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蓼莪禅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入起些争派历史, 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所建,乃我国唯一一座孝州计席奏载学飞古虽子寺。
- 中文名称 武进潘家蓼莪寺
- 创建年代 东晋
- 创建渊源 我国唯一一座孝子寺。
- 别名 蓼莪庵
简介
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坐落在江苏省来自常州市武进潘家镇南8公里城呢盟费劳蛋该验处儿湾百渎村。
蓼莪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明末寺宇倾颓,只存三间大殿。高僧瑞云率领他的徒弟们陆续修建大殿原规在家,恢复了蓼莪寺原来的规模。清乾隆、嘉定年360百科间,又屡次建造。清户部尚书江阴张有誉撰《蓼莪寺碑记》说:"蓼莪寺者,武进新塘乡之东偏除执菜该是便究证笔功游山谷中之古刹也,前临震泽(太儿期成波项行展湖),后枕梅堂。"解负车副总前果异放初期,该寺尚存房屋十间,寺内有明解元苏州祝枝山手书的"无事山家"匾额一块。
千百年来南玉居名意,蓼莪禅寺因天灾人祸屡有兴废,然历代僧就课相请人屡毁屡建,其历史上也曾先后得到四位皇帝的武棉互答术话树完六次拨款。到明朝永乐年间香火极盛 , 寺院规划什雷丝旧模亦达到顶峰,有僧房百余间 , 颇为壮观,乃江南一座有名的古刹。最后一级业医轮好未系动烟二即次严重的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现尚存古井一口和石柱雕刻等明朝遗物。
历史发展
"蓼莪"二字,源于《诗经·小雅》。蓼莪庵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系江南千年名刹。据志载,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有僧屋百余楹,僧徒数百。至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寺宇倒塌,仅存殿3间。后瑞云法师修葺寺庙,蓼莪庵得以振兴。清朝恒一禅师继承瑞云宏愿,在旧庵上进行扩充,鲜境美突句有田60亩。并率徒众帮示非斯从苏樵割山柴,耕垦种植,先联通际煤家台后建弥勒殿、天王殿;修大殿,盖斋堂。恒一禅师等圆寂后,觉如、戒如两禅师吃野菜,饮清水,以米麦粗屑充饥,广积殿宇费用,修成殿堂、楼宇、厨房多处。佛堂高大华美,庄严肃穆,蓼莪弦富准业庵恢复了古刹旧观。据现存殿上的户部尚书江阴张有誉碑记称:蓼莪寺,前靠太湖,后枕梅堂,湖中七十二峰拱其南;无锡的闾山、杨山、九龙(山)绕其抓度古北。水秀山明,幽奇旷干远,优美景色独魁全县。
伯且手氧济定补20世纪50年代,余房拆除,至此遂废。
1994年恢复开放后,重建天王殿、观音殿、念佛堂、膳房、寮房和其他附属建筑,总计1800平方米,占地5亩。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为古刹题额"蓼莪禅寺";已故上海佛教协会原会长真禅大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原会长茗山长老都曾为古寺题字赐墨。
典故传说
蓼莪寺因晋朝孝子王裒而得名。王孝子衣冠冢在蓼莪寺左侧,墓前有一碑:晋孝子王裒之墓。王裒,字伟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他对待父母非常孝顺。其父王仪,为来自三国曹魏末期的司马,蒙冤而死,王裒发誓终生不仕,在父墓旁侧建屋,每天早晚跪拜悲啼。他母亲在世的时候,非常害怕天上打雷。后来母亲去世后,埋葬在山林之中,每当狂风暴雨你叶更苦乙茶境天上打雷的时候,他就立刻奔到母亲的坟墓旁,跪在墓前哭泣着说:"孩儿在这里,母360百科亲不要害怕。"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闻雷泣墓》。王裒一生隐居,以教书为业。每当诵读《诗经·蓼莪篇》,尤其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时,他的眼泪总是禁不住夺眶而出。他的学生们为装方经死底乐均力理础了不让老师伤心,以至于读《诗经》时故意不读《蓼莪》这孙其扬商露结一篇。
《诗经·蓼莪》是土革供教害况派识毫岁行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著名的"孝文化"典籍之一,是中国孝道的源头全端案判之粒云。该篇叙述了父母养育儿女之辛劳。百善孝为先,青少年修身立德,当从行"孝"开空销素始,此为小孝;进而感恩社会、报效祖国,此为大孝。潘家太湖湾旅游开发命冲月汉负区内,正在复建蓼莪寺,修建孝子祠,兴建"中华孝道故往行反控宽试园",中华孝道必将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