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观美学》是由刘晓光所著书籍,提供给风景园林学、来自设计学等领域360百科专业人员使用头的景观美学研读图书。回答了景息房十黄意济投施充观如何设计才能有深度、有思想、有灵魂的问题。
一、本书针对景观理论与创作中现存的诸多误区与问促掉决们措题,如"美"、"真"、"善"的混同;意义的轻率;形式美的局限;意境美的缺又政象按条沿许失;特别是意蕴美、深层审美结构、特征创作原则的空白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景观美学理论与创笑耐察比记连使时法作方法。
二、本书以景观审美性表征理论与认知性表征理论为基础,初步形成系统性的景及守育观美学体系,可为景观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景观创作原则与方法,可为景观创作提供具映体的实践操作途径。
- 书名 景观美学
- 作者 刘晓光
-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01日
- 定价 39.8 元
内容简介
为什么景观设计缺少内涵?没有灵魂? 如何才能使景观超越感官刺激而投予心灵以理想的光辉?景观实践中的种种现实问题,都等待着景观美学理论研究给予回答。
中国景观理论研究不足之处
现代景观学科,对于人类社固他它航策饭思热会、对于自然环境发挥了巨大贡献,同时,社会实践也不断推动着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但中国的景观理论研究工作距离本学科体系的成熟、距离社会实践的需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景观领域,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景观领域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性内容,局限于表面的形式、手法,缺乏足够理论研究支撑。
2、在景观理论领域,美学研究不足。
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是中国现代景观学科发展的良好基础,传统园林理论处于蜕变班重义使特主使音低转型期,以适应现代景观来自发展的需要;当今中国,人的物质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同时,精治见秋采烟史指神生存环境同样受到严议自另际存重老伟斗史切重的威胁,景观美学解半行面,本书称之为景观精神生态学,谈斗林煤汉说并跑井将阐释解决现今人类对景观的物质精神需求的重要问题。
3、在景观美学领域,研究深度不足。
目前,景观美学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聚焦于景观表层的形式美,应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多,但把形式美研究当成了美学的唯一内容,则是一叶障目,不360百科见深层;另一种围绕传统的意境研究,多集中于对古典质技常土园林的探讨,应用古典文论、画论、造园论的描述性阐释较多,应用现代文艺学、现代心理学、现代美学成果的解析性研究方法较少,创新性成果缺乏。
景观美学重要问题
当前在景观领域,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美"与"完满性"、"美"与"真"、"美"与"善";以及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等美学核心范畴尚存在着误解、困惑甚至空白,这是导致理论研究与景观设计实践中错误与混乱的重要原因,亟需景观美学研究给出理论解答。
1、美与完满性
2、团家喜答仍美与真
3、美与善
4、美的层次结构
景观象征理论是关于景观意义传达与意蕴表现的重要理论,可以解决当前景观创作中的诸多准说问题,如"美"、"善"、"真"的混同等观念误区;意义的缺失、意义品位低下等问题;流于形式、缺少内涵等问题;忽视具象美、意象设计程式化等问题;对于意蕴美、深层审美结构、特征创作原质散科粉纪针目将轮李则的研究缺失等问题。
产生上述景观问题的原因,下处热底河四标究令期打主要在于景观美学理论与景观执写元灯创作方法研究的缺失,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景观表层形式美的创作方面,存在着缺少内涵、玩弄技巧、陈词滥调、流于形式、过分追求换感官愉悦等问题。
在景观中层意境美的创作方面,存在着忽视意境美、意境、意象设计程式化、有象无境、有境无蕴等问题。
在景观球兴深层意蕴美的创作方面,存在着现代心理意识的多元化、个人化、暂时化、浅层化的变异倾向;对于意蕴美的设计缺乏认识、对于深层审美结构研究的空白、对于特征原则的认识不足等问题。
在景观深层意义的创作方面,存蛋争必鲁紧缩视却势简右在着景观意义的缺失员总异引高吸措首国期当、景观意义的品位低下、景观符号与表征方式的生疏、景观载体的形式品位低下等问题。
这秋持田饭简英十纪位些误区严重影响着当代景观创作、审美与教育,急需理论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积极推进,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关于本书
1、关于理论
本书基于文艺学理论,研讨的是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共通的美学理论系统结构问题,具有普适性,只不过用景观为例来阐释(本书为广义景观,只要质下美备攻顺使能章能说明问题就皆为所用)。也许称为景观艺术学更为恰当,但考虑到读者对于美学的概念接受度更高,暂且用景观美学一词。本书研讨的也只是大体的理论框架,还有许多问题留待后续研究解决,故以导论视之更为适合。
2、关于方法
本书观点很明确,对于实践性学科,如景观、建筑、工业设计等,应该理法合一、史论合一。理论要以实践为基础、为核心、为目标。如何应用理论进行景观创作,是本书的起点与终点。所以本书的研究都是基于表征创作视角,可以认为是一本关于表征理论的设计美学导论;相应的提出的表征论设计方法,或许尚显粗率,但略可标明思想指向。
3、关于内容
在种种审美误区中,美与真的混同是最主要的。为了更清晰的表述作者的观点,本书写作分为上下两篇,即唯真篇与唯美篇。
上篇,唯真篇--求真无美。
主要论述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以景观意义传达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表征类型、意义生成机制、意义传达机制、意义表征机制、意义题材、创作程序、创作方法。不涉及审美问题。
下篇,唯美篇--求美无真。
主要论述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以景观审美表现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三个层次的审美结构及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的生成机制;创作的基本原则、创作程序与方法。不涉及认知问题。
4、关于接受
景观创作与欣赏中,求美(审美活动)比起求真(认知活动)实际上更为重要,对其的误解也最多,从编排顺序角度,本应先行重点阐述。但考虑到中国读者对于求真活动更容易理解,所以本书从接受的角度出发,先探讨求真,后探讨求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较阐释。这也符合中国文章重点后置的习惯。
同时,本书出于学术研究表述直简的需要,专业文辞可能让有些读者难于顿解。对此,本书考虑做成图文双序,即文字、图片都可自成序列,单独读图也可能理解,这样争取浅白易解,应用便捷。
5、关于用途
本书初步研讨的以景观审美性表征理论与认知性表征理论为基础的表征论景观美学体系,可为景观理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所提出的景观创作原则与方法,可为景观设计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操作途径。
系统的景观美学理论与创作方法
求美与求真是景观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景观能够提供审美意蕴与认知意义,这是对审美性表征与认知性表征两种创作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的深层原因。
在求美领域,景观审美性表征是景观意蕴表现的重要方法,表现的是抽象的意蕴,属于审美范畴。优秀的景观作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三种美感形态,是因为它具有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的审美结构。景观表层审美结构是审美表象系统,表 现为"格式塔";其生成机制是主体感知觉的加工;其独立审美功能是创造形式美。景观中层审美结构是审美意象系统,由表层审美结构转换生成,表现为意境;其生成机制在于主体的"统觉"、"想象"、"情感"活动;其独立审美功能是创造意境美。景观深层审美结构是特征系统,由中层审美结构转换生成,表现为特征图式;其生成机制是人类心理的抽象与投射活动。意蕴美是景观审美性表征的终极目的,其审美机制是景观整体特征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
景观审美性表征创作应该从创造意蕴美的角度出发,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特征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形式美原则;其创作程序与方法是依据相应原则逐层建构景观三层审美结构。
在求真领域,景观认知性表征是景观意义传达的重要方法,表达的是明确的意义,属于认知范畴。景观认知性表征的作品可以分为惯用型与创造型两类,相应的生成机制是约定俗成与语境约定;其传达机制是编码传递;其表征机制是指定性联系与类比性联系;意义题材包括宇宙题材、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道德题材等类型。
景观认知性表征的创作方法是:意义确定与组织、符号选择、中介确定与组织、载体设计等。
本书以景观审美性表征理论与认知性表征理论为基础,初步形成系统性的景观美学体系,可为景观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景观创作原则与方法,可为景观创作提供具体的实践操作途径。
目录
内容提要 II
作者来自简介 IV
前言 V
一、 景转绍础省含扬观美学重要问题 VI
1、 美与完满性 VI
2、 美与真 VIII
步况个晶十占金端树 3、 美与善 IX
4、 美的层次结构 X
二、 关于本书 XI
360百科 目录 XIII
唯真篇--景观认知 19
第1章景观认知的机制与题材 21
1.1景观意义与传达模式 21
1.1.1景观意义的概念与价值 21
1.1.20认知性表征与景观意义传达 23
1.1.3景观认知装朝探获且却氢包律四既性表征的表意层次 刻和频26
1.1.4景观意义的传达模式 28
1.2景观认知性表征的编码机制 32
1.2.1惯用型象征与约定俗成机制 32
1.2.2创造型象征与语境约定机制 35
1.3景观认知性表征的意义题材 40
1.3.1景观意义题材概述 40
1.3.2景观意义题材类型 42
第2章景观认知的表征与阐释 57
2.1景观文本的表征方式 57
2.1.1景观文本 57
2.1.2关联模式 61
2.1.3表征条件 65
2.1.4中介类型 65
2.2景观读者的阐释方式 71
2.2.1意义的获取方式 71
2.2.2阐释的人类学基础 73
2.2.3阐释的心理机制 7把银轴率称王季元3
2.2.4阐释路镇负巴的类型 74
2.2.5阐释的特征 75
2.2.6景观设计策略 77
第3章景观认知创作的问题与方法 82
3.1当代景观认知创作的问题 82
3.气念参微重军1.1意义缺失问题 82
措免凯存似识倍 3.1.2意义品位问题 82
3.1.3形式通划城西固演通并套吗非品位问题 83
3.1.4表征方法问题 84
3.2意义的确定与组织 84
3.2.1意义的确定 84
3.2.2意义的组织 85
3.3符号与语法的选择与创造 86
3.上件李具信差析4中介的确定与组织 87
3.4.1中介的确定 87
3.4.2中介的组织 88
3.5符响标另那接受号载体的设计 89
3.5坚突具告.1中介与载体的转换 89
3.5.2符号载体的复合应用 91
3.6景观认火规雨面知性表征案例解析 91
3.6.1避暑山庄景观解析 91
3.6.2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景观解析 92
3.6.3意大利广场景观解析 93
唯美篇--景观审美 96
第4章形式美与景观表层审美结构 100
4.1景观形式美与审美机制 100
4.1.1景观形式美 100
4.1.2景观形式美的审美机制 101
4.1.3景观形别满巴短议行和罗染思式美的独特性 103
4.2表层审美结构的系统青棉夫作油构成 104
4叶排事十罪灯.2.1表层审美结构概述 104
4.2.2基本单位--审美表象 105
4.2.3审美表象系统 106
4.2.4表层审美结构特性 107
4.3校唱举法以负表层审美结构的生成机制 1获立介奏丝防百对讲07
4.3.1感觉活动 107
4.3.2知觉活动 108
第5章意境美与景观中层审美结构 111
5.1景观意境美与审美机制 111
5.1.1景观意境美 111
5.1.2意境美的审美机制 113
5.1.3景观意境美的独特性 116
5.2中层审美结构的系统构成 117
5.2.1中层审美结构概述 117
5.2.2基本单位--审美意象 118
5.2.3审美意象系统 121
5.2.4景观的意境 123
5.3中层审美结构的生成机制 130
5.3.1统觉活动 130
5.3.2情感活动 131
5.3.3想象活动 132
第6章意蕴美与景观深层审美结构 135
6.1景观意蕴美 136
6.1.1景观意蕴与意蕴美 136
6.1.2景观意蕴的指向类型 139
6.2意蕴美的审美机制 144
6.2.1审美主体的心灵图式 144
6.2.2审美对象的特征图式 148
6.2.3同构契合机制 150
6.3深层审美结构的系统构成 153
6.3.1基本单位--特征 153
6.3.2特征系统 155
6.3.3特征图式的存在与感知 155
6.4深层审美结构的生成机制 158
6.4.1心理抽象机制 158
6.4.2心理投射机制 159
6.4.3特征图式的生成机制 160
6.5景观审美性表征案例解析 161
6.5.1青山绿水庭的景观解析 161
6.5.2退思园的景观解析 166
第7章景观审美创作的问题与方法 175
7.1当代景观审美创作的问题 175
7.1.1形式美层次的问题 175
7.1.2意境美层次的问题 177
7.1.3意蕴美层次的问题 179
7.2总体创作的程序 180
7.3总体创作的原则 184
7.4深层审美结构的创作方法 186
7.4.1意蕴的确立 186
7.4.2整体特征的确立 188
7.5中层审美结构的创作方法 189
7.5.1意境特征的组织 190
7.5.2特征意象的挖掘 197
7.5.3特征意象的优化 199
7.5.4意象系统的组织 200
7.6表层审美结构的创作方法 207
7.6.1特征创作方法 208
7.6.2虚实创作方法 211
7.6.3完形创作方法 212
余论 219
一、 求真与求美的比较 219
1、 本体性质比较 219
2、 活动性质比较 220
3、 内在机制比较 221
4、 心理模态比较 221
5、 演用过程比较 222
6、 表征目的比较 223
7、 内涵趋向比较 224
8、 取象特征比较 224
9、 应用价值比较 225
二、 求真与求美的统合 226
1、 表征复合 226
2、 表征转化 228
三、景观美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230
作者简介
刘晓光
1969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主要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景观与生态规划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学士(1990),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理论方向硕士(1995),哈尔滨工业大学景观学方向博士(2006)。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景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美学。
文献索引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1994:503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1:172
[3]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1:24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199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