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中国战略轰炸机

2023-02-23 16:53:3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中国战略轰炸机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晚双务的中、远程轰来自炸机,它是战裂担信还歌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细才超征待,是大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和构成核三免族呼温位一体的一极之一。

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作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是一360百科个政治大国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即使在和平时期,它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威慑力量,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忽略它的存在。

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司它巡航导弹,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知名早树鲜伯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作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是一个政治大国不可不被克侵连破我缺少的政治手段。即使在和平时期,它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威慑守怕装一均主力量,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忽略它的存在。冷战时期,它的发展兴旺一时,除美苏外,英、法等国也热衷于战略轰炸机的研制。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

  • 中文名称 中国战略轰炸机
  • 外文名称 China strategic bomber
  • 研制时间 解放初
  • 国家 中国
  • 特点 核三位一体

介绍

  回顾中国来自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历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制使用情况,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制厂打海查师正指导未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图-4

  解放初期,中国并没有独立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只能引进前苏联的轰炸机。中国最早引进的轰曾送相炸机是大名鼎鼎的图-4重型轰炸机。图-4是前苏联的第一代战略轰炸机,绰号"公牛",它仿制的是美国的B-29"超级空中堡垒",1947年 5月试飞。1948年,图-4正式服役苏联空军。1951年10月18日,图-4成功地投掷了原子弹,成为360百科了具有战略核打击能力的飞机。图-4后来还发房但商哥叶随先庆攻展出空中加油型,为样岁笔训因双己为米格-15进行空中加集钢问各换油。1956年初,它开始逐步退役。

  1949年底,苏联答应将12架图-4赠送给中国。1953年3月,该批飞机由苏联机组人员驾驶至石家庄移交中国。 1956年,图-4开始参加实战。后看京去来图-4又在中印边境;冲突中担负过巡逻警戒任务。以后,图-4就属必圆作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轰炸机担负起了保卫祖国领土的任务。20世纪 60年代,中国研制出核武器后,它又担负起了核轰炸的任务。此后不久,中国的轰-6开始服役,图-4作为后备力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88年,图-4结束了使命退出现役。图-气之差织牛让火复第收怀4机体较大,可改进的地方较多,所以中国曾将一架图-4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母机,另一架图-4改装成预警机。目前,有两架图-4作为中国人民空军建军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内。

  就像兵世苏联当时援助中国的米格-15、拉-9、图-2等飞机一样,图-4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空军的发展,使其得以在短期内得到锻炼、提高、发展、壮大,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学修低宜何见止愿奠定了基础。中国当时使用的图-4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喷气式飞机开始大量服役,它很快就落伍了。图-设三供4的数量本来就少,加之有些又另做他用,零配件供应不足,出勤率很低,所以很少看到它飞行的照片。由于当时的作战环境限制,图-4能执行的战略轰炸任务也十分有限。

轰-5

  轰-5(H-5或B-5)是哈尔滨飞机公司仿制伊尔-28轰炸机的亚音速轻型轰炸机。1963年1月开始试制,1967来自年投入批量生产,1984年停产。该机现已退出现役。该机采用两台涡喷-5甲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装有轰炸雷达,360百科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炸弹舱藏在机身中部,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两门活动航炮。HP23炮4门

  该机则燃费洲使降去县丝持龙有多种改型,各型情况如下:

  轰-5,基本型;

  轰-5甲,改进型,航程增加并缩短了起施律掌再个须希使美织飞滑跑距离;

  轰-5鱼雷型,可挂鱼雷和副油箱;

  轰侦-5,是在轰-5基础上改装照相侦察设备而成的侦小美场右止妒友脱察机,比基本型航程游右温卷城委环电民优确增大;

  轰教-5,市器着为只轰炸教练型。

轰-6

  轰6仿所活固特制的是苏联的图-16,它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19引压深检降温关50年开始研制,1955年交付使用。图-16的各型生产总数达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当时,它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轰炸机。它外形优美,载弹量大,能完成各种战略战术任务。它的产量也较大,改进型多,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也较多。虽然当时轰炸机的发展迅猛,它很快就被其他些实握育个查马识异高视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个最好的选择。

  1957年,中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轰光喜云影量温停炸机。1959年,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批量投产。之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对其进行了一演副系列的改进与发展。

  轰-只括针实括力6作为中国最大的轰炸机,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核武器的找代龙进正确父优相均程载机。1965年5月14日越升程证,轰-6进行了第一次空投核试验,从此它具备了核打击能力,成为中国核战略重要的核反击手段。

  把轰-6作为战略轰炸机,是在当时工业基拿致请紧范础落后的情况下作出的事谈损蒸根无奈选择。其实,轰-6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它只是中程轰炸失二操受吧困万机,是中国赋予了它战略任宣明也群差销再标师怀务。它的速度慢(796公里/小时),航程短(航程5760公里,作战半径2600公里),尤其是机载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太弱。前苏联在图-16服役十年之后开始使其退出现役,并将其余的改装成加油机、电子干扰、电子侦察机、巡逻机。上世纪五六十时年代,是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美、苏两国的轰炸机服役期都非常短,一个机型能服役十余年算有不错的业绩了。事实上,中国开始量产轰- 6,并形成战斗力时,已落伍多年了。中国在轰-6尚未服役时,就对轰-6的缺点和当时轰炸机前沿水平提出了新的方案,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加上该时期中苏关系恶化,技术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研制风险和缩短研制周期,中国才决定先从轰-6的改型开始。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于1970年6月提出轰-61方案,1971年2月开始设计, 1978年1月首飞。具体改装内容是以4台英国的"斯贝"MK512-5W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替换两台涡喷-8,其中两台装在翼根处,另两台以吊挂形式装在机翼中段。涡喷-8的最大推力为2x9500千克,重量为323千克。"斯贝"发动机单台推力5428千克,单台重量1204千克。换装新发动机后,轰-6I的航程和爬升率均提高40%,海平面爬升率从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最大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增加8060千米。这样的航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同时期的图-22M的航程为5500公里,图-22M3(图-26C)航程为7000公里,英国的"三V"("勇士"、"火神"、"胜利")轰炸机都不超过6000公里。后来,因发动机的落后不得不下马,轰-6I只改装了1架,研制项目于1976年停止。

  轰-6的使用不仅锻炼了中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完善了战略用法,更是为下一代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长,新型轰炸机出现之前轰-6还将继续使用。

  新型战略轰炸机

  1973年3月23日,空军正式提出全新设计的战略轰炸机,编号为轰-8,并下达了设计任务。为了减低设计风险,设计人员采用放大的轰-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圆截面蜂腰形机身,乘员6人。该机机身中段有一个8.6x1.8X2.72立方米的炸弹舱,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8吨,可载3枚空对地导弹和100~9000千克的各种口径炸弹。机翼下挂两束火箭,对付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该机正常起飞重量达155吨,计划采用6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后来方案有所改动,用4台涡扇--6代替6台"斯贝"发动机。涡扇-6最大推力为7270千克,加力推力为12640千克(后期加大到14000千克),其推重比为5.93(后期增加到7)。该机机长46.47米,机宽48.50米。武器包括仿制AS-5"鲑鱼"的空对地导弹的国产型号和各种航空炸弹,载弹7吨时航程为11000公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轰-8没有进行研制。

  其实,从各个角度看,轰-8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也应该发展下去。尽管当时的科技水平不高,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异乎寻常地大,但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机型,对于设计队伍的锻炼、国防工业的生产加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轰-8可以完成轰-6无法完成的任务,它完全可以成为新装备发展的一个契机。尽管它很可能要到八十年代才能服役,但高科技、新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将其淘汰,反而会促进它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轰-8下马造成的被动局面波及的范围广且深。它的缺失使新一代、综合国内外最新成果的战略轰炸机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一个漫长的时间。

  轰-8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的轰炸机研制项目上马,也许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使技术储备更充足些。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时,国家战略决策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外乎是根据本国及国际环境、地缘政治等方面制订的。战略轰炸机属战略级武器,它的研制必须兼顾周边国家及其他世界大国的反应。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的相对稳定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假象:美苏对抗的结束,危机以乎也结束了。然而,事实是美国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加强它的霸权地位,更加无视国际法,911事件又强化了这种趋势。中美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意识和活动从未放松过,苏联这个假想敌没有了,中国取而代之。中国作为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国永远不会和美国走到一起,美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放弃任何机会牵制中国。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认识,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认识。

水轰-5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

  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1968年12 月,国家批准了命名为"水轰-5"的研制方案。研制工作由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飞机厂共同承担,此一方案首批试制三架。

  1970 年2 月,水轰-5 总体设计完成。同年10 月发出生产图纸,并开始试制。1971 年,装出供静力试验用的01号原型机。1973 年12 月,供试飞用的水轰-5总装完成,为02号原型机,同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1975 年5 月至1976 年3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先后进行滑水试验30 小时,完成28 个项目的静水试验和滑行试验,还成功地进行了4 次预起飞。1986 年后,该机种交付海军使用,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

中国应尽快启动研制战略轰炸机工作

中国缺乏完整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蛇年,中国核力量的发展中,陆基和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可谓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新闻网站报道,2013年12月13日,中国军方在山西五寨导弹基地测试了最新型"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这是新型远程"东风"-4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次试射。在十天后的12月22日,中国又在渤海附近划定的禁航区内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外国媒体猜测中国可能使用094型核潜艇向中国新疆的某导弹综合实验靶场发射了一枚巨浪2潜射洲际核导弹。尽管以上的消息都是由国外媒体披露的,但在农历春节前后,中国现役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正在野外进行部署以及3艘094级战略核潜艇的分别公开曝光则是从另外的角度印证了中国在陆基和海基核力量方面的实力。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战争,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军方最高指挥部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的战略部队实施对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核威慑的高低,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该国是否具备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打击能力。早在五十年代,当时的美、苏两国就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中国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体系。但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制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直到2013年10月底,随着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的解密,外界才普遍判断中国的核潜艇具备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

  冷战之后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核战略发展方向,"三位一体"核力量概念也被不同国家给予不同的理解与修正。英国核战略上采取与美国相捆绑的策略,仅保留了以核潜艇为主的海基战略核力量,法国主要建设海基、空基核力量,目前世界仅有美国、俄罗斯保持了陆、海、空三基一体的核战略打击能力,从上文看到,中国虽然也在尽力完善自己全领域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建设,但是对于"三位一体"核力量来说,仍然有着一个最大的短板--以战略轰炸机为基础的空基核力量。在空中武器倍受重视的现代战争条件下,空基核力量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否完善和发展空基核力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最新型轰炸机无法称为战略轰炸机

  在中国没有战略轰炸机的同时,是否有必要继续发展战略轰炸机和航空母舰是否要继续发展一样,成为各国军事研究机构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但在各种争议的背后则是军事强国不遗余力的巨大投入。早在2004年,美国空军就组建了两个新的办公室--远程打击(LRS)办公室及LRS综合计划组(IPT),对新型远程轰炸机方案进行研究,以提前部署下一代远程轰炸机,美国空军希望在2012~2015年开始新型远程轰炸机的系统开发与演示(SDD),2025~2030年将进行部署。到了2013年,美国空军的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项目预估的成本已经高达810亿美元(100架飞机),比预计的550亿美元高出了47%。我们再来看俄罗斯,时任俄罗斯战略航空兵司令的阿纳托利·日哈列夫少将2009年就表示,在2025-2030年间俄军将获得最新研制的隐形轰炸机,以取代服役多年的图-160、图-95MC、图-22M3等轰炸机,再此之前,这些轰炸机的现代化升级工作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随后在2009年莫斯科航展期间,俄官方首次确认其正在加紧研制国产新型战略轰炸机,项目代号为PAKDA,即"远程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统"。

  而反观中国的空基核力量,尽管早在1972年1月7日,强-5甲强击机就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投放氢弹试验,但强-5型核武器载运机作战半径仅六百公里左右,只能起战术作用,无法进行战略攻击。在这之后的40年中,战略轰炸机就一直成为了中国的两个梦:自己拥有战略轰炸机的梦和潜在敌国的战略轰炸机带给我们的噩梦。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轰-6的最新改进型号轰6-K"战神"轰炸机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轰6-K在原轰-6系列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可以挂载6枚射程2000公里左右的CJ-10A空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当然可以装备核弹头。显然,轰6-K已经具备了战略轰炸机的某些特点,与作为战术轰炸机研制而成的轰-6家族其他基础型号相比,轰6-K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不管是从航程还是从载弹量上来看,轰-6K与世界现役的战略轰炸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差距,仅具备对美国关岛、中途岛和夏威夷群岛实施航空突袭的能力,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现代防空体系已经发展成为由地面防空警戒雷达、防空导弹、各种高炮、自动化指挥系统及通信等系统组成的综合防御体系,其目标探测、识别定位、防空拦截能力都得到飞跃性提高,对轰-6K这样依旧传统的轰炸机来说,面对这样的防空系统几乎没有胜算。简单来说,轰-6K终究无法称为真正的战略轰炸机。

中国是否具备研制现代化轰炸机的能力

  在未来的战争环境中,没有什么比远程轰炸机更能代表空军的特点了--让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目标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说未来的轰炸机将实现作战半径、载弹量与网络传感系统的融合,从而大幅提升空军未来远程打击能力。历史表明,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素来是轰炸机研制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新世纪来说,隐身能力和先进航电系统对于任何新型战机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从未发展过现代化轰炸机的国家来说,我们需要从三个基本方面来考虑:大航程大载弹量,具备隐身能力,先进航电系统。

  研制喷气动力大型隐身飞机,对一国的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整现代战机研制能力,根本连这道门都迈不进。而对于现代轰炸机需要具备的优良隐身性,对于没有隐形战斗机研制经验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从2011年歼20的首飞,再到2012年"鹘鹰"首飞,再到2013年"利剑"的首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飞机制造工业正变得越来越先进,而这三款不同气动布局的隐形飞机的出现,则表明中国已经完全迈进了"隐形战机俱乐部"--中国完全有能力研制具备隐身性能的现代化战机。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大型飞机的制造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研制大型战略军用运输机的国家,同样也具备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型运输机所用到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金属构件加工技术、**复合材料蒙皮技术等,也会在轰炸机上得到应用。所以说2013年初首飞的运-20研制成功后,并不仅仅是增加了空中战略投送能力这么简单,还将极大丰富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在大型飞机设计领域的工程经验,对于研制轰炸机这样的大型飞机,有着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是否具备研制现代化轰炸机的能力已经基本确定,而2014年1月22日,中航飞机研发中心在西安阎良的揭牌成立,则是准备把这种能力落到实际:研发中心成立后,将承担起航空整机型号项目和产品研制的发展规划研究、预先研究、型号立项论证、型号工程研制、大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保障等工作,担负起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大中型特种飞机、民用飞机、大型无人机等的研制工作。

选择:远程战斗轰炸机还是战略轰炸机

  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陆地机场为基础,执行轰炸或远程巡航导弹的携带平台,空战只是为了自卫而已,随着歼轰-7B和歼-16战斗轰炸机的出现,中国在短期内已经没有必要再研制新一代的战斗轰炸机。而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中国逐渐感受到岛链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潜在与现实影响。所以,如何突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线基地为基轴,以日本、韩国、冲绳、关岛等基地和设施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锁链",似乎成了中国远程打击力量的一种迫切需求。在这种需求下,作战半径可以达到3000公里的远程战斗轰炸机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去年在网络上曝光的一款轰炸机模型也似乎印证了这种需求,这款新型隐身轰炸机方案采用新颖的W型主翼和无尾翼结构,脊背进气道和并列双座设计,这一切都说明它并非前文提及的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而是一款远程轰炸机,之所以突出"远程",是因为各方面透露的信息表明,这款战斗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是传统战斗轰炸机的2-3倍。简单来说,如果这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如果研制成功的话,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远程作战,作战半径向东覆盖太平洋中线以西地区,特别是第二岛链区域,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署构成威慑;向西可覆盖中亚地区;向南可以辐射印度全境,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国家,以保证我国南海地区的能源资源安全。

  文章到这里,似乎远程战斗轰炸机这样能适应满足未来10-15年内的需要,能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积累经验的中程战略轰炸机也未尝不可。然而对于轰炸机这种"大杀器"来说,从来都不应该被孤立的看待,更不应该只考虑十年左右的军事需求--中国尽量在理论上具备了设计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但战略轰炸机从设计到服役再到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时,作战半径3000公里的这种远程战斗轰炸机显然无法弥补文章开头提到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缺失。我们要看到,随着中国"辽宁号"航母的服役,以及国产航母的开工建造,再加上中国第二炮兵新型中程弹道导弹的大量装备,突破第一、第二岛链的封锁对如今的中国武装力量来说已经不再遥不可及。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保持着庞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中国既然要发展战略空军,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的最大差距就是战略轰炸机,唯有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才能建立起一支与中国大国地位相衬的战略空军。尽管时不时有国外媒体鼓吹战略轰炸机无用论,但从文章第二部分我们看到,事件军事强国在鼓吹各种无用论的同时,自己却从来没停止过相关战略武器的研发和装备,美国装备"福特级"航母就是对西方曾今鼓吹的"航母无用论"最好的讽刺。

  总而言之,尽管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确实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并且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但其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地位虽不及核潜艇,但决不可能没有。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快速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与别国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拥有战略轰炸机,和平环境下它是一个极具威力的战略威慑力量,作用不可低估;战争环境下是克敌制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论是现在紧迫的领土、领海争端还是将来面对更大的威胁,现在都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启动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结语:研制战略轰炸机任重而道远

  当然,就中国目前的航空工业水平来说,我国在自主研制战略轰炸机的道路上,至少还面临着几个重大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动力,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较薄弱,要完全解决发动机的问题,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其次是材料,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工业基础的问题,必须稳扎稳打地发展。第三是工艺,在实现高精密度的手段上还无法达到所需水平。即使有了先进的材料,不具备先进的工艺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不管是远程战轰还是战略轰炸机,对中国航空工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