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超感知觉

2023-03-08 02:23:50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知觉的心理现象。

  • 中文名 超感知觉
  • 外文名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 简称 ESP
  • 三大类 心电感应 超感视觉 预知

分类现象

来自  人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这五大感官,各自都有相应的生理结构。超感知觉(extrasensoryperceptionESP)是无须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和感觉器官为中介而知觉外界事物的360百科一种现象,俗称第六感觉。

  19世纪时,人们把心灵传感、遥视、预知、意念弱般企汉端架半操温驱动物体等特异功能统统称为"心灵感应",它最初由英国心理功华盐草规注垂秋引学F.麦耶斯使用,泛制指"不依赖自己感官参予,将一个人头脑里的观念传给另一个人脑中的现象。"许多人认为那是通过空间传递的"思想波"。为了避免与这种错误的观念相混淆,人伯士苦吗代已快军院资何们使用"超感官知觉"来泛指所有暂时缺乏合理解释的人体特殊感知能力。

分类

  超感知觉分为三大类:

  1. 心电感应(另乱创望术念那顾眼眼粒telepathy),是指两个人之间不经由任何沟通工具或渠道(语言、手势或表情)而能彼此传达讯息的过程。

  2. 超感视觉(cla张或又喜核irvoyance),是总血左不靠眼睛或任何工具即可看到(或者是感知到)物体形象的特殊能力

  3. 预知(precognition),指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即可预见的能力。

现象

  种类超感知觉现象去环触部滑还解仍有多种,主要有"心电感应"、"灵感"、"预感"、"心灵致动"等。

  (1)"心电感应"(mentaltelepathy),是一个人直接感应他人思想的现象。[附:"传心术"(telep西回或athy),是一个人直接传递思想于他人的现象误敌京束度再克。在"心灵传感"实验绿中,传递者从洗过的牌中取出一张牌,并发出信号时集中注意这张牌。其时接受者在另一房间(不能相互看载额体海既意师远位信到)力图形成传送内容的印象,并指出这张牌的图案形状;]

  (2)"灵感",是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的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在研究"灵感"时,要受试者猜一副经洗过的纸牌中某些派的图案的形状。

  (3)"预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可预知未来事物的发生或别人的思想。在"预感"实验中,要受试者在某一张纸牌被抽出之前,预测这张纸牌的图案和形状。

  (4)"心灵致动"(沙音你势上安感psychokinesisPK)是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心灵致动"的实验,则要求受试者以心灵控制方法来判定受试者的猜测是否超过了机遇期待的水平

研究历史

  超感知觉的研究历程对超感官知觉富南边厂信的研究始于100多年的英国。1881年6月,一个科学家组成的委者领素根底画逐夫纪员会对一名叫彼肖普的人话华去应尼喜充兵的"读心术"进行了调查,并在著名的科学杂志《直轮错良功仍所掌立围留自然》上发表了调查报告,但这份报告的基调是不想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但委员会中也有些人认为:发展知识比保住以往的信仰更重要得多。他们冒着被称为"江湖骗子"的危险,着手对超感知觉研究。剑桥大学教授亨利·希德维克夫人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心灵传感实验,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后来,世界各国有声望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对超感知觉现象产生了兴趣,其中包括亨利·伯格森、威廉詹姆斯、卡尔·荣格、希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居里夫人等。

  1882年,英国学者成立了"心灵研究会",收集并研究了有关超感知觉的实例。学者认为,仅仅收集现象还不足以证明超感知觉已经得到了科学的承认,要反复得到实验室试验的证明。1930年,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J﹒B﹒莱茵博士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首先提出大多数人都具有超感知觉功能的潜能。在心理学上,超感知觉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心理实验上,主要集中在心电感应和超感视觉上。英国心理学家Soal和Batemen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五年期间,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先后做过200次心电感应和超感视觉的实验。结果发现超感视觉的成功率接近几率,可见超感视觉是不存在的。而心电感应的结果超过几率支配的范围,我们似乎可据此推论,人具有相当程度的心电感应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电感应实验结果在统计上超过几率,可能是主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给予受试者某种暗示所造成。而支持超感知觉理念的心理学家则认为,由于实验环境太不自然和实验程序过分人工化,影响了受试者的表现,使超感知觉实验不易超过几率。

早期实验

  早期实验者莱茵(J.B.Rhine,1895-1980)在美国杜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灵学实验室,并一直致力于用实验结进敌校合水热果证实超感知觉的存在。在他的一项实验中,采用了一副包括5组图形不同的卡片(见图7-4),每组卡片各5张,全套合计25张。实验开始时,两位被试对面而坐,中间隔上布帘,来自彼此间不通信息,也看不到对方的动作和表情。每人面前各放置一副卡片,先让一方被试以随机方式抽出一张卡片,并注视它(视为心灵发送者),然后将卡片反面向上置于桌上,接着要求对方被试(视为心灵接收者)凭其直觉指出该张卡片上的图形。如果指认正确,即表示两被试之间有心电感应。按上述程序实验时,被试如果毫无心电感应能力,纯属猜测答对的机会是20%,即25张卡片中可能猜对5张。莱茵根据其本人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共收集了数以万计的研究结果,发现数万被试总平均得分是7.1,即在超感知觉实验情境下,被试答对的概率是28.4360百科%,比猜中的概率20%高出很多(Rhine,1934,见Honorton,1998)。也就是说,人类的超感知觉能力可能是存在的。

攻牛井衣适走厚补注液受  1974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电感应测试方式--超感官知觉全域试验。这个实验中的一个人为接收者,另一人为发送者。接收者在一个隔音的屋子内,并且处于感觉上隔离的一个柔和环境:半个半透明的乒乓球扣在眼睛上,耳朵上戴着耳机,漫射的红灯照亮房间,耳机里放着类似收音机调台时轻微的嘶嘶声。这种单一的视觉与听觉环境就叫做超感官知觉全域。发送者坐在一个单独的隔音的屋子里,从多种相似汽职烟巴的刺激物中随机选择一个视觉刺激物,作为本次实验的"目举居端井频好标"。当发送者集中注意数美烟选明鸡力于"目标"时,接收女星督顾官者试图用连续的词汇描述他益谓的意象和自由联想。这一过程完成后,四个刺激物被展示给接收者,其中一个是"目标",要求接收者给出每个刺激物与在实验中意象和联想的相似程度。当接收者标定"目标"和律找早求与送自己的想象最相似时则为命中"目标"。1974至1993近二十年间,类似实验超过50次,每个实验一般包含30个实验单元。综合分析28个研究案例(包含10个不同实验者的835个实验单元),发现选择目标刺激物的正确率为38%,远高于随机选择的25%的正确率。这个结果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很显著的,因为由于偶然的光失办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小于十亿分之一。但对于超感知觉是否存在,至今尚无定论,在这一问题上仍有待于探讨。

文献记载

  本世纪识战怕英够法限固投中叶以后,人们对"超感官知觉"(简称ESP)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超心理学道群提响阿限让(parapsych践少秋具见这殖行部越ology)也在60年代应料植政台运而生,世界各地正越来越多地传出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报道。研究者发现,包括超感官知觉在内的人体特异功能并不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天赋,而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潜在功能通过特殊训练。以开发和利用,超感官知挥希哪顺胜按觉以梦、幻想心灵传感、体极影五感传递、预言能力等习散坏济载财维伯世范惯思维框架之外的形式展示了一块瑰丽诱人的人体科学新天地。早期文献记载的神谕、先知、预言家和圣徒大多以其超感官知觉获得信息或发布预言,而现、当代文献中更多地出现了普通人通过超感官知觉预知未来的记录。

  1986年英国当代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莱尔·沃森出版了《超自然范围外斯液测但后架营》中记载了70年代以后对超感知觉的研究,并对其结果做了独立的推断。在记述了1972年美国加力佛尼亚斯坦福研究院的一次实验之后,作者写道:"这一实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成功地证明了人们能够分享他们所无法直接接触到的东西,而且证明了这种感知能力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它给心灵感知与超感现象以坚固的生物学基础。"在预演的研究者当中,历来有一派观点认为所谓预言家就是那些具有时空遥视能力的人。

  美国学者富尔曼在他的《古今预言史》中说:"预言家是具有精神遥视能力的人。生理上有近视眼和远视眼,所以精神上也有远视眼。如果我们科学、冷静地考察那些保留下来的预言,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个人,他们窥见了历史的下一页(也许他们活不到那个时候)而感到震惊,于是向同代人发出了警告。预言"大体上说预言可以单解释为时空遥视。""生理学家以及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承认了心灵传感和心灵遥视的事实。还有些事实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甚至还有些事实完全解释不了。人们过去常将未得到解释的事物看成超自然现象;当今,我们已经不把这类现象视为超自然,而只当作尚未得到解释的自然现象。(《古今预言史》1936年美国版)

现象展现

外部表现

  1.注意力要集中研究者发现,古代文献记录的心灵传感主体,如神谕、先知、预言家、占卜师、算命师等。

  他们操作时的共同特点是:事先总要凝视某个目标,例如新宰杀的动物的内脏。此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繁复的议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头脑和身体进入更有利于"接收"信息的状态。为了同样的目的,伊斯兰教预言家要长久地注视浅盘中的细砂子形成的图案,或一碗墨水。欧洲的算命师要凝视水晶球;吉普塞人要凝视受测人的手掌心。他们大都利用这种方法集中注意力,使头脑中的潜意识不受理智的干扰。这种状态与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状态大致相同。

  2.集体潜意识研究者们还提到了超感知觉的另一个特征:尽管知觉本体似乎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人们的潜意识却似乎以某种形式密切地相互作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也得到了超感知觉现象的证实。

常见表现

  第六感觉是一种神秘的感觉,不同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感知性。

  1. 曾经作过的梦境在现实中果然发生了;

  2. 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的地方,却发现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

  3. 在别人尚未开口时,已知道他将说什么;

  4. 常有正确的预感;

  5. 身体有时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如蚁爬感,短暂的刺痛感;

  6. 能预知电话铃响;

  7. 预见会碰到某人,果然如此;

  8. 在灾祸到来之前有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等;

  9. 常做彩色缤纷的梦;

  10.会不时听见无法解释的声音。

科学范畴

  超感知觉 ,以感觉为基础研究知觉现象,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一向采取的研究取向。但很多人对知觉现象一直存有另外的想法,认为人类可能有某些特殊潜能,无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即可获得知觉经验。历来的预言家、星象家、占卜家无不宣称他们具有这种特异功能。这些大体上属于心灵学(parapsychology)的范畴,研究人类如何单凭精神或心灵活动就能有效支配其行为。心灵学的特点是不遵循自然科学法则,不承认传统科学心理学一向主张心理现象以生理历程为基础的看法。

看法

  支持者认为,即使超感知觉研究不能像一般知觉实验那样,有刺激就会有反应,以至无法根据少数被试的反应得到验证,但从大量实验资料的统计结果看,不否定此类研究仍有价值。但是,反对者主张,所谓超感知觉纯属无稽之谈,对于人类何以会有这种能力更是无从解释。迄今从未发现一个可重复的超感知觉现象,也没有找到一个具有超常能力的人;实验室中的超感知觉实验方法都不是产生任何超感知觉效应的可重复的方法(Milton & Wiseman,2001)。纵观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史,任何伪科学的东西一度也都似乎可以用某种方法加以"证明"。具体到这里讨论的超感知觉,一些西方学者提供的某些所谓统计学上的依据就是表现之一。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应该在破除迷信、揭露伪科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超感知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