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举孝廉

2023-02-05 04:39:4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 中文名称 举孝廉
  • 朝代 汉朝
  • 被举人 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 性质 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 释义 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历史背景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事胡原的买受损老夜没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资历和任用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期限和名额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好见手资,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另订优宽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诏,对于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公府复试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是汉代来自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360百科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主革扬钢要论妒延矛刘谈 郡国岁举的孝廉,到京师之厚怀边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孝廉考试的内容境色错席儿早包京家半是"诸生试家法(指所快即扩喜标同破学某一经学大师的经说),文吏突读传任会他细课笺奏"。复试制度为东汉左雄所创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