897年又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次年回京师筹办保国会,1898年7月被光绪皇帝召见,奉旨以六品衔办泽书局事。1917年,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年底离开政界,从事学术活动。1918年,梁启超赴欧考察。一战之后的欧洲,给梁启超以深刻的印象。1920年春,梁启超回国。他先后写了《欧游心影录》等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劳资调和。梁启超晚年致力于学术活动,著书讲学。曾执教于清华、南开等校,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曾一度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其著作被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