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松江鲈

2023-02-12 17:00:41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来自江鲈(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宽而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盖。吻宽而圆钝,背面中央圆突。鼻孔每侧2个,均有短管状突起。眼较小,上侧位。口大,前位。鳃盖骨具一纵棱。鳃孔使没助答若杂甚呢厚宽大。体无鳞,被粒状和细刺状皮质突起。侧线平直,约具37个黏液孔。背鳍2个,微连,始于胸360百科鳍基底上方。第一背鳍基底短,鳍棘细弱;第二背鳍基底长。臀鳍与孙宣混该得第二背鳍相似,始于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大,圆形,末端伸越肛门,下部9~10鳍出均阳片态即验式满条不分支。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头、体背部黄褐液它半包货题晶四销色,腹部灰白色,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体侧具4~5条暗褐色横斑。吻侧和眼下各具一喑带。第一背鳍前部与尾鳍基部段设好员练局候镇各具一暗斑,除腹鳍白色外,头部背面、上体把胡孙层侧及各鳍均具黑色斑点,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橘红色斜带,似4片鳃外露。

松江鲈为近海暖温性底罪纸儿希仅材短层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沿岸浅水水域和与海相通的河川居往际宪、湖泊中。具降河洄游习性,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为肉食性较凶猛鱼类,摄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朝鲜半岛(西附烧办客论侧和南侧)、日本(九州岛西北侧的福冈、佐贺及有明湾)。在一具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南达舟山、宁波及厦门,北达辽河口及鸭绿江。

(概述图参太试洋令末般德自考来源: )

  • 别名 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
  • 中文名称 松江鲈
  • 拉丁学名 Trachidermus fasciatu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动物学来自

  因在中国长江口附近松江产量较多,身较黑,360百科故名松江鲈。 初见于范晔《后汉书·左慈传》,载曹操宴客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鳃膜具橙红色带状斑而似鳃孔,又名四鳃鲈、花媳妇及花鼓鱼。

  松江鲈在鱼类学中不是鲈类。宋代大政处营阿结案宪耐相己文豪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说"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实为"花鲈"而非松江鲈鱼。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其非赵民位钟责布查序著作《本草纲目》卷四十四鳞部"鲈鱼"条目中因受前人影响而误将花鲈与松江鲈鱼认为是一种鱼。所云"四鳃鱼""淞江尤盛,四五月(农历)方出,长仅数寸"道出了松江鲈的德概顾变德片特征。而"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以及南宋杨诚斋的诗"鲈出鲈乡芦叶前,越利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省径星实践全状酸达得秋风更迥然"所描述的应是花鲈。二者差异非常明显。

  松江鲈自后汉露报运工范即已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抓场磁血青风美运顶告珍贵的食用鱼类。晋代葛洪《神仙传》中称"松江出好鲈,味异他处",其实只是松江秋季产量较多,黄河下游济南以东及南北也产。将来尚可依其习性要段祖务鲜写格顶司被空求,予以增殖。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Ⅷ-16~19;臀鳍15~17;胸鳍17~20;腹鳍Ⅰ-5;尾鳍15~17(1烧阳系都北吗0分支)。侧线孔36。鳃耙5~8。椎骨36。

松江鲈

  体长为体高4.0~4.5倍,为体宽还跳院型亮执现4.6倍,为背鳍前距2.7~2.9倍,为肛前距1.6~1.7倍,为输马孩是头长2.7~2.9倍。头长为吻长3.0~3.3倍,为眼径6.5~7.0倍,为眼间距4.3~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

  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宽而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盖。吻宽而圆钝,背面中央圆突,两侧各具一钝尖鼻棘。鼻孔每侧2个,均有短管状突起。眼较小,上编战侧位。眼间隔宽而凹入,两侧形成眶上棱。顶项棱低平,前端与眶上棱后端连接,后营他倒父苦部外斜与眶后棱相接,无棘。眶上棱和眶后棱均低平无棘,眶下棱低窄,无棘。口大,前位。上颌长于下颌,上领骨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上下领骨、犁骨和颚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舌宽厚,常达末重守载留黄东金演前端游离。前鳃盖骨后缘具4棘燃微,上棘最大,后端向上勾始路按静当曲,第四棘向前。鳃盖骨具一纵棱。鳃孔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假鳃发达。鳃盖条6.鳃耙短小,颗粒状。

  体无鳞,被粒状和细刺状皮质突起。侧线平直,约约丝命具37个黏液孔。

  背鳍2个,微连,始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一背鳍基底短,鳍棘细弱;第二背鳍基底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大,圆形,末端伸越肛门,下部9~10鳍条不分支。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

  头、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体侧具4~5条暗褐色横斑。吻侧和眼下各具一喑带。第一背鳍前部与尾鳍基部各具一暗斑,除腹鳍白色外,头部背面、上体侧及各鳍均具黑色斑点,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橘红色斜带,似4片鳃外露,故名"四鳃鲈"。

生活习性

  松江鲈为近海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沿岸浅水水域和与海相通的河川、湖泊中。具降河洄界孔双谁变先研委拿游习性,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4~11月,生活在淡水中料章的幼鱼和成鱼。经常栖息在有微流神点很唱记水、水质清澈、饵料生物丰富、水较深和有隐蔽物的场所。成鱼降河时间与当地气温和水温密切相关,在长江三角洲,来自多始于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结束。幼鱼溯河从4月下旬开始,至6月上中旬结束,5月为溯河盛期。松江鲈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为肉食性较凶猛鱼类,摄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体长40胞免式新步毫米以下个体,以枝角类为主要食饵;体长40~70毫米个体,除枝角类外还兼食小虾;体长70毫米以上个体,则以虾类为主,兼食虾虎鱼、棒花鱼和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生殖期不摄食。

  松江鲈在自然环境中对温360百科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成鱼在0℃的水温中也能生存。繁殖适温为4~14℃。松江鲈既能在盐度30~32‰的海水中生活和繁殖,又能在低盐度水和淡水中生长发育和育肥。在后期生长中需要低盐度验银面育风置间问富而又含有微量碘的水域条件。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朝鲜半岛(西侧和南侧)、日本(九州岛西北侧的福冈、佐贺及有明湾)。在中国分布于渤真认第花长走举响越重乡海,黄海和东海;南达舟山、宁波及厦门,北达辽河口及鸭绿斯角阶江;分布相当广泛,厦门、舟山、宁波、嘉兴、南京、等大长江三角洲各地和长江口、苏北沿海、胶州湾、烟台、秦皇岛、庄河、营口、旅顺等地均有分布,其中长江三角洲是主要分布区。

繁殖方式

  中国黄海南部蛎牙礁是松江鲈的一个产卵场。凡盐负整财家度适宜、有一定附着物存在的沿海钱销地即眼另挥罗府度潮间带浅水区,均有可能存在其产卵场。怀卵量通常为5100~12800粒。亲鱼有守巢护卵习性。产完卵后发茶减既慢内据点括面帝,雌鱼先离去,雄鱼留守巢内护卵。护卵期间,若遇敌害,守护雄鱼与之搏防对春被给谁司易英斗。繁殖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卵黏性,卵径为1.48~1.58毫米,具油球。卵在盐度5~16的海水和人工配制的海水中,均能受精、发育。受精卵呈团块状,黏附在蚌类的空壳或砾石上孵化做围表织茶材放若五溶率。孵化期较长,在水温14℃时核什压及则些切会力,需26天。

  降河生殖洄游的鱼类必须在一定的盐度条件下才较训组态能促使性腺达到性成熟,松江鲈川输等生活在淡水中时,其垂体前叶吻部的催乳素分泌区比较发达,而前叶主部的促性腺分泌区比较小。催乳素与渗透压调节有关,催乳素护限普分泌的增加,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导致这些鱼在淡水中的不育现象。当它们进入海水后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区明显扩大,而催乳素分泌区缩小了。降海鱼类在性腺大生长和繁殖时需要大量甲状腺激素,而淡水中由于含碘量不如海水中多,不能满足甲状腺机能旺盛时合成甲状腺素的需要。因此对降海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时,必须使其逐步过渡到海水中生活,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养殖技术

亲本培育

  松江鲈鱼亲本培育可分为:早期(9~10月)、中期(11~12月)和后期(翌年1~2月)。

  • 亲本培育池
  1. 亲本培育池:根据松江鲈鱼喜阴的生理特性,亲本培育间采用顶棚遮阳、四周开放结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勒克斯以下。亲本培育池为长方形水泥池,面积55米,有效水深60厘米,放养前15天消毒、清洗、排干备用。
  2. 培育水体:松江鲈鱼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体要清澈,且最好有微流水。因此,水源采用消毒、沉淀、曝气后的井水。同时培育池均配备过滤净化池,养殖水体经循环净化处理后,通过气提方式重新流回培育池,使水体在两池间循环流动,既产生微流水,又能对池水充分曝气增氧,保证了水质的清新、稳定。亲本培育早期为淡水,中、后期为淡水对盐卤人工配制的海水,淡水和盐卤需经检测合格后使用。
  3. 鱼巢设置:培育池池底铺放瓦片,PVC短管,为亲鱼提供遮蔽场所,密度为每平方米设置2~3个。
  • 亲本来源

  松江鲈鱼亲本主要来源:一是2009年上海海洋大学与我场合作所产子代培育而成的一龄亲鱼,二是2010年8月引进的全人工养殖松江鲈鱼成鱼培育而成的一龄亲鱼,还有少量2009年上海海洋大学与我场合作育苗后存活的二龄亲本。

  • 亲本放养
  1. 选留配组:在亲本培育的早、中期,两种来源的亲本分池培育。为保证后代的优良性状,防止种质退化,在亲本培育后期进行亲鱼选留,从中筛选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长12~15厘米,体重40~60克)、性腺发育良好、且具典型生物学特征个体进行强化培育;同时将两种来源的亲本交叉配组,避免近亲繁殖,雌雄比为1:1。
  2. 雌雄鉴别:松江鲈鱼雌雄鱼在外形上主要有如下区别:①雄鱼头部较宽,吻端圆;雌鱼头部较窄,吻端较尖;②雄鱼肛门后方有一较薄三角形泄殖乳突,尖端指向后方,泄殖孔开口在泄殖乳突顶端;雌鱼无泄殖乳突,肛门后方为一扇圆形泄殖孔。此外,雄鱼体色、花纹一般较深,雌鱼的一般较浅。
  3. 放养密度:亲本培育放养密度不宜过高,否则投饵量增加,残饵、亲鱼排泄物随之增多,水体溶氧量降低,水质败坏,易诱发鱼病,造成亲鱼死亡,亲本培育早、中期放养密度为5~6尾/米。亲本培育后期雌雄配组后,为避免亲本发情、产卵时相互惊扰,放养密度为1~1.5组/米。
  • 水质管理
  1. 淡水培育:亲本培育早期为淡水培育。每天定时测量水温、溶氧。每5天检测水质,针对水质状况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水质达到养殖标准,pH控制在7.5~8.5,溶氧≥7.0毫克/升,氨氮≤0.05毫克/升,亚硝酸氮≤0.005毫克/升。
  2. 海水培育:亲本培育中、后期为海水培育。据松江鲈鱼降海洄游的生理特性,11月份开始调节培育池水体盐度,调配方法:以盐卤和淡水配成一定盐度海水,缓缓注入过滤池,随水体进入培育池。盐度10以内,每2天升高0.5;盐度10以上时,降低调节速率,每4天升高0.5,至翌年1月底培育池盐度升至23。在盐度调节过程中,调节速率宜慢不宜急,波动范围不宜太大,否则易导致亲鱼渗透压调节紊乱、死亡;同时加强观察,发现亲本出现不适症状或摄食量明显下降,降低调节速率或暂缓调节。
  3. 人工造流:流水对松江鲈鱼性腺发育成熟极为重要,根据松江鲈鱼的降海洄游时间(11月~翌年2月),亲本培育中、后期每个培育池池底设置一台水泵,制造水流,模拟自然潮汐,给亲鱼水流刺激,以促进其性腺发育。水流速度控制在0.3~0.5米/秒,太急会过多消耗亲鱼体力,过缓影响冲水效果。每天早晚冲水一次,每次冲水时间约半小时。随着亲鱼性腺发育,相应增加冲水时间,至培育期末(2月份),每天早晚各冲水3~4小时。
  • 投饵管理
  1. 饵料准备:松江鲈鱼亲本培育阶段,应保证饵料充足、鲜活、适口。饵料主要为青虾,规格为0.8~1.2克/尾。当培育池水体盐度在18以下时,青虾可直接投喂;盐度在18以上时,将青虾放于与培育池盐度一致水体中驯养2~3天再投喂。
  2. 饵料投喂:每天下午4~5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以亲本放养量、前日摄食情况、粪便情况而定,一般为至次日凌晨尚有少量饵料虾为投饲标准。同时发现:培育早、中期亲本除体长、体重继续增长外,性腺开始进入大生长期,鱼体代谢旺盛,食欲增强,亲本日饵率可达到0.8~1%;亲本培育后期,亲鱼摄食量减少,日饵率降至0.2~0.4%;临产前一周出现停食现象。
  • 日常管理

  每日早、晚巡视,查看亲鱼残饵、粪便、活动情况,以确定次日投喂量;及时吸污、捞出残饵,维持水质清新;每月进行一次亲鱼生长检测,掌握亲鱼生长情况;定期解剖、测量、镜检,了解亲鱼性腺发育状况;做好每日的培育观察记录。

  松江鲈鱼生性胆小,培育池水质清澈,稍有人影晃动及轻微震动,都会引起亲鱼受惊而四散逃窜。有时,逃窜速度过快,易撞到池壁、鱼巢,昏厥或擦破体表,引发皮肤细菌感染、溃烂而死。因此,松江鲈鱼亲本培育期间,应保持培育池环境尤其是夜间的绝对安静。

成鱼养殖

  淞江鲈工厂化养殖模式是在其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上,对淞江鲈成鱼养殖过程中所需的关键生态因子进行人工模拟,构建一套适合于其生长发育的模拟自然生境系统,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批量生产出淞江鲈商品鱼。该养殖模式建设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所建立的一套模拟生态养殖系统(水面1000米)可实现年养殖商品鱼3~4万尾。

  • 工厂化车间

  淞江鲈成鱼养殖车间主要是根据淞江鲈幼鱼期至成鱼期的生长发育特性,营造和模拟其自然的生活环境。该养殖车间的设计依据是淞江鲈野生栖息环境的生态因子的筛选和最佳组合。生产管理的依据是其自然状态下的生态习性,这就保证了生产的淞江鲈产品质量为野生天然品质。该养殖生产系统以生态水处理技术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稳定高效的生物群落,替代常规思维下用蛋白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等价格昂贵的仪器来保证水处理质量的做法,建造和生产运作成本降低30%以上,效果却可完全满足淞江鲈生产的需要。淞江鲈工厂化养殖车间主要结构包括遮阳棚顶、养殖池和循环沟渠三部分。

  1. 遮阳棚顶:遵循保持养殖环境气候与自然生境气候尽可能一致的原则,采用开放式车间的建造方式,即在养殖池上只建造遮阳棚顶,用自然材料、草顶竹架等,稻草顶棚厚度10~30厘米,四周内外通透,车间内的温度及其他气候因子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得人工种群淞江鲈的繁殖、生长规律与自然种群基本保持一致,其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计也与自然种群相近,保持了养殖产品的自然品质。
  2. 养殖池:根据淞江鲈自然种群不同时期洄游和栖息的自然水域湖泊和河流两种栖息地的形态和特点,设计建造了两种形状的养殖池。①圆形或倒圆角形模拟湖泊养殖池:该池形状为圆形或者倒圆角正方形,以模拟自然界中湖泊生态系统。该池建设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面积一般在20~50米。进水管在侧面,进水方向为切线方向,排水管位于池中心;池高为50~80厘米,池底从周边向中心设有坡度,坡度为1~2%。②长条曲线形模拟河流养殖池:该池的形状为长条弯曲形,似河流的形态,以模拟自然界中河流生态系统。该池建设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长宽比在(3~5):1。进水管设在窄边一端,进水方向与长边方向平行。排水管在进水管远端。池高为50~80厘米,从进水口到排水口池底由高至低,池底坡度为2~3%。
  3. 循环沟渠:循环沟渠是实现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连接的通道,养殖系统沟渠分为3条,分别为海水循环沟渠、淡水循环沟渠、排污沟渠,每个养殖池都可以单独实现上述3种功能。通过两条循环沟渠将养殖车间与海、淡水处理单元连接起来,排污沟渠主要用于养殖池清洗时污水的排放。沟渠采用混凝土或玻璃钢结构,沟渠的顶部与养殖池的排水管连接,宽度20~30厘米,深度30~50厘米,从排出端到水处理系统端设有坡度,坡度为0.5~1%。
  4. 水处理系统:根据淞江鲈海、淡水洄游的生态习性,水处理系统设计了两条水处理主体渠道,即海水渠道和淡水渠道,运行时,根据淞江鲈不同生长阶段对盐度的需要进行调配。两条水处理渠道建造结构相同,但是滤料、培植和选择净化水质生物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不尽相同。水处理系统采用模拟生态的方法,控制适当的养殖负荷量,充分利用水生生物之间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实现系统内净化,避免使用昂贵的水处理设备。该系统以海洋和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为水处理的主角,选择适宜的滤料作为生物的载体。水系统按功能分为以下几部分:物理处理、生物膜处理、生物群落循环利用、调水配水。
  • 鱼种

  淞江鲈进入成鱼养殖的时间一般为5~6月份,此时鱼种已经淡化至所需要的盐度要求,发育阶段已经转底栖,全长3厘米以上,生活习性与成鱼接近。此时鱼种抗逆性较强,便于包装运输,也能更快适应多种水体的环境。投放的鱼种需要进行精心挑选,一般在同一批次孵化的苗种中,尽量挑选规格均匀、体色鲜艳、活力强的健康鱼种。鱼种使用尼龙袋充氧运输,放冰袋降温,泡沫箱包装,空运或汽车运输至目的地。

  • 日常管理

  淞江鲈成鱼养殖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多,下面将从密度管理、夏季降温管理、饵料管理三方面着重说明淞江鲈的成鱼养殖过程。

  1. 密度管理:淞江鲈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特定增长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密度小于20尾/米差异不显著,当养殖密度达到24尾/米时特定生长率等表现差异显著。 淞江鲈在不同养殖密度中均存在个体分化现象,在非试验组的正常养殖中也有此种现象。考虑到淞江鲈属凶猛性鱼类,抢食和互相残杀的习性会造成个体分化,但在经过分池处理,低密度养殖且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仍会产生个体分化。因此建议在封闭式循环系统中的合理养殖密度不超过20尾/平方米。
  2. 夏季降温管理:尽管淞江鲈是广温性物种,但其对温度变换较为敏感、更喜低温环境。苗种快速增长和育肥季节分别在春季和秋冬季,水温都在25℃以下。每当夏季来临,水温超过26℃以上,淞江鲈生长速度便迅速减缓,当温度达到30℃时,几乎停止生长,病害增多,死亡率上升。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淞江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越夏冷凝系统。该越夏冷凝系统制作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制作1000米水体使用的系统成本一次性投资约为5万元。每1000米水体日均耗电约在400度,一个养殖车间整个越夏耗电在24000度左右。1000米面积养殖成本增加约1.7万元,成活率由安装实施前约30%提高至50%左右,即养殖成活率提高20%以上。
  3. 饵料管理: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也发现淞江鲈喜食活体青虾。但在生产条件下,活体青虾不但成本昂贵,而且操作不方便,有时候还会出现短缺现象,故在淞江鲈成鱼养殖过程中开展了非活饵料的驯化试验,以作为鲜活饵料的补充。在对照组中,青虾为活饵料,饵料摄食率为100%,说明青虾基本满足淞江鲈本身的摄食习性要求。而鱼糜虽不是活饵料,但通过驯化淞江鲈则逐渐适应鱼糜,并能正常摄食鱼糜饵料,摄食率87%,说明淞江鲈对活饵料的要求可以被克服。配合颗粒饵料的饵料摄食率为零,远低于另外两组。

  野生淞江鲈捕食活饵料,因此在淞江鲈的摄食习性上,对饵料的运动状态有一定要求,表现在淞江鲈更易摄食动态的饵料颗粒。驯化期间也表明,淞江鲈总是更趋向捕食从水面向水底沉降过程中的颗粒。而配合饵料颗粒一旦落到水底静止不动,淞江鲈对配合饵料颗粒变得不敏感,最终消瘦饥饿或自残而死。

  综上可以看出,淞江鲈对饵料运动状态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克服,对落在水底的比重小的鱼糜颗粒也能摄食;而且淞江鲈对饵料的颜色无明显选择性或者说无特定要求。所以,淞江鲈通过驯化后,用非鲜活性饵料来代替活饵料是可行的,可尝试将软颗粒饵料作为替代性饵料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保护现状

  松江鲈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已禁止捕捞。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利设施大量兴建,截断了其洄游通道,进入内陆水域肥育的苗种数量大为减少,严重影响资源的再生和补充,同时工业排污日益增多,农药、化肥下泄,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阻隔了其洄游通道,在此双重影响下,自然资源日趋衰竭。为拯救这一珍稀鱼类,有关研究部门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人工繁殖和人工放养的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