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来自爱乐乐团 ,成立于188第历决远2年,德国管弦乐团 。
农消孩远术止关获1882年10月,由指挥家路德维希·冯·布瑞那执棒完成首场音乐会。1887年,汉斯·冯·彪罗担任第一任首席指挥,为乐团的发展奠定基础 。1895年,匈牙利指挥家阿瑟·尼基什继任首360百科席指挥,在其27年的经营下,乐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 。1922年,德国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担任首席指挥,此后于1945年受到盟军指控暂离乐团,由俄罗斯指挥家里奥·波查德、罗马尼亚指挥家谢尔盖·切利比达奇执掌乐团 。1952年,富特文格勒再次被任命为首席指挥 。1954年,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继任,在他与柏林爱乐长达34年的合作中,守般维脚州晶将其打造成一支兼具艺术性、统一性的乐团,并频繁录制音响和音像制品 。1963年10月,乐团迁入柏林爱乐音乐厅 。1967年,卡拉扬率团创办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1979年,卡拉扬携乐团首次在中国演出 。1989年,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当选首席指挥,他与当代作曲家们的合作,进一步扩展了乐团的曲目范围 。
2002年,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利用数字音理底乐产业推广乐团 。2008年,在《留声机》杂志的"全球20大交响希类鲁微乐团"榜单中位列第二 。2009年,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上线 。2012年,西蒙·拉特尔率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进行谢幕演出,并于次年创办巴登-巴登复活节音乐节 。2编翻庆即帝除014年,创立独立厂牌"柏林爱乐乐团唱片"。2019年,基里尔·别特连科接任首席指挥 。
- 中文名称 柏林爱乐乐团
- 外文名称 Berlin Philharmonic
- 别名 BPO
- 厂牌 柏林爱乐乐团唱片
- 所属国家 德国
乐团简介
柏林爱乐原隶属于柏林市政府,科学、研究与文化部,旧名为柏林爱乐管弦乐述海敌货优派阿查端差字团。在2002年1月1日,柏林市议会通过并执行了关于柏林爱乐地位转变的新法律,并改用现今的名称来自。

尼基什曾任该团指挥达27年之久,他在任期间为乐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使之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360百科的交响乐团之一。1954年,富特文格勒担任该团指挥,此后乐团声誉更盛。1955年后由卡拉扬接任该团终身常任指挥,由此进入卡拉扬时代,危角刻况没害终甲镇部底此间演奏会活动和唱片录音更为积极,无论名与实,都成为世界交响乐团之冠,备受赞扬。1990年阿巴多接替去世的卡煤刘粉拉扬成为乐团的指挥。200丰油每城2年西蒙 拉特成为乐团新任指挥,乐团成员约12由存术亲曾钟约0人。
发展历程
红认历史沿革
1882年倍条,柏林爱乐乐团由54位音乐家在柏林创建,乐团当初的名字为"Frühere Bilsesche Kapelle"(字面上的意思为"前比尔塞的乐队")。当先前的指挥本杰明·比尔塞宣布拟率领全团成员乘坐4等车厢的火车去华沙举办一场音乐会时,乐团成员们拂袖而去。1882年,在赫尔曼·沃尔夫的财务管理下,乐团得以重新组建并重新命名,新指挥为路德维格·冯·布雷纳;1887年,当时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指挥之一汉斯·冯·比洛,接任了这一职位。这次主帅结田史刑更替树立了乐团在国际上的声望,客座指挥汉斯·里赫特、费利克斯·冯·温加特纳、理查德·施特劳斯、古斯塔夫·马勒、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以及爱德华·早地不材导改供景格里格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也曾指挥过这支乐团。那段时间的演出显示出乐团仅拥有46件弦乐器,比瓦格纳设想的64件要少很多。

作为爱乐乐团的第一场音乐会
1895年,阿图尔·尼基什成为乐团的总指挥,1922年由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接任。在领导层经过几次交替更迭后,乐团在二战期间自始至终都坚持演出。1938年之前,柏林爱乐乐团还属于公司所有制,和大多数19世纪建立的乐团一样实行协会制度,自负盈亏。1938年,随着德国政治风云突变,乐团连同德国其他顶尖艺术机构一样制裂林包读培丝被收归国有,置于第三帝国宣传部下属的音乐总局管辖,局长一度是理查·施特劳斯,当时乐团的首席指物历免挥是富特文格勒。1945年德国战败,富特文格勒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被暂停指挥工作两年,柏林爱乐乐伤件奏势还问定假团的指挥棒暂时交到了列奥·波查德的手中。1945年富特文格勒去瑞士以后,里奥·波查德1934年至1936年间经常指挥柏林爱乐,于是集中了四散的乐师,开始重建工作,成为总指挥。由于波查德被当时占领柏林的美国军队意外击中身亡,这一安排仅维持了几个月。1945至1952年期间,谢尔盖·切利比达奇接任总指挥一职。1952年,富特文格勒回国,继续担任乐团总指挥,1952年被授予终身指挥头衔,直至1954年去世。

富特文格勒的接设任者为赫伯特·冯·利创间职孩久此善张谁卡拉扬。那时已经厚车参养官在英国指挥新爱乐要界镇乐团如日中天的卡拉扬岁而服急上右项底娘回到柏林。他在1938年4月否云价块及师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当时即引起评论界惊呼"神童卡拉扬"。1955年,得益于自己在英国苦心经营的知名度,他顺利得到带领乐团赴美国巡演的机会,大获成功,自然也是大快人心。在卡拉扬的带领下,乐团录制了数目惊人的唱片,并且广泛巡演,日益壮大的乐团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于是经由乐师投票,卡拉扬于1956年被任命为首席指挥,后来又追加了终身指挥头衔。 卡拉扬从1955年到1989年4月他去世仅几个月以前辞职,一直率领着柏林爱乐乐团。
1982年,乐团雇用了首位女性音乐家、小提琴家马德琳·卡劳佐。然而在1982年9月,当卡拉扬打算雇用第一位女性管弦乐器演奏者萨宾·梅耶时,却在乐团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最终以73:4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提议。梅耶随后离开了乐团。1989年,当卡拉扬从乐团总指挥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乐团提议由卡洛斯·克莱伯担任总指挥,但遭到克莱伯的拒绝。
1989年,乐团选举克劳迪奥·阿巴多为总指挥。阿巴多将乐团的演出曲目,在古典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基础上,扩展到更为现代的20世纪音乐作品中。2002年,阿巴多离开柏林爱乐。当东、西 德统一以后,乐团遭遇了来自柏林市预算压力的财务危机。2006年,柏林爱乐交响乐团以阿巴多的名字设立了"克劳迪奥·阿巴多竞赛奖"。

1999年6月,音乐家们推选西蒙·拉特尔爵士作为他们的下一任总指挥。但拉特尔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和柏林爱乐签约,使之转变成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公众基金组织,并且有权作出自己艺术和财务方面的决策。2001年,拉特尔的提议被批准通过;2002年,拉特尔获准进入柏林爱乐。拉特尔 和乐团的合同最初是到2012年结束。2008年4月,柏林爱乐的音乐家们投票支持保留拉特尔作为他们的总指挥直至2018年。从2006年到2010年,乐团的总经理为帕梅拉·罗森贝格。2010年9月,马丁·霍夫曼成为乐团新的领导者。2016年2月,乐团宣布2016/2017年演出季结束以后,霍夫曼将不再担任乐团领袖。

2006年,乐团宣布将对纳粹政权期间主要演员的情况进行调查。2007年,Misha Aster出版了《帝国管弦乐团》一书,研究了柏林爱乐和和第三帝国中一些演员的关系。也是在2007年,Enrique Sánchez Lansch编剧并导演的纪录片《纳粹时代的柏林爱乐》出版发行。
2007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柏林爱乐乐团和拉特尔为亲善大使。2013年1月10日,乐团宣布拉特尔艺术总监和总指挥的任期到2018年结束。2014年,乐团创建了自己的唱片品牌"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08年12月18日,乐团宣布正式创建一个数字化音乐厅。这个柏林爱乐迄今唯一的互联网平台,使得人们可以在全球各地通过电脑进入,观看、聆听乐团的音乐会,现场或点播皆可。不仅仅是当今指挥家,甚而至于可以是以前举办的音乐会,例如来自克劳迪奥·阿巴多的精彩演出。除此之外,自2014年7月以来,数字音乐厅还可以提供由卡拉扬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音乐会的高清电影制作而成的音乐会现场直播。从2010年开始,一些经选定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已经被现场传输到德国及欧洲的电影院。据了解,柏林爱乐乐团的数字音乐厅DCH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古典音乐现场播出的平台。
继2015年5月11日推选拉特尔继任者的活动失败流产后,2015年6月22日,乐团宣布基里尔·彼得连科为下一任总指挥。在彼得连科选举的时间里,他任期的开始时间并没有提及。到2015年10月份时,乐团宣布彼得连科正式担任2019/2020音乐季的总指挥,并客座指挥2019/2020音乐季之前的演出。2016年10月,乐团宣布彼得连科将于2019年8月19日正式担任乐团总指挥一职。

乐团现在的管理者(总经理)为马丁·霍夫曼。他的任期到2017年结束。2016年10月,乐团宣布Andrea Zietschmann为下一任总经理,任期从2017年9月1日开始。
此外,柏林爱乐的民主管理也是一大特点。柏林爱乐实行民主管理。乐团的首席指挥需要通过乐队成员秘密投票,并且获得多数赞成的情况下才被认可。
柏林爱乐音乐厅
乐团首个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Philharmonie),坐落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的Bernburger Straße,于1882年揭牌。音乐厅的前身是一溜冰场,由建筑师弗兰兹·希维顿设计改建而成。1898年,一个比较小的音乐厅--坐落于Köthener Straße 的"Beethovensaal",也揭幕开演,用于室内乐的演出。第一个音乐厅"Philharmonie",一直使用到1944年1月30日毁于英国炮火轰击。一直到战争末期,乐团都在柏林国家歌剧院进行演出,1945年2月3日,这所剧院也毁于战争。由于需要场地,乐团在战争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柏林的"提塔尼亚皇宫"(Titania-Palast)--一座由电影院改造成的音乐厅里进行演出,同时仍旧在"Beethovensaal"里进行一些小型音乐会的演出。20世纪50年代期间,乐团将其音乐厅迁移至Joseph-Joachim-Konzertsaal的音乐学院(如今柏林艺术大学的一部分)内。然而大部分唱片都是在位于柏林-达勒姆的耶稣基督教堂里灌录,该教堂以其出色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

乐团成就
柏林爱乐虽然不是历史上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但却是当今世界最为优秀的交响乐来自团。在比 洛、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克、卡拉扬等伟大指挥家的长期严格书技各这践蛋飞训练下,以及众多杰鲜静宣出的客席指挥严谨的指导下,使得其演奏水平达到了最高表现水准360百科。比洛为乐团奠定了变岩六才孔乱胞调清一流的水准,尼基什使乐团的演奏发出了令人着魔的迷人色彩。富特文格勒的丰厚学养为乐团带来了转折性的突破,而卡拉扬的接任则使得柏林爱乐乐团在当代乐坛上更加耀眼夺目。

真正令柏林爱乐乐团受到世人尊重的是富特文格勒。富特文格勒是一位自学成丰白极材的音乐家,有着非凡的才智。能使每一位听众在他的音乐中,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并如醉如痴。富特文面守永质护鸡织纪创本格勒对乐曲严谨、浪漫与即兴的表现处理手法,令他成为德奥音乐的伟大诠释者。
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卡拉扬接任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他充分彰显了自己的音乐个性。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厂示难直寻求使乐团成为"一件可塑性极强并可以表达在血管中奔流数十年的心声的乐器"。最终,卡拉扬实现了他的梦想,将柏林爱乐乐团打造得无比辉煌,其美妙音响使得世界上所有乐团都黯然失色。
卡拉扬追求绵密的音响和瑰丽的色彩,给柏林爱乐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但由于卡拉扬过于追求宏大与厚重,使柏林爱乐乐团在演奏巴赫、莫扎特等轻巧灵活的作品时,则显现出沉重与庞大的指季判厂察航久级城固还偏颇,导致柏林爱乐从深沉的气质向依靠漂亮节奏取悦听众就副构间粮报意图杀退步。
1990年,阿巴多额冷合紧开始执掌柏林爱乐乐营月刑斗灯均哥物及团,对乐团进行了大切帝故九刀阔斧的改革,打破柏林爱岁材须向乐百年来从不任用女演奏家的传统,通过换血使乐队年龄更趋于年轻化。与卡拉扬时代浓厚夸张的音响相比,柏林爱乐的音色变得更加透明靓丽,更适应现代审美的需要。西蒙·拉特尔2002年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掌舵人。他更加注重对当代作曲家作品的推广与演奏,大胆推进与音乐剧、爵士乐、流行音乐的合作,攻使柏林爱乐乐团在世界乐坛风云变幻的时期,仍能雄霸乐坛,傲视群伦。如今,柏林爱州裂死让门战资乐乐团在历经诸多指挥大师的调教和风格转换之后,已成为能够演奏各类作品的"世界乐团",在新世纪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漂亮转身"。
柏林爱乐乐团在听众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年代,该团演出了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曾在柏林轰动一时;此后又演出了莫扎特、舒曼、肖邦、海顿等作曲家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卡拉扬担任常任指挥后,乐团经过他的严格训练,在世界各地演出了大量古典和近代的音乐作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团员都是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国的出类拔萃的演奏家,具有高超的演奏鱼效载旧变烈出水平,演奏技巧精巧绝伦,具有优异的反应力和适应力。
柏林爱乐每年都要举行不少角又农感于120场的交响音乐会,其中包括大众音如握信乐会、民族音乐会和其他室内乐演奏会等义务演出,作为回报国家女边第否代参谓和柏林市政当局向乐团提供的财政资助。
同欧洲许多传统的乐团相比,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历史较短,但担任该团指挥职务的大多是最伟大的指挥家,这就使他们的演奏曲目无限扩大,无论哪个指挥家统率该团,都能发挥其实力。
历任指挥
冯·彪洛
彪洛接手领导柏林爱乐乐团时,已有在迈宁根组成一流宫廷乐团的辉煌往绩。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却为乐团奠下扎实的基础,赋予乐团自成一家的音乐素质。
彪洛的几位继任人则不同,全都在团中留了下来。尼基什于一八九五年接棒,继续坚定影响乐团的风格达二十七年之久。他曾写道:"可以毫无犹疑肯定说,在一流的乐团,每位成员都配得上用'艺术家'来形容。"他就是凭着这信念鼓励柏林的乐师陶冶出"独奏家"的心态,而这种质素成了柏林爱乐毫不含糊的标志。
阿瑟·尼基什
如果布洛的演绎是近乎理性分析所引发的光芒,那么,尼基什的表演便是华丽与温暖音色的发挥,他的动作较简洁,随想得近乎即兴。因此,他常演的曲目少不了柴可夫斯基、柏辽兹、李斯特、施特劳斯、马勒的作品,尤其专注于布鲁克纳的乐曲。在他的率领下,乐团在世界乐坛声势更盛,每位举足轻重的独奏家都来到柏林,要与爱乐乐团同台亮相。

富特文格勒
尼基什于1922年去世时,团员一致选择富特文格勒来接替。这位年轻的指挥在尼基什的成就上精益求精,他别具一格的打拍子方式,他奏乐时的激昂热情与强大的感染力,在在要求乐师有极高的自主能力与卓越的灵敏感受力。富特文格勒强调伟大艺术作品应要能永垂不朽,因此尤其看重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大师,他与柏林乐团成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名扬四海的演绎者。同时,他又为乐团的演出曲目拓展领域,涵盖当时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随着频繁的出国演出,乐团在国际乐坛中建立起顶尖管弦乐团的崇高声誉。二战结束后,由于政治原因,富特文格勒曾经短暂离任(其职由其副手切利比达克临时接任),但富特文格勒已经为乐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乐团的风格仍然得到了保留。

卡拉扬
1954年11月,富特文格勒与世长辞。翌年四月,柏林爱乐乐团选出的新艺术总监,是成立以来在任最长也是对乐团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大师,那就是人称"指挥皇帝"的卡拉扬。他与乐团紧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独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乐声,那扎实根基,使乐团在国内外备受推崇,无论是音乐厅的演奏,抑或灌录成数之不尽的唱片,都是音乐珍品。

不单如此,卡拉扬还为乐团拓展出多个新路向。196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成立,从此乐团拥有专属的国际音乐节,并赢取了成为歌剧乐团的机会。接下来的新猷是开办柏林爱乐乐团管弦乐学院,让年轻有才华的器乐手从实践中学习,以符合顶尖乐团的严格要求。新爱乐音乐厅也是在卡拉扬时代建成。自1963年10月起,乐团已以这个由沙隆设计的音乐厅为总部;1987年,音乐厅更于添置了一个室乐厅。但是,卡拉扬在任的最后阶段,与乐团中的一些艺术家发生对立,起因是卡拉扬执意聘请单簧管手梅耶夫人成为乐团的首席单簧管。而乐团大多数乐手认为梅耶夫人的音色并不能很好的和乐团其他声部相融。而事态最后发展成了乐团民主的运动。乐团希望乐团的最高权利应该是全团团员大会而不是音乐总监和终身指挥卡拉扬。这次事件直接导致这位"指挥皇帝"与柏林爱乐的决裂,并于1989年辞去了柏林爱乐的任职。而卡拉扬晚期更多的则是和柏林爱乐齐名的维也纳爱乐合作,在这一时期,两者录制了很多的唱片,最著名的就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和德沃夏克的作品。总体来说卡拉扬对柏林爱乐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他的任内,柏林爱乐一举成为空前绝后的世界第一交响乐团,并一直把其霸主地位保持到了今天。
阿巴多
1989年7月,卡拉扬猝然离世。几个月后,全乐团成员集体投票选出了卡拉扬的继承人,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阿巴多在1966年就已首度指挥过了柏林爱乐,并历任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并和另外一个世界第一乐团--维也纳爱乐有着长时期的合作。阿巴多上任后,对乐团的曲目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保持卡拉扬时期侧重的德奥曲目方面,上演了大量的现代派作品。使得柏林爱乐成为真正无所不能的乐团。而在乐团管理方面,阿巴多较卡拉扬更显得民主,亲切。全团团员大会成为乐团的最高权利机构,并决定乐团的重大的决议。而艺术总监则负责音乐季曲目安排和一些行政工作。而在聘用新乐手时,必须要经过乐团各声部首席的审核。

在音色方面,阿巴多棒下的柏林爱乐较之卡拉扬时期显得更佳灵动,透亮。阿巴多时对柏林爱乐的贡献主要有:保持了卡拉扬时期柏林爱乐的高水准和国际声望,并在音色上面有了更多的改变。其次,拓宽了柏林爱乐的曲目,特别是对马勒和一些现代派作品的诠释。另外,确定了柏林爱乐常规音乐季的三大音乐会,既每年5月份的欧洲音乐会,6月份的夏季森林音乐会,和12月份的新年音乐会。
1998年2月阿巴多因为积劳成疾导致胃癌,并宣布于2001-2002音乐季之后不再担任乐团首席指挥。
2014年1月20日,阿巴多逝世
西蒙·拉特爵士
新任的乐团总指挥西蒙·拉特,是年轻一代最令人不安的指挥之一,他的加入,为乐团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更重的危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把乐团正式转变为受公法管制束缚的组织"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归柏林城邦监督"保护"。此举为乐团确立了最符合"现代精神"的架构,容许乐团有全新的创作自由与稳固的财政。德意志银行担任乐团的主要赞助商,让基金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个支援则来自"柏林爱乐乐团之友协会"。

在2003至2004乐季中,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场音乐会,其中仅八十六场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出。除此之外,基金会只策划了一个教育活动,名为"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来、前景之意)。这项活动对拉特和乐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经由这项活动把音乐与音乐教育带到更广大的群众。拉特把这个心意说得很清楚:"Zukunft@BPhil提醒我们,音乐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需求。音乐应该是所有人一生中极重要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乐团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之后,这项活动标志着乐团扩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乐团正以一贯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这项使命。
对外交流
柏林爱乐乐团曾于1979年由卡拉扬率领访问北京。2005年11月,拉特尔曾率全团于东方艺术中心献演两场,在上海掀起"柏林爱乐热潮"。
乐团编制
音乐总监、首席指挥:
Sir Simon Rattle
乐团首席:

Guy Braunstein(2013年离开爱乐)、Noah Bendix-Balgley(现任第一首席)
Daishin Kashimoto (铿本大进)
Daniel Stabrawa
Andreas Buschatz
第一小提琴声部,配置21位团员
第二小提琴首席:
Christian Stadelmann
Thomas Timm
Christophe Horak
第二小提琴声部,配置20位团员
中提琴首席:
Amihai Grosz
Máté Szűcs
Naoko Shimizu
Wilfried Strehle
中提琴声部,配置17位团员
大提琴首席:
Ludwig Quandt
Martin Lö
Olaf Maninger
大提琴声部,配置13位团员
低音提琴首席:
Matthew McDonald
Janne Saksala
Esko Laine
低音提琴声部,配置11位团员
长笛首席:
Andreas Blau
Emmanuel Pahud
长笛声部,配置4位团员
双簧管首席:
Jonathan Kelly
Albrecht Mayer
双簧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单簧管首席:
Wenzel Fuchs
Andreas Ottensamer
单簧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低音管首席:
Daniele Damiano
Stefan Schweigert
低音管声部,配置5位团员
法国号首席:
Stefan Dohr
法国号声部,配置7位团员
小号首席:
Gábor Tarkövi
Tamás Velenczei
小号声部,配置5位团员
长号首席:
Prof. Christhard Gössling
Olaf Ott
长号声部,配置5位团员
低音管声部,配置1位团员
定音鼓声部,配置2位团员
打击乐声部,配置4位团员
竖琴声部,配置1位团员
目前乐团团员配置,共128位团员
获奖情况
柏林爱乐乐团曾在多个国际著名古典音乐大奖中摘得桂冠。其获得的奖励和表彰主要包括:全英古典音乐奖(Classical BRIT Awards):2001年:乐团/年度最佳管弦乐专辑。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 (EMI,2000年)2003年:乐团/年度最佳管弦乐专辑。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五交响曲 (EMI,2002年)
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
1970年:最佳歌剧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瓦格纳《西格弗里德》;主要演员:奥地利女高音海尔佳·德妮丝琪、美国男高音杰斯·托马斯以及男声托马斯·斯托尔兹(DGG,1969年)
1979年:最佳管弦乐团。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完整版)
1993年: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 1992年;1979年的录音)
1995年:最佳室内乐演奏。钢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圆号:戴尔·克利文吉尔;巴松管:丹尼尔·达米亚诺;单簧管:赖瑞·康姆;双簧管:Hansjörg Schellenberger。作品:贝多芬/莫扎特五重奏作品(1994年)1998年:最佳小乐队演奏。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作品:欣德米特第一号室内乐--《为12件独奏乐器而作》Op.24 No.1(EMI,1996年)2000年:最佳古典声乐表演。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演员:瑞典女中音安妮·索菲·冯·奥特、德国低男中音托马斯·夸斯托夫;作品:马勒《少年的魔角》(DGG,1999)2001年:最佳管弦乐团。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2007年:最佳器乐演奏(与管弦乐队)。指挥:安东尼奥·帕帕诺;钢琴:利夫·奥韦·安兹涅斯;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EMI,2006)
留声机大奖(Gramophone Awards)
1981年:年度最佳歌剧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瓦格纳《帕西法尔 》(DGG,1980年)
1981年:年度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1980年)
1984年:年度最佳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1984年;1982年的现场录音)
2000年:年度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EMI,2000年)
2004年:最佳协奏曲。指挥:马里斯·杨松斯;钢琴:利夫·奥韦·安兹涅斯;作品:格里格钢琴协奏曲、舒曼钢琴协奏曲(EMI, 2004)
2006年:年度最佳唱片。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作品:马勒第六交响曲(DGG,2005年)
德国回声音乐奖/原德国唱片大奖(ECHO/formerly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of Deutsche Phono-Akademie)
2003 – Chorwerkeinspielung – Sir Simon Rattle, Rundfunkchor Berlin, MDR Rundfunkchor Leipzig, Ernst-Senff-Chor Berlin, Karita Mattila, Anne Sofie von Otter, Thomas Moser, Philip Langridge, Thomas Quasthoff: Schoenberg, Gurre-Lieder (EMI, 2002)
2006 – Musik-DVD Produktion des Jahres – Sir Simon Rattle, Thomas Grube and Enrique Sánchez Lansch (director), Uwe Dierks (producer): Rhythm Is It! (2005)
2006 – Sinfonische Einspielung – Claudio Abbado: Mahler, Symphony No. 6 (DGG, 2005)
2016 – Orchester/Ensemble – Jean Sibelius, Symphonies 1-7,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5)
全球古典音乐大奖(ICMA)
2016年:交响乐--西贝柳斯第一至第七交响曲;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5年)
2017年:交响乐--克劳迪奥·阿巴多:最后一场音乐会(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6年)
由全球歌剧杂志授予的铂金邮票(Platinum Stampawarded by Opéra International magazine)
1987年:指挥:里卡多·穆蒂;作品:莫扎特《安魂曲》(EMI,1987) 《和谐》杂志
其它奖项
2014年:2014年度和谐奖(Diapason D'Or de l'année 2014)。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J.S巴赫《马太福音受难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4年)
2015年:金音叉唱片奖(Diapason D'Or Arte)。指挥: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作品:舒伯特的作品(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5年)
2015年:金音叉唱片奖(Diapason D'Or Arte)。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J.S巴赫《圣约翰受难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4年)
2016年:2016年度和谐奖(Diapason D'Or de l'année 2016)。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贝多芬第一至第九交响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6年)
乐团争议
国家社会党(纳粹党)的专制统治为德国的文化局面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柏林爱乐乐团是受害者之一:统治政权推行的疯狂种族政策,令乐团失去了多位珍贵的乐师;乐团发现自己地位孤立,无法再与国外交换独奏家和指挥;同时,政府又有意要把德国这个代表乐团变为官方文化政策的工具。即使如此,在二次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与乐团仍能使乐团固有的艺术内蕴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