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西藏点地梅

2023-01-30 14:02:49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西藏点地梅(学名:Androsace mariae)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下的一个种。

  • 中文学名 西藏点地梅
  • 拉丁学名 Angiospermae
  • 界 植物界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菫菜目

简介

  种中文名:西藏点地梅

西藏来自点地梅

  种拉丁名:AndrosacemariaeKanitz

  科中文名:报春花科

  科拉丁名:Primulaceae

  属中文名:点地梅属

  属拉丁名:Androsace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l.c.:164.1931]

  中国植物志:59(1):193

  英文植物志:1360百科5:89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质,具少数支根。根出条短,叶丛叠生其上,形成密丛;有时根出条伸长,叶丛间有明显的间距,成为疏丛。莲座状叶丛未该直径1-3(4)厘米若武;叶两型,外层叶舌形或匙形,

西藏点地梅

  长3-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锐尖,两面无毛至被疏柔毛,边缘具白色缘毛;内层叶匙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5毫米,先端锐尖或近圆形而具骤尖头,基部渐狭,两面无毛至密被白色多细胞柔毛,具无柄腺体,边缘软骨质,具缘毛。花葶单一,高2-8厘米,被白色开展的多细胞毛和短柄腺体;伞形花序2-7(10)花;苞片披针形至线形,长3-4毫米,与花梗、花萼同被白色多细胞毛;花梗在花期稍长于苞片,长5-7毫米,花后伸长,果期长可达18毫米;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分裂达中部,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粉红色,直径属术益案信色责妈席吸停5-7毫米,裂片楔状倒卵形,先端略呈波状。蒴果稍长于宿存花萼。花期6月。

产地

  产于甘肃南部、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

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和砂石地上海拔1800-4000米。

纸承曲点或效头区别

  此种是一适应性很强的高山植物,不仅分布广,而且其垂直分布可自海拔18来自00米至4000米,

西藏点地梅

  生长于草地、林缘和干燥的砂石地等不同生境中,因此变异亦较大,如叶两面无毛至密被毛;植株为密丛(根出条短司但策两毫细,叶丛叠生)、或为疏丛(360百科根出条伸长,叶丛间有明显小呀至新学超精井训井间距),但二者间均有过渡类型。因此我们将以叶无毛为特征的var.tibetica(Maxim.宽代正)Hand.-Mazz.和以根出条伸长为特征的var.trachylomaHand.-Maz火状叶台清确z.均予以归并。

医书记载

  医书版本一

  【来源】报春花科西藏点地梅Androsacetibeticavar.mairaeR.Kunth,以全草入药。

西藏点地梅

  【生境分布】内蒙古、西藏。

  【性味】苦、米乡宗滑的年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求绿阿容玉排景停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偏正头痛,牙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3~1两,水煎卷础承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版本二

  【药名】:西具息额置系感开藏点地梅

西藏点地梅

 己始该吃验左内班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报春花科植物西藏点地梅的全草。

  【功效】:除湿利尿。

  【主治】:可用于固重底沿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泄泻理朝及剧保额们践向转合、带下等证。

  【性味归经】:淡,平。入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15一18克,水煎服。

 降治收需交游站意集也 【别名】:尕的(《藏族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西藏等地。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味从室倍植续文素严欢朝  【中药化学成朝群员实喜选台宗新消弱分】:本品含麦角甾醇进可紧其乐着乐铁送清

  版本三

  【中药名】率逐吗露要析教西藏点地梅

西藏点地梅

  【蒙药名】唐古特一达邻一套布其《蒙药正典》

  【别名】宝日一嘎迪格

  【学名】AndrosacemariaeKanitzvar.tibetica(Maxim.)Hand.-Mazz.(报春花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暗褐色。匍匐茎纵横蔓延,莲座丛常集生成疏丛或密丛,基部有宿存老叶,新枝顶端束生新叶。叶基生,呈莲座状,匙形、矩圆形、倒办杀资因者披针形或菱形,长1一3厘米,宽2—5毫米,先端急尖,有软骨质锐尖头,基部渐狭或下延成柄状,两面无毛,具明显缘毛。花葶直立,被柔毛,长2-12厘米;伞形花序有花2一l0朵;花萼钟状,5中裂;花冠淡紫红色,5裂,径7一l0毫米,喉部紧缩;雄蕊5,着生在花冠筒上部,与花冠裂片对生,花丝极短;子房倒圆锥形。蒴果倒卵形;种子褐色,近矩圆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生于砾石质草原、林缘草甸、山脊丘陵、山坡及山顶草地。

  【分布】阴山、贺兰山、龙首山。我国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产地产量】产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及大青山、阿拉善盟贺兰山及龙首山。以大青山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全草入药。

西藏点地梅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泥土,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全草呈不规则的团块状。主根长短不一,直径2—5毫米;表面暗褐色,有多数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茎常集成较疏或密的莲座丛,基椭宿存老叶,鳞片状,重叠覆盖于分枝上,暗褐色,顶端为束生新叶,多断裂或破碎,完整者呈矩圆形、匙形或倒披针形;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功能】中药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蒙药昧苦,性寒。杀“粘”,消肿,燥“希日乌素”。

  【主治】中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痛。蒙药治浮肿,水肿,肾热,骨蒸痨热,发症,关节疼痛。

  【用量用法】中药9-15克,水煎服。蒙药多入丸散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