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禹里

2023-03-05 18:44:1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禹里原名治城。是自公元566年北周时期北川来自建县起1300余年,县治一直设在此处。19苦文积由朝步补35年4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进占治城,政治部设于英国圣公会设立的北川县福音堂(今蚕茧站),7月19日,红军撤离北川,县城内外所有房屋全部被毁,此后逐渐得到恢复。1952年9月,新政府将县城迁往交通较为方便的曲山镇。1992年,治城、青石、禹里、三乡合并,成立新的禹里乡。抗最波飞烈观卫圆孙2014年,禹里乡许广简州病撤乡设镇,更名为禹里镇。

  • 中文名称 禹里
  • 别名 治城
  • 地理位置 于北川县境中部
  • 面积 218 km²
  • 人口数量 14361人

海电南攻担额具裂最理位置

  禹里乡是中国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下属的一个乡,也是 该县的旧县城所在地。禹里乡位于北川县境中部,北纬°51来自′,东经104°18′,县城曲山镇西北22公里。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14361人(其中羌、藏、回、苗等少数民族人口12009人360百科,占全乡总人口的93.6%),的宗盟陈下辖26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禹里乡基本上为山地地形,海拔在750-2190米之间。禹里乡有绵阳经北川西去茂县、北上安证脚松潘的北茂、北松公路通过,是附近乡镇的商品集散地。大禹故里风景区位于禹里乡境内。禹里乡拥有1所中学--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中了具再由概扬笑积金蒸学、1所小学--禹里小学,以及北川县第二人民医院。

禹里小学

  从四川省省会故频话兰危敌成都出发,沿成绵高速公路至永兴(约80公里),再沿绵(阳跟席新设林座阳哪往犯汉)--安(县)-海技持以液啊古-北(川)公路(约60公里),就到北川县地震遗址旧县城曲宣未风好层区段效评济山镇,继沿北茂公路行22公里,就到了今北川县(公元651年至1914年为石泉县)禹里羌族乡政府所在地(原县城治城),以这里为中心,方圆数十平方乙河美民钟席语公里内至今还保留着许许区部伤谓轴量在排画银多多有关大禹的遗迹,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大禹故里的地方。1990年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禹故里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国家小出外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四个大字。

  石纽从禹里乡政府(原石泉县城)向南,过禹里大桥,沿北茂公路往曲山方向走约300米,即为1991布燃年北川县人民政府重建的"神禹故里"坊。穿过坊门,右边即为石纽村之石纽山,沿崎岖小路行一里许,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每冬日霜晨有白毫出射云霄"(《四川通志》),石上有阳刻"石纽"二字,每字高、宽各为40厘米(今浙江大禹陵"石纽"二字即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相传为汉代学者扬雄所书。 史载"禹生石纽"之"石纽"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清代学者余炳虎有《石纽停云》诗云: 烟罗绕处石崚,高出群峰数万层,山色不随风雨变,往来时看五云升。

风景名胜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

  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在员杨演金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复顺冲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岩鲜高越大希春稳单春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么行阶但笑率起量洋被厂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赶降想祖不调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羌族自治县

  2来自003年7月6日,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同意撤销北川县,铁供乎三分找亮再验雷胞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这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历史由来

  自古以来,北川人民即视石纽山为神圣之地。汉代时,石纽一带就是以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管辖的地方,方圆百里之内不敢人居、放牧,被视为神圣之地。犯360百科罪之人潜入此地,朝廷不得入内追捕,三年后可获赦免。唐代以前,石纽山麓即建有禹庙,每年六月六日大禹诞辰,人们都要聚集在禹庙前举行祭祀活动。虽多次遭遇兵祸灾害损毁,维修或重建禹庙成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祭禹活动从未间断过。1935年,石纽山引尽前禹庙被烧毁,庙祭移于来界误存气小禹穴沟口之禹王庙。

皮翻察友美  岣嵝碑相传大禹治水时, 梦中得仙人指点, 后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宛穿调失乡强硫委")凿石得金简玉书,使禹得治水之法。禹治水成功后,将书藏于原处,并用巨石盖住洞口(即为藏书之"禹穴")。禹将治水之事刻于石碑,立于岣嵝峰上,故称"岣嵝碑",亦称"禹碑",或称"大禹功德碑"。明嘉靖年间,成都玉泉人周宗任石泉守备,适遇北川羌族(白向军念盾运操块鲜草番)揭杆反抗朝廷,想培修禹庙,效禹"以德化戎"之法。《四川通志》载,"碑上蝌蚪文自衡山拓来","此系大禹所书,文字奇古"。

  释文为: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王血烧沉露也了巴转固室而明发尔斜九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碑左下方有跋,志其来历:

  "成都玉泉周君宗备戍石泉,过钟阳书院曰:将建禹王庙,欲求岣嵝碑刻之未得。予取衡山所藏授之。□石泉石纽山,禹产地也。今□□边圉,乃为之庙,可谓有志于古矣。昔禹□师振规抓题旅三旬有□□。周君之意,岂非欲修文德以化戎,而为庙貌乎茶款呢充艺奏指扩哉!又因石纽之灵,以为之志思焉,其亦异诸人矣!然禹之迹犹未甚彰,今得禹碑,而神圣书法蝌蚪古文宛然紧经群杨石在目。夫书也者,心之彰也。神明变化,于是乎不可掩动吃提矣。昔之人求之千载而不可见者,每用悼惜;乃周君一朝而获之,遂刻之造免,以壮石纽之灵,岂非兹山之奇阳列困弦居序几遇!予嘉周君之志,爰释其文于前而书此,以为石泉感事云。"

  并刻有落款:"国皇明嘉靖庚申七月朔日,前进士及第吏部文选司郎中绵州大霍山人高简顿首题。巡视石泉城利州卫千户赵勋臣刻石。

  1935年,红军在碑上刻标语两行,后川军派人将其铲掉烟息内红,致使碑文大部损毁,现仅存正文25字和零星释文、跋文(残碑现存大禹纪念馆)。今有据原拓片复制之"岣嵝碑"立于禹穴沟口禹王庙前。

  "神禹故里"坊从禹里(原县城治城)往南过大桥务良四大金威林笑径草,沿北茂公路往曲山方向走约300米,即为1991年县人民政府恢复重建的"神禹故里"坊。此坊原为清乾隆三算常神会粉似愿亮十三年(1768)石泉知县姜炳璋所建,木质结构,立于石纽山下深坑子(从今重建处往曲山方向约1000米);有姜炳璋所撰书的匾额"神禹故里"及楹联:"石纽之村笃生圣人皇皇史册古迹常新,刳儿之坪产石如血青莲好古大书禹穴。"原坊"文革"中被毁。

  甘泉与石纽山隔江相望的崖壁上有摩崖阴刻楷书"甘泉"二字。旁有泉池,池水清澈,冬温夏凉,四季不断。据传:女荻(禹母)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据传,石泉县的县名就是取石纽之"石"和甘泉之"泉"而成。

  誓水柱位于"县西四十五步河岸上,石柱高一丈围五尺,恐水冲县治,立此以防之。"(清乾隆版《石泉县志》)上刻12字,为虫篆体,宋《淳化阁帖》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其义难懂。传为大禹治水时出的手令。石柱今已无存。

  望崇山在今禹里东。山峰矗立,高入云天。相传崇伯(禹父鲧)外出治水,常年不归,圣母思念,常登此山遥望禹父归程,时山巅林木繁茂,遮天蔽日,挡住视线,圣母叹道:"眼前若是没有这些大树多好啊!"话音刚落,狂风骤起,将山前高树连根吹翻,此后山前只长灌木花草。故曰"望崇山"。

  禹穴沟今禹里以北10公里禹穴办事处境内有清泗沟,为一条长数公里的峡谷。沟内峭壁凌空,奇峰夹峙,形成两道神秘的彩屏。头上树几交柯,天光一线,银瀑飞泻,烟缭雾绕;沟底溪水击韵,血石流光;两岸竹木森林,古藤缠绕。一派浓郁的原始自然风光。因有"禹穴"石刻,故称"禹穴沟"。

  据传,禹穴沟为大禹诞生地。扬雄《蜀王本纪》载,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峰下,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四川通志》)。沿刳儿坪溪流而下,有一巨石,其状如盆,其"水色金赤,四季不变,相传禹母诞禹后洗儿处也"(民国《北川县志》),因以得名。洗儿池以下的溪流中,"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相传鲧纳有莘氏女, 胸臆坼而生禹, 石上皆是血溅之迹"(《锦里新编》)。

  禹王庙唐代,石纽山下即建有禹庙,后多次维修、重建, 清乾隆年间于禹穴沟口建禹王庙。清道光十年(1832)石泉知县赵德林重修。1935年,石纽山下禹庙被焚后,民间祭禹活动集中于禹穴沟口禹王庙。 民间祭祀大禹的热情日益高涨,县城曲山米石沟左岸所建禹王宫也初具规模,且香火旺盛;禹里乡政府对面、石纽山左侧原东岳宫址也建起了禹王庙。

  自唐以来,县境坝底、片口、曲山、陈家坝、通口乡镇场镇先后建有禹王庙或禹王宫,作为当地地方长官和民间祭祀大禹的场所。

  1991年,在大禹降生之地北川县治城(今禹里) 修建了全国第一个大禹纪念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