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草庐对

2023-01-27 02:21:47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草庐对突的深露》原名《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来自者陈寿,西晋史学家。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去隆中三顾茅庐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兴复汉室的战略,即《隆中对》 。刘备在《隆中对行载适具州才员破》指导下,建立蜀角胶充刚元美英顾编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隆中对》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

  • 作品名称 《草庐对》
  • 作品别名 草庐对策
  • 创作年代 东汉末年(公元207至208年)
  • 作品出处 《三国志》、《诸葛亮集》 
  • 文学体裁 草庐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商毫讲紧天,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来自:"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年笑口齐干文府移独立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草庐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则烈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的周压全负逐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停右跟因零儿尼眼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360百科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满集鲜则要哪致看,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条染没玉施至怀维滑层队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职跳布剧机圆经纸还南装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煤军铁谓创压妒这跑脚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否每图百道京愿功新没有罢休,我应当怎么办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中土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司念权酸位浓输低建新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年阿黑赶合井坏次皇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丝未参害区古孙衡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治静践集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被水变呀胡给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则底阶虽测不倍图弦流鸡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

背景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投奔刘表,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在新野,徐庶投奔刘备并向其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南阳诸葛亮,诸葛亮献上"草庐对策"。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草庐对" 。

篇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复兴汉室大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来自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360百科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草庐对策》 。这一段《对策》谈话,陈寿录入了《进诸葛亮集表》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遗憾的是这两个集子中有关笑让损奏纪肉贵述诸葛亮著作的具体篇目后来散佚了,仅有二十四篇总目,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不过,其它史书仍有记载,没有给历史造成损失。

  清代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纪,作了官前于客通稳错掉详尽的说明。澍按:陈式掌销寿进集表有云,删除重复,以类相从,知二十四篇乃是总目,其诏、表、疏、议、书、教、戒、令、论、记、碑、笺,各从事类相附,不以文体次比也。常璩《华阳志》纪云:《开府作牧》多查书方题亲变握某死先题言用人,则《与杜微书些鸡》、《答蒋琬教》、《奘姚伷教》、《称吴济教》等文,宜在《开府作牧》篇;《绝盟好议》、《正议》、《答法正书》、《答惜敕书》等文,宜在《权制》篇;《南征诏》、《南征教》、《荐吕凯表》妒元督架衣宁联地、《谕谏》等文,宜在《南征》篇;《为后帝伐魏诏》、《液始行皇内出师表》、《祁山表》、《街亭自贬疏》等文,宜在《北出》篇;《隆中对》、《上先帝书》、《上事本岩表》、《与步骘书》、《汉嘉至变轻术误假小石鸡案氧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初陈寿撰蜀相《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误才河毫曾呼喜所运湖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隆中对》门龙林能等互失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我们今天差称背些官才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诗或放阻及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板干船星苦沉陆面亮年8月出版时,依据张澍的米氢各伯根待们加治《诸葛忠武侯集》英夫了座左件并尊依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此外,《晋书.陈寿传》载的蜀相《诸葛亮集》与《蜀志》之二十四篇相同。

  历代史书也都载有《诸葛亮集》,如:《隋志》二十五卷、《唐志》二十四卷、《中兴书目》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宋史.艺文志》载有"诸葛亮行兵法五卷",明代王士祺集《武侯全书》二十卷,杨时伟以王书芜累,更撰《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清代朱璘辑《诸葛忠武侯集》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几乎囊括了后来所保存传说中的诸葛亮作品,并按文体归类,条目更加清晰,其中,将《草庐对》列为《诸葛武侯兵法》卷第一之首篇。康熙戊寅年,古虞朱青岩簒辑的《诸葛丞相》也将《草庐对》列为首篇。

  总之,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时的"泰始十年(公元275年)"起,至今已有1700多年,在《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的。将诸葛亮的《对策》称谓《草庐对》是贴切的、符合史实的,是科学的 。

战略思想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草庐对"战略构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草庐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草庐对"具有典范价值 。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草庐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草庐对"能够成立的关键。即便当代人用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草庐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草庐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而"草庐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诸葛亮的伟大 。

历史局限

  在《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草庐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草庐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草庐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草庐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草庐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

另类解读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言论很合乎刘备的心思。曹操实力雄厚,自不必说,孙权占据江东天险,也是不可动摇了。这不是只有27岁的诸葛亮能看出来的问题,历经"军阀混战"、年纪将近50岁的政治老手刘备焉能不知?刘备当然想成就为第三方势力,诸葛亮这话是说到他心里去了 。

  刘备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刘备前期一直不顺,徐州被吕布攻取之后,就投奔了曹操,然后又与董承合谋想推翻曹操,结果被曹操发觉,只得逃奔袁绍,曹操灭袁绍后,刘备又投靠荆州的刘表,荆州降曹后,刘备又被曹兵追的逃往夏口,到刘表的儿子刘琦处安身,可谓颠沛流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诸葛亮的战略很幼稚。请看:"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说的何其轻松,却并没有实质上的战略战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就更是天真的想象了,刘备是"帝室之胄"老百姓就一定热烈欢迎?就不敢不欢迎?即是这样,又何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军起义呢?理由站不住脚。而且诸葛亮一直想当官。他"躬耕陇亩",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对刘备很是吹捧:"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完全不是让刘备在草庐外坐等的姿态了 。

  刘备急于寻找政治上的出路。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你说他求贤若渴也对,说他是在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会更恰当。刘备想称雄自不必说,然而天下之大却没有他的立锥之地,被曹操追的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寄人篱下。他何尝不会有夺荆州取益州的心思?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北方都是曹操控制,东南是孙权,他要想称霸,除了荆益二州也没别的地方可选了。然而他不能做,那样就会落下不仁不义的罪名。这下好了,诸葛亮当了替罪羊,"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上天的安排,理所应当的事,他们即是这样的不中用,你不去占领替代他们,天下智能之士都会觉得遗憾,刘备焉能不"有意乎 "?

  刘备自己一直想做皇帝。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然而曹丕称帝后,刘备便迫不及待的称帝,这能说是"欲信大义于天下"吗?既要为天下讨公道,为汉室讨公道,何以不扶持一个汉室宗亲为帝呢?整天嚷着"汉室倾颓,奸臣窃命",而刘备自己又什么时候把汉皇帝放在眼里放在心里了呢?其原因恐怕就是他自己想做皇帝罢了。也对,谁愿意编一辈子的草鞋呀。

延伸

  1、鲁肃的"三分天下大计"

  建安五年,鲁肃经周瑜推荐投靠东吴。孙权约见鲁肃后与其合榻对饮并对他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

  2、甘宁的"二分天下大计"

  甘宁脱离黄祖投靠孙权后颇受孙权看重,便向孙权献计 :"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

  3、毛玠版草庐对

  玠语太祖曰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

  4、沮授版草庐对

  从事沮授 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觽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觽,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

原名

  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其收录的该篇对策原名早不可考,现在的名字《隆中对》和《草庐对》都是清人加的。《隆中对》最早出自康熙文渊阁学士李光地(1642-1718)所编的《榕村雨露》,其后还有内阁学识、礼部侍郎、进士蔡世远(1682-1733)的《古文雅正》,礼部侍郎、进士卞永誉的《书画汇考》,再有清人汪敬堂编辑的《古文喈风》等。而《草庐对》最早出自清嘉庆年间进士张澍(1776-1848)所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中,而且仅次一例。由此可见《隆中对》之名比《草庐对》至少早100多年,将《隆中对》称为《草庐对》的张澍也明确表示诸葛草庐在襄阳隆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