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生物经济以开发生物资源为特征,生来自物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生物工程,涉及农业、工业、医学、环境、海洋与空间等生物技术。古代或传统的生物工艺学,包括,生物内物质成份的提炼技术、食品间宗投轮菜差代时首加工与酿制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学建立在巴斯德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基础上,20世纪发展了基因重组技术等,21世纪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则建立了合成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将带来新的一轮生物经济发展时期。
- 中文名 生物经济
- 外文名 Bio economy
- 基 础 生物工程
- 价 值 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发展前景
生物经济引起广泛关注。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全球生物经济总量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为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预计到2020年生物经济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以信息技术为来自基础的信息经济,成为世360百科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在效益及广阔前景,使这一领域成为继电脑网络之后的又一竞争热点。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以美为主,欧鲜盟其次,日本紧追在后。2004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5%;生物技术产品每年以12%的速度扩展,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490亿美元。 生物经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蕴藏着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厚语续杆攻孔值。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农业经济、工业合没分矛的确这花者华经济进入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时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超过信息技术。比尔·盖茨预言,超过他的下一个世界首富必出自生物技术领域。事实上,生物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学产品的产值中,将有1财训/5是应用生物技术的产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引发的对生物科技类股票的良好市场预期,无不预示补顾如显毛技务冲层绝着生物经济时代为时不远。生物技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平地起惊雷,在不起眼中创造辉煌的业绩。道化学公司和嘉吉公司称,它们将首次开始完全以玉米而不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商业化生产。福特公司利用经洋麻纤维强化的塑料,制造强度更高、石油用量较少的产品。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在对细胞的生产过程进行20多年的艰苦研究后,用生物技术制造说航人体器官的时代即将变为现实,数十家公司正在准备推出商业化产品。
生物经济
一、生物经房鲁济的正式定义
人类利用计团立棉怎知英宽移的思生物技术有着久远历史,因而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在全球见层续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BeingcalledtheBioe稳西conomya“nove转财见lconcept”)。从全球排湖色企燃这术意双铁处范围来讲,对“生物经济”的理解因角度不同而略有差异(Theterm“bioecon陆轮修oy”isinterpretedindifferentwaysbydi万销fferentacto色或刻与少这rs)。经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分析后发现,较早出现的正式定义(Formaldefinitions)主要有以下4种:
1、来自OECD,2006(or2004fromotherdocum年烈艺饭优底那ent)
TheOECDprojectsupposesthebioeconomytobetheaggregatesetofeconomicoperationsi读而才船nasocietythatu满束层造复市注空磁sethelatentvalueincumbentinbiologicalproductsandprocessestocapturenewgrowthandwelfarebenefitsforcitizensandnations.
——OECDINTERNATIONALFUTURESPROGRAMME,THEBIOECONOMYTO2030:DESIGNINGAPOLICYAGENDA.ParisOECDHeadquarters,6March2006
参考译文:生物经济是经济运行的聚合体,用以描述在这样一个社会,通过生物产品和生物过程制造的潜在价值使命来为公民和国家赢得新的增长和福利效益。
2、来自EU,2005
根据欧盟生物经济会议文件和欧盟生物经济网站(EuropaBio,http://www.bio-economy.net/),欧洲将生物经济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生物经济”(Theknowledge-basedbio-economy,KBBE),简称“生物经济”(Bioeconomy)。其具体理解为:
Thebio-basedeconomyisatermwhichencapsulatesourvisionofafuturesocietynolongerwhollydependentonfossilfuelsforenergyandindustrialrawmaterials.
译文:生物经济是一个浓缩性的术语,它能够描述在能源和工业原料方面不再完全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未来社会。
3、来自中文报刊,2003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王宏广.试论“生物经济”.科技日报,2003-11-3
4、来自中文科技期刊,2002
生物经济(Bioeconomy)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Economicformation)。
——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
上述1、2、4主要从科技生产力的角度;3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但有共同点就是,生物经济由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致。除上述4种定义外,胡安·恩里克斯(1998)、杰里米·里夫金(1999)、理查德·奥利佛(1999)、陈章良(2001)、张田勘(2001)、封展旗(2002)、陈竺(2003)、侯云德(2004)、綦成元(2005)、欧阳平凯(2007)、石元春(2007年11月10日,石元春作题为《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主题演讲)等也有关于“生物经济”的理解或诠释。
二、与定义相关的其他理解与诠释
经过文献调研分析认为:
1、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较早由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StanDavisandChristopherMeyer)于2000年5月正式提出的(StanDavis,ChristopherMeyer:WhatwillreplacetheTechEconomy,Time,2000,155(21))。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几乎同时、甚至稍早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一新的名词。(生物经济:倾盘金币落谁家,《经济展望》2000年第4期)但他们均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2、此前,美国率先提出“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Bio-basedeconomy),如1999年8月,克林顿发布总统令(PresidentClinton'sExecutiveOrderof1999),敦促建立一套以生物基产品(biobasedproducts)和生物燃料为目的的激励措施,直接执行这一计划的是能源部和农业部。另据AgBiotechReporter1999年第2期报道,美国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委员会(NABC)主席RalphHardie在德州农工大学召开的农业项目年会上对美国“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作了预测,并指出: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将成为一个竞技场;随着生产向农产品的倾斜,利用植物生产如生物燃料等产品将在作物种植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经济法则
生物经济法则既不同于一般生物法则(如自然进化),也不同于纯经济法则(如价格供求均衡法则)。在生物经济的孕育和成长阶段,生物经济即开始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经济形来自态的特点,呈现出一般规律或法则的雏形,可将其初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生物科技融合
科技发展促进了技术及其产品的融合,其趋势与特征在生物科技产业方答底领良望绝套次齐迫客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其内部领域之间相互融合,以及由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发展而导致的物种界线被打破、由科技发展而引发的产业边界淡化等,都在促进生物科技产品、产业走向融合,乃至发仅抗那章亮始石展到生物、信息和物质的大融合。如把生命体视为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DNA计算机罗,都是这种“大融合”的典型。
由于信息技术、医疗、制药和生物技术的相互渗透,医疗设备、计算机软件和药物之间的区别正日益外医叫装段吸架住补次缩小;电子产品的微型360百科化、远程遥控和网络技术使最唱测岩胞础古元得以上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从技术角度来说,要想在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划清界限将非常困难。再如,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导致农业与能源工业的融合;转基因疫苗西红柿和转基因动物的“细胞工厂”的开发,促进了若感费激钱息请开树结改农业与医药工业的融合。
2.超越自然进程
以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为动植物路令善界过育种和微生物代谢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大大加快了育种技术与代谢工程的进程,也加快了生物科技知识与产品的创新速度。例如,传统农业需要长期利用自然变异选优或杂交才能培育的新品种,现在通过分子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在一年甚至几个月之内就有可能完成。
3.生物过程法则
制造业对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资源的过分依赖,使经济矛材用引交社会面临资源短缺往应未能乱晶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威胁。与跨国化学企业从化学制造转型到生物炼制(biorefinery)相对应,生物过程(bio-basedprocesses)将逐步替代化学过程,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方向。所谓生物过程法则,是指在经济社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理念指分激征导下,化工、材料、生物能源等将逐步向以方亲谁负教皇法烈题生物质(biomass)为原料、通过生物科技开发和生物炼制而取得产品的绿色生治孩企考零料绝评核底百产方式转化。
4.生物科益书权善宣策微结林技产业不对称
该法则由理查德•奥利弗作为“生物物质的经济法则”提出,用以概括生物物质产业在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或特征。这些现象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1]1培连3-26:(1)为数众亲志川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专注于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出现。(2)转型与结盟,即从相关产业如化学、制药转型到生物门结审师水成适源科技公司,并展开策略联盟,如孟山都、杜邦、诺华、道氏化学等化工、制药仍而处景大企业与生物研发小公司结盟。(3)众多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强度(研究费用/收入)极高,并形成研发热潮。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强度一般达到15%以上,高于信息科技公司的5%-15%和工业企业的5%[8]1缺意伟检境张选室验64;若按员工人均研发投入,生物科技公司达到6.9万美元,而信息科技公司和工业企业一般只有0.8万美元。(4)小规模、成长迅速且潜力巨大的市场在卫生保健、化学、农业以及环保等产业形成联动效应,从更广的范围影响制造业。
5.全球化与研究尺度反比法则
这一法则是指生物科技研发越来越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与次原子粒子等纳米世界,而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全球化[8]13-47。生物科技研发风险性高,结果难以预料,但一旦成功,商业利益巨大,并且由其研发所带来的利益也常常超出本产业之外,可为多种产业所应用,即具有较大的产业“溢出”效应。以全球化与生物制药的创新为例,当今世界上没有一家制药公司能够独立研发出一个创新药物,通常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实现资金市场渠道与提供创新研发产品“双赢”,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有人认为,“医药研发的世界是平的”[2]。
上述法则的归类是相对的,一方面,某一法则虽然在某个经济时代(或经济形态)发挥主要作用,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相邻的经济时代;另一方面,作为概括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各经济形态的法则都有其适用的条件与范围。一般而言,某一经济形态的法则同时受到该时代其他因素的制约,如作为信息经济法则之一的摩尔法则,一方面作用于信息经济社会,另一方面又受到该时代物理法则的限制;工业经济的化合物合成规律,一方面作用于工业经济社会,另一方面又受到基本元素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奥利弗:《即将到来的生物科技时代》,曹国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R.W.Oliver,TheComingBiotechAge,trans.byCaoGuowei,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03.]
[2]李行、竟永华:《医药研发的世界是平的》,《医药经济报》2008年7月14日,第A7版。
[3]邓心安,张应禄.经济时代的演进及生物经济法则初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144-151
(详文可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或网络版:http://211.103.157.86:81/Jweb_zjuskb/CN/abstract/abstract9817.shtml )
主要特点
从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生产消费过程来分析生物经济的特点。其流程为:各种生物资源,经生命科学与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的相互作用,研究开发出新工艺、新产品;新产品通过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并与相关产品互补形成宏大产业群;消费具有“人本化”特征。基此,生物经济的特点可以表述为如下6个方面。
1、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期偏长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通常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在投入产出方面存在较大的变数;其研发的诸多环节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要求研究机构或开发公司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所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更加优良;并须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等其它技术相互融合。公司把产品推向市场后,较高的科技“门槛”准入容易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以保护公司高额回报与长期的利润空间。 2、对生物资源依赖性强
基因是从已有的生物资源中“发现”而非“发明”的。从理论上讲,谁拥有生物资源,谁就有开发生物技术产品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依赖主要局限在初级利用、外观层面;而生物经济对生物资源的依赖主要体现在深层利用、基因层面;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3、产品与产业多元化
生物经济的产品与产业内容,不仅涉及的常规农业系统,而且涉及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生态、能源和新材料等众多领域。由于深入到基因层面,产品与产业多元化、产品人性化和个性化明显。产品多元化,指从传统农业产品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与加工的产品,如功能食品、生物能源、生物疫苗、基因农产品。产业多元化,指除传统的农业三次产业外,还增添了许多与“非农”交叉的新型产业,如基因美容、农业疗养。由于生物技术涉及人体本身及其赖以生存环境,各国对其开发应用较为慎重,不会轻易出现如网络软件产品一样被大量快速复制现象。
4、日益显现的市场容量和商业价值
生物技术产业开始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功能基因,可能会造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对应的消费人群,即使是属于患者人群,也往往是异常巨大的。例如,几年前,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发现一种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稀有长春花植物,可以作为药物用来治疗某些癌症。EliLilly制药公司把它开发成为药物,正在获取巨大利润——仅在1993年销售额就达1.6亿美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将蕴含越来越大的商业价值。在农业经济乃至工业经济时代早期,人们对于健康、保健的花费很小;到了信息经济时代,对于健康医疗的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在生物经济时代,随着健康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绿色健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备受关注,退休后的生活年限也将随之延长,各种保健及对老年人的护理、医疗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
5、生物经济的消费更具“人本化”
由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品与人类自身健康、生活品质以至生活价值直接相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得到最终体现,并进一步升华到能够真正体现以人类生活品质为中心的“人本化”(Human-centralization)境界。所谓“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生活品质”,也称为“人本关怀”。它源自“以人为本”并胜出于它。在信息经济时代,产品开始出现柔性制造、个性化设计特点。在生物经济时代,将更加注重“人本关怀”,如利用基因工程开发“定制”个性化药物,利用农业的多元化功能进行环境美化与健康疗养。
发展优势
生物技术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技术依赖性强、市场垄断性差、生物技术产品多样性等特点,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丰富、技术基础相对较差的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具备一定的生物技术和人才优势,这些有利因素是赶上生物经济的快车、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 1.生物经济基础良好
纵观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方面均有领先技术。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拥有各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00个,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500多家(其中医药生物技术企业300多家,农业生物技术企业200 多家),并以每年增加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从事生物技术产业。
2.生物资源丰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各种气候条件的国家,有数亿种十分罕见的生物基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许多生物起源中心。中国已经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国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并已收集3000多个家系人类遗传资源。中国还有1万种珍贵的天然药物资源。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无疑为中国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拥有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13亿人吃饭,5亿人吃保健食品,约13亿人吃药,20亿亩耕地需要新的农作物品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在人口与健康、农业与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依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贡献。
机遇挑战
发展生物经济是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要抓住生物资源、人才、市场优势,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将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成为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增长速度快、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主要生物技术产品能够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现代生物企业。具体地说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有关政策和激励机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良好的创新环境。没有对知识产权有效的法律保护,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科技投资和领先的科技产业。要强化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机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尤其是要创建和完善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20世纪全球GNP增长了30倍,从1万亿美元达到30万亿美元,科学技术的贡献率由5%提高到60%—70%。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没有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及其有效转化,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生物经济本身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生物经济要发展壮大同样需要科技创新的哺育。 3、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生物经济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二是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不能满足要求,尤其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技能人才。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培养训练有素的各类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的人才队伍,尤其要注重培养通晓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领军”人物。这是抓住生物经济机遇的决定性因素。
4、加大资金投入
生物科技领域已进入大规模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生物经济前景可观、潜力巨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必要投入,是获得丰厚回报的基础。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投入不足,中国科技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劲。以生物制药为例,面对陆地上日益枯萎的资源,海洋生物制药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成为当今世界最赚钱的行业,国际上已有上百种海洋药物进入临床评估。 5、积极推进产业化
生物技术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生物经济。科技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服务。中国科技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80%)。生物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链条,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交易、生物消费、生物金融、生物市场、生物物流等等。生物经济产业化的重点项目为医药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等10大项目,这些主要项目产业化后产值可超过1万亿元。要顺应产业革命所具有的扩散、辐射、示范和加速效应的规律,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的产业化。
6、重视生物安全战略
中国是生物基因资源大国,国外企业对中国生物资源虎视眈眈,珍贵的生物资源已大量流失,保护生物资源迫在眉睫。同时,要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造福于社会,也可危害人类。2004年10月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委托的梅里迪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误将H2N2流感病毒样本发送到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47个实验室。2006年3月26日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才发现了这个错误,随之销毁了这些样品。否则,稍一不慎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经济复苏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提出,到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的规模将远远超过信息经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萨福(PaulSaffo)预言:“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有专家预言,生物技术(BT)即将取代信息技术(IT),成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继“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网络经济”后,人类第五个经济形态很可能是“生物经济”。
经过这次危机。发达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包括房地产和金融业,短期内不可能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者,
而传统制造业都已外包给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由于发达国家巨额的负债和世界需求的下降,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将不得不面临痛苦的转型。当前生物经济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决定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已经取得越来越多各国政府和学界的共识。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世界现代生物产业正呈现爆炸性增长,一个庞大的生物产业正在快速形成,生物技术与医药、农业和传统工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动医学革命,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三是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改善人类膳食水平。四是创造新的生物品种,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发展绿色能源,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六是生物安全将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
快速发展
生物技术是中国发展最快、潜力最人、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中国已建成各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数百个;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有数十万人;已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7个;我国已有生物企业2000多家,已经有近30多个生物技术药物进入临床应用,170多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世界上最主要的10种生物技术药物我国能够生产其中的8种;中国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SAR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干细胞等生命领域的一些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优势;我国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有一支活跃在国际生物领域前沿的生物科学家队伍,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据统计,在世界着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
《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华人作者的论文教占总数的50%以上。
在2009年初的亚太国家生物经济大会上,各省市未来5年用于支持生物与医药产业的经费超过200亿元,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正在成为政府、科技界、产业界的共识。为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万~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中国已经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技术积累阶段:到2010年左右,形成5000~8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为应对金融危机作出新贡献;第二步是产业崛起阶段:到2015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0亿元人民币;第三步是持续发展阶段:到2020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3万亿元人民币,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中国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是世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收集与重大疾病相关的中国人家系库3000多个,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2万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国有13亿人吃饭,近5亿人吃保健食品,约1.3亿人吃药,20亿亩耕地需要新的农作物品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预测研究表明,中国有望能够在生物医药、转基因、功能食晶、生物反应器等十大产业率先研究开发150类产品。初步估计经济总值达上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