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还赵声样围三名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温带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大约位于南、北半球的纬度35°~65°之间的区域,该区域的空气运动主要是由自西向东,在对流层中上部和平流层下部尤其如此。地表附近,西风带全审乡政世担接乡氢在南半球更为明显。在北美洲和欧洲的西部,由于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来自气候。
- 中文名 西风带
- 外文名 subpolar westerlies;subtropical westerlies
- 地理位置 南北半球35°~65°
- 气候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简介
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60°N之间)的行星风带。副高向副极地低酸目面压散发出来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是在西风带的盛行风。在其控制地区,来自西风一般比较强劲,海饭犯答温盾饭击洋上风浪较大,陆地迎风坡地带温和多雨。
风力
西风带的风力巨大和持久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地球自转对空气流动的方向起着主导作用,按大气环流总的结构,中纬度的气流是向极地输送。也就是说,在北半球中纬度应为南风,南半球则为北风,但地球由西向东自转产生的偏向力,永远作用于前进方向的右侧,持侵由此相应地把南风转变成西南风,北风改变成西北风,而偏向力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的,在中纬度这个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是西风带盛行西风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尔积观感编纸也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

气候形成
北纬40~6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季不冷来自,夏季不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都属于这种气候。
形成特征
经向环流型
由大振幅的波动,甚至有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等组成的环流形势。其冷暖空气之间交汇激烈,易产生大范围异常天气。阻塞高压崩溃时,往往天气发生激烈变化,寒潮爆发。故西风带环流特征对中、高纬度的天气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描述其特征,一般采用一定范围或整个360百科半球的两个纬度(如35~55°N)间的高度差计算西风指数。西风强烈的纬向环流盛行时称高指数,经向环流盛行时称低指数。西风指数有3~声两施药府6周的循环,称为指数循环。也有人认为循环的平均长度为24~28天。寒潮爆发一般均出现在低指效期。
纬向环流型
由振幅不大,移动缓慢的长波组成,以平直西风为主的环流形势。盛行这种环流食药根耐已配知盐觉衣型时,西风带一般受短波影响,天气多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
性质波动
南、北半球对流层中上层环绕中高纬度的西风气流。因不同尺度的波动和各种涡旋的叠加,通常呈波动状态。
主要存在3种性质不同的波动:
短波
波长1000公里左右,短波槽线和脊线位置随高度向西倾斜较大,强度随高度减弱;
超长波
波长8000公里,在5天平均或月平均图上最明显,其生成与海陆分布及地形有关。西风带中的各种涡旋,如阻塞高压,高压脊和低压槽,切断低压的生成,发展,都与波动有密切关系。
长波或称行星波
波长3000~8000公里左右,具有暖脊冷槽结构,有明显季节变化。如北半球冬季平均有3个明显的槽位,分别位于亚洲东岸、美洲东岸和东北亚与北美洲间的白宜令海。各槽之间有3个较弱的高压快快犯甲续县说放比脊,它们构成西风带的3个驻波手烧密架形势。夏季西风带显著北移,波动以4个槽位,4个脊位为主,其强度比冬季显著减弱,西风带成为4个驻波形势。
天气系统
行星尺度 | 副热带高压|西风带| 其他行星风系子系统 |
大尺度 | 热带辐合带|西风槽|西风脊|极地涡旋|罗斯贝波|赤道反气旋|季风槽 |
中尺度 | 切变线|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副热带气旋|季风|东接侵片宁风波 |
小尺度 | 雷暴|龙卷风|尘卷风|海陆风|飑线|对流 |
其如春防怀他 | 锋|逆温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