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

2023-02-04 17:23:3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本书分六章,从六个方面深入细微地审察、剖析和揭示了这里乡土社会的复杂结构及种种事像。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族群、政治经济、民生状态直肥明杂史市、人际关系、人天关系等各个领域、多种学科。其中穿插着生动有趣又别具特色的承材植院笔延超拿矿风物民情、乡规俚俗、歌谣传说、地方掌故、方言逸闻以及家族和个人经历,特别注重相关案例的真实性、现场感与细节描写,使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壮观的社会图景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个性色彩。

  • 中文名 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作者 张跃虎
  • 出版时间 2009年
  • 开本 大32开

基本信息

  书名:《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

  作者: 张跃虎 著

  出版:广东旅游出版社

  时间:2009年

  阅读理由:全面系统剖析其故园乡土社会结构的力作,充满了作者的学术良知和乡土情怀。

  此书大纲于2001年2、3月间草拟,同来自年8月开写,经过4年多,2005年农历九月重阳完成近60万字的书稿。

  接着又是历时两年的图片筹备冲取与配图编排,2007年10月19日收尾,成书时间长达7满觉刑艺年。

内容简介

  全书以恢宏、壮阔的中国历史和华夏文化为背景,将笔墨集中到一个小地域,局部的描划则具体到一个村庄,一个家族,乃至一个人。

  这部颇具拓荒意义与收藏价值的原创长篇专著,是在跨越40年田野调研丰厚积累并搜集、阅读大量相关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华文明360百科为背景,参照广府文化特而保点而耗8年心血熬成的客批尽器父房群学术精品,也是第一部由海南籍学者撰写的、系统地解析故园乡土社会的力作。作者1986年才从海南调到广州。他从外省审察其家乡,看得更全面透彻;材料丰富生动,论点尤具创意;为深入解读华夏文明尤其是海南地域文化,提供了室物跳续独特的视角与新颖的理念。

  它着重研究、论述的古崖州文化圈(今三亚市及牛社的列执声美乙变顶乐东县沿海一带)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聚居着省内所有的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回族以及汉族的6个方言群。

师预境原搞权具  作者从全新的松甚资切入点追根溯源、认真考证了黎族5个方言群和苗族、回族、汉化之前的疍民以及汉族6个方言群的来历,有不少新内容简均客国吸富补充了前辈学者在这方面的不足,或纠正其谬误;对黎族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与共生,特别是这两个民族在经济上的互补,都作了生动而详尽的描述;而此中不少内容是前人未曾涉及过的。最后一章《天人之际》更以大量事实阐述了当地环保问题的紧迫与严峻,并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宝贵建议。书中展示了许多价值颇高的、通过艰交们溶养此苦调查才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大量事像均为首次披露。

  本书着重发掘了蕴藏于民间态厂才伯群过了掉的各种珍贵的"软实力"资源,即精神资源。在写人际关系的《仪礼纲常》一章里,这些资源描述得尤其充分。还注意把研究对象置于华夏历史文化的宏沙高大背景下进行深入解剖,笔锋触及琼南乡土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相关田野图像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又钤着深刻的中国印记。解剖的虽是一个小地方,而展示的却是中华文明的千秋长卷。作者创造性地把人的存在总和分解为"物质社乡地会"、"精神文化"、"伦理人格"三个密切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基本序列,又从每个序列中分解出若干既互联又自主的要素,从而建构起有个人特色的一套微观社会学体系与理论框架;而本书主要论述的则是"物质社会"这一部分。它填补了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学研究的空白,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全还充重力湖为推动地方的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洲块阿额打周扬鲜活的素材和现实的启示。

三、出版信息

  全书共60万字,配600张图片,大32开本,800多页。

  作者张跃虎凝聚40载田野调查的身针夫告游叫专率会丰厚积累,8年呕心沥血精心打磨,终于完成了一部60万文字、600来自张图片、800多页的厚重大书。读者可窥斑识豹,从这扇天涯视窗里看到整个海南。本书横跨地理伤世小孔损孙县、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语植担高正待孩之室活速言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360百科,为读者展现出一座古远苍茫、特色鲜明的琼南打节乡土社会大观园。

图书目录

  献辞

  序

  弁言

  第一章海隅苍生…………………胞降损冷律犯出………………………………·(1)

  --位育篇

  (一)海南之南,这一方水土………………………………料移已好研殖关府(4)

  1"崖州"的区位变迁与优势转换……………………………………(5)

  2 环境"硬件"种种……………………………………………………(9)

  3 此地何以叫"天功画乡消项进溶贵涯"………………………………………………(13)

  4 三亚:从丑小鸭到白天鹅…………………………………………(18)

  5 崖州西界:贫瘠的土地与丰厚的遗产……………………………(21)

  (二)天涯履历:一曲壮美的山海豪歌………………………(27)

  1 三亚落笔洞:海南最早的史前文明……………………………夫火亲笑总兵打制南弦…(28)

  2古越好娘困束率先民的迁入及他们与黎族的渊源……………………………握且(35)

  3宝剑与高香:从路博德到冼夫人…………………………………(41)

  4 黄流:崖州西部的一段英雄传奇…………………………………(51)

  5"孔汶牛":阡陌上的蹄痕与辙印…………………………………(58)

  (三)崖州少数民族索隐………………………………………(71)

  1 黎族:瓯越先民的山林骄子云看末守形希来力………………………………………(72)

  1)族源新考:对学界有关定论的质疑与异见……………………(72)

  2)驳"黎族南来"说…………………………………………………(81)

  3)黎族五大方言群源流新探………………………………………观坚向斤处方易个汽供著(85)

  (1)出令润语群:古远历史的一面镜子………………………………(86)

  (度温约2)哈语群:号鼓声中的英勇战士…办贵……………………………(91)

  (3)杞语群:曾被误读的纯朴山民………………………………(95)

  (4)赛语群:热情好客的浪漫歌者……………………………(100)

  (5)美孚语群:亦汉亦黎的神秘族群…………………………(102)

  2 苗族:三百壮士的恭顺儿孙……………………………………(106愿秋皮磁形文鱼巴念)

  3 回族:坚忍虔诚的占民遗裔……………………………………(113)

略较批严究向唱  4 疍民:与世无争的江湖隐者……………………………………(120)

  (四)天涯汉族及其族群探秘…………………………………(126)

  1 五个少数族群和他们的方言岛…………………………………(127)

  1)古代戍边将士与军语群……………………………………… (127)

  2)拥有过辉煌岁月逐比无交个验的迈语群…………………………………… (130)

  3)崇文尚武的儋语群…………………………………………… (132)

  4)艰难创业的客家语群………………………………………… (135)

  5)来自珠江畔的粤语群………………………………………… (137)

  2客语群:再造天涯的闽地移民……………………………………(139)

  第二章 小邑烹鲜………………………………………………·(153)

  --治理篇

  (一)封建背景下的州县一级政府…………………………(155)

  1清代崖州州衙概说……………………………………………… (155)

  2民国时期的崖县政府建制……………………………………… (160)

  3昨天对今日的启悟……………………………………………… (165)

  (二)封建教化:宰民的软刀…………………………………(168)

  1廊庙教化:恩威并举,驯化奴才…………………………………(170)

  2草野教化:官府倡导,典型示众…………………………………(173)

  3全民教化:文武二庙,香锁烟笼…………………………………(175)

  4忠君教化:专制之本,重中之重…………………………………(179)

  5结语………………………………………………………………·(181)

  (三)王权对天涯的辐射与渗透……………………………(182)

  1中央王朝与方外天涯……………………………………………(183)

  2乡间"父兄"与行政自治………………………………………(186)

  3地方官吏与乡土文人……………………………………………(191)

  4寒夜微火:为民请命的清官们…………………………………(194)

  (四)光怪陆离的崖州乡土社会……………………………(199)

  1"棚栅"深锁的暮气围城………………………………………… (199)

  2尊卑上下的社会阶梯…………………………………………… (202)

  3差等分明的家族派序…………………………………………… (205)

  4血缘地缘之"捆绑效应"……………………………………… (208)

  5亲友网络与裙带关系…………………………………………… (212)

  (五)民主: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214)

  1民主权利与村官直选…………………………………………… (215)

  2民主监督与政府职能…………………………………………… (218)

  3民主"疆域"与法律保障…………………………………………(220)

  4民主质量与民众素养…………………………………………… (222)

  5民主环境与经济支撑…………………………………………… (224)

  第三章炎天瘠土……………………………………………(227)

  --货流篇

  (一)在中国最南端的田野上……………………………… (228)

  1瘠瘦的处女地…………………………………………………… (229)

  2用什么叩开地库之门…………………………………………… (231)

  3坚苦的"对话"………………………………………………… (245)

  4网结上的苍生…………………………………………………… (251)

  (二)商旅上的艰难跋涉…………………………………… (257)

  1糖业:苦涩里长出甘甜………………………………………… (258)

  2种植业:绿野的企盼…………………………………………… (264)

  3盐业:给生活调出好味………………………………………… (270)

  4渔业:耕海的风帆……………………………………………… (274)

  5手工业:最后的夕阳景观……………………………………… (278)

  6墟市:地方经济的镜子…………………………………………(286)

  (三)汉黎互补:地缘经济的亮丽风景………………… (291)

  1黎山:贫困中的丰饶…………………………………………… (292)

  2商道如是疏通…………………………………………………… (307)

  3地尽其力,人得其利…………………………………………… (316)

  (四)渡海商帆:与岛外的贸易……………………………(320)

  1从贡品到商品…………………………………………………… (320)

  2古远苍茫的航道………………………………………………… (324)

  3门缝外的世界…………………………………………………… (329)

  4脚枷中的舞蹈…………………………………………………… (335)

  第四章粗生薄养………………………………………………(341)

  --资源篇

  (一)住宅:家庭的名片………………………………………(344)

  1备料造屋:漫长的苦刑………………………………………… (346)

  2奠基、升梁、入屋种种………………………………………… (349)

  3已经消失与正在式微的旧"巢"……………………………… (354)

  (二)食物:生命的灯油…………………………………… (360)

  1穷乡饥史·荒年食谱…………………………………………… (362)

  2"薯稻薯稻":日常主食…………………………………………(371)

  3粗粮精制的特色食品…………………………………………… (379)

  4"海味山珍"--咸鱼·咸庋·山马……………………………(386)

  5荤腥·油花·"蚊轻圈"…………………………………………(396)

  6乡间素菜种种…………………………………………………… (402)

  7食俗、食德与相关故事………………………………………… (413)

  (三)衣饰:实用与象征………………………………………(421)

  1日常穿戴………………………………………………………… (423)

  2衣料的种类……………………………………………………… (429)

  3棉纱的加工与野麻的采集……………………………………… (437)

  4织染与捣布:衣料的完成……………………………………… (442)

  5衣裳,苦涩的思忆……………………………………………… (451)

  6穿戴的文化意蕴………………………………………………… (456)

  (四)行旅:畏途与梦想…………………………………… (463)

  1四"驴"拉动的古代旅业之车………………………………… (464)

  2崖州的旅业"硬件"…………………………………………… (468)

  3"知母""乳香"与"当归""熟地"………………………… (474)

  4百姓"行"俗种种……………………………………………… (479)

  (五)器物:历史的见证…………………………………… (484)

  1中原古韵之天涯余音…………………………………………… (485)

  2古器的散失与文脉的断落……………………………………… (489)

  3长命千岁的俗器………………………………………………… (493)

  4为历史立此存照………………………………………………… (500)

  5器用嬗替中的时代变迁………………………………………… (508)

  第五章仪礼纲常………………………………………………(511)

  --人伦篇

  (一)父母子女:"慈"与"孝"……………………………(514)

  1孝祖·讳名·"公棚耳"………………………………………… (516)

  2软硬两手护持的人间孝道……………………………………… (521)

  3先父:最后的悲情孝子………………………………………… (525)

  4舍身饲仔的"翘尾母"………………………………………… (532)

  5族权的消灭与孝道的荒芜……………………………………… (536)

  (二)丈夫妻子:"主"与"从"………………………… (541)

  1古代:男性刀笔下的女人之痛………………………………… (542)

  2崖州俚语中的夫权意识………………………………………… (548)

  3"赡夫"养家的巾帼们………………………………………… (554)

  4稳定的世俗婚姻………………………………………………… (559)

  5"媰妚形":奇特而神秘的"性倒错"群落…………………… (565)

  (三)兄弟婶嫂:"友"与"恭"………………………… (571)

  1"树大分杈,仔大分家"……………………………………… (572)

  2肩负重任的长兄们……………………………………………… (577)

  3"枕上风"·兄弟情…………………………………………… 583)

  4互助精神的家族承传…………………………………………… (587)

  5结语:关于"私德"…………………………………………… (592)

  (四)亲友邻居:"礼"与"信"………………………… (593)

  1乡土社会成员的角色认定……………………………………… (595)

  2朋友、"同年"与"寄饲"……………………………………

  (599)

  3邻里之间:和为贵……………………………………………… (606)

  4"面皮紧过债"………………………………………………… (614)

  5相帮:从家族到乡邻…………………………………………… (619)

  第六章天人之际………………………………………………(625)

  --环境篇

  (一)上苍:吝啬中的慷慨……………………………………(628)

  1山川胜概…………………………………………………………(629)

  2滨海奇观…………………………………………………………(635)

  3炎荒绿意…………………………………………………………(642)

  4黄流双珠…………………………………………………………(647)

  (二)合一·相分·无奈的背离…………………………… (653)

  1崖州农耕文化中的天人观念…………………………………… (655)

  2为了生存的索取………………………………………………… (659)

  3人口的压力与大地的重负……………………………………… (665)

  4"计生"障碍种种…………………………………………………(669)

  (三)权力与资本的参预和侵掠…………………………… (673)

  1"征服"口号下的收获与迷失……………………………………(675)

  2盲目决策在基层造成的严重恶果……………………………… (679)

  3一个图谋与几场闹剧…………………………………………… (683)

  4资本操控下的恶性"开发"…………………………………… (689)

  5百姓的哀叹与雨林的哭泣……………………………………… (695)

  (四)大自然的报复……………………………………………(703)

  1棒喝:旱魃在田野肆虐………………………………………… (707)

  2警告:栖居不再诗意…………………………………………… (711)

  3魔咒:离奇而神秘的死亡………………………………………(717)

  (五)困境与出路………………………………………………(722)

  1环保问责与政绩挂钩…………………………………………… (729)

  2严明法纪,着力养护"水木清华"…………………………… (735)

  3抑制"虚荣消费"和"奢侈消费"…………………………… (741)

  4继续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748)

  (六)结语:上天的期许与人类的使命………………… (760)

  对人与社会的学理探寻

  --关于本书的写作缘起、内容架构及笔墨经营…………(763)

  执著的河怎样追寻出海口

  --我的求知问道之旅 ……………………………………(768)

  跋……………………………………………………………………(787)

  书后:

  浓郁的地方特点独到的创新精神

  --张跃虎与他的长篇社会学专著《珠崖田野上的华夏魂》

  郑心伶

  张振金

  陈剑晖 ……………………………(796)

社会影响

  郑心伶、张振金、陈剑晖等学者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此书在学术界、读者群中造成极大的反响和关注。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张跃虎,别名林寂,男,汉族,海南乐东人。出版专业编审(正高)职称。少年母丧父病,衣食艰难;乃发愤攻书,吟诗自娱。1964年由初中考上师范;次年作文挨批而下黎寨参与"四清",顺此学会黎语并开始采风。"文革"十载摧残,矢志不移。1970年初涉人类学领域。1972年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涵盖新诗、古体诗、散文诗、对联、歌词、民谣、传说、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评论及歌舞剧等十几种体裁。旁及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探究,刊出不乏真知灼见之文论多篇。有两篇分别于1983、1988年入选全国学术年会。出版黎歌汉译集《五指山风》、散文集《月亮雨》;前者获广东鲁迅文艺奖、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担当主要责编的大型文献图书《新中国大博览》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获广东第三届优秀图书一等奖。做过农民、教师、歌舞团创作员、文化局干部、文联秘书、党报副刊编辑及记者、杂志编辑部主任、出版社文艺室主任。业余爱好美术、书法、篆刻、音乐。兼具诗人之浪漫热诚、学者之严谨博识。来于草根阶层的、自学成才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专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