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甪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 中文名称 甪端
- 拼音 lù duān
- 地区 中国
象征
甪端是速度快、信息灵、保境安民的象征,也是当代甪直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于民精神的象征。兰立甪端为镇标是一种集历史、人文、民俗、传说于一体移王学的绝好创意。
文献描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独角兽(也有学者将其认为是大熊猫),有时作为艺术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脱由茶正的宋陵)。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来自护驾身旁。
古书中这样描述:《宋书·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360百科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上林赋》:"其兽则麒麟、甪端。"郭璞注:"甪端似服为亲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祯《陇蜀馀闻》:"甪端,产瓦屋山,不伤人,惟食虎豹。山僧恒养之,以资卫护。又近于渠搜发献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
甪端雕刻
来自 甪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称其为"獬豸"、"豸莫"、"独角兽"等。麒麟头,狮身,独角,长尾,四爪,上唇特长,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样为体质厚重丰硕,胸脯突出,长在鼻端的独角极为夸张,呈现如一种雄狮吼啸状,气势十分壮观。据飞齐黑刻错重查盐概资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甪端13件,而1984年应存14件,50年代损所内矛某硫名笔应存15件,原建时共16件。

甪端在现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无此兽。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于五十年代末对此陵进行调查时,还见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360百科泰陵现存甪端两件,宋神宗永裕陵,现存甪端一件。
有翼神兽的造型,较直接的源自于波斯,但可远溯至希腊。翼翅,在此已不妈标定黄衣仅仅拘囿于飞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种神圣性。翼翅与神兽相结合的有翼神兽,也便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为钟爱之物。据草触督似题苦求记载,头上一角者为麒麟,二角者为辟邪,无角者为天禄。实际上神兽的雕刻并非严格于此,宋之甪端概括了从南北朝到唐的诸多种神兽如么图很麒麟、天禄、翼马等的多种特点而加以变化。它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又侵特长,狮身,有翼,四爪,集中历号素船热代表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执色,同时也为明清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继承。史书中对甪端的记载,可知此兽有三种面貌。一为猪型;二为麒麟型;三为牛型。实则甪端为一种象征性兽类形象。
有关于甪端之记载,始见于汉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如下记载:"兽则麒麟、甪端。"可知古人之于甪端祥瑞之说,与此早已有之。缘何甪端之于历史会呈现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甪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总体造型又多如猪、牛。在汉先刻属条政、唐煊赫的气势之下,是不会钟情将于此类畜兽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狮虎变形才能与汉唐盛世相匹配。且由书中记载也可知,早先人们大多注意的是甪端独角的实用性功能,将其多视为角弓之材料的来源。由此也可注意到,甪端于汉唐之时,多为实用而存,并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甪端彻底被发掘、担营术停国神秘化的主要时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于此时被加入的。也就在祖统卫此时,这种原本也许较为真实的异域兽类,在加翅、卷唇后,被中国人改造利别点说呀跑用了。但甪端在型制上的与天禄、辟邪的明显继承关系,又可看到历代人们在思想、工艺上的一脉相承。明清人向往于汉唐之掉黑广击套尽落杂时的恢宏大气,而不会眷顾与宋人的半壁江阶露觉殖促必山,因而将甪端形象复归于麒麟,也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甪端也由此结束了其在宋代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其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后而得以功成身退。
甪端,与历代的麒麟、辟邪、天禄、獬五之粉映叶石汽豸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嘉瑞体系。透过它们,可看到一个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历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与相游许设间鸡,在它们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接算践宪卫纪响之事。"--《宋书》是沟通神界与人间的桥梁,更加倾向于信使,可看做神兽界的赫尔墨斯。
甪端弓
用异兽甪端牛之角制成的弓。《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甪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
甪端牛
古代 鲜卑 异兽名。状似牛,角在鼻上,故称。《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甪端牛。"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甪端似牛,角可为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