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山元符宫,位于江苏省镇江茅山积金峰南腰的绿林翠浪之中。初名潜神庵,后易名元符观,今称元符宫,全称元符万宁来自宫,简称印宫。该处,幽洞密集,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敕赐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宫内大部分建筑多次惨遭兵火焚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动日益得以恢360百科复,元符宫亦得以重新国上军血置若磁修建,于1988年11月间正式对外开放。
- 中文名称 茅山元符宫
- 所属宗教 道教
- 所在国家 中国
- 所在城市 江苏
- 建造时间 公元502年
大事记

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宫所在的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幽洞密集,风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上超帝牛福地。梁代天监时(502-519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结庐于"龙池"之去具办队职达李致境旁修练。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茅山道士在此建火浣宫;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7年),道士张明真庐居于此;天圣三年(1025年)为延真庵;五年来自(1027年)为天圣观;嘉右年间(1056-1360百科063年),蜀人王略修炼于此;仁宗时(1023-1063年),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师刘混康,曾筑潜神庵于此修习上清护特艺很称道法;元右元年(1086年),哲宗赵照皇后孟氏误吞尖针于喉中,医莫能出,时刘混康闻之,飘然进京入宫,用茅山道教秘传符录与丹药催球专振灯赶贵容立罪封云吐,使孟皇后叶出尖针,哲宗皇帝十分喜悦,于秋曲是赐刘混康号为"洞元通妙法师",又招住京城上清储祥宫,并于绍圣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即以居始建元符宫,以供其修炼,历时九载殖需矿牛并显本赶身采范于徵宗崇宁五年(1106年)建成,敕赐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
建筑风貌
睹星门,正中有天宁万福容海下应殿,以祀三茅真君;左有玉册殿团氧且李即倒,右有九锡殿,东庑景福万年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又有宝篆殿、北极阁、万寿台、九层台、宗坛祠、句曲山神祠、广济龙王祠、本宫神护圣候祠、本宫二使者灵右灵护侯祠与三素、九真、众妙、大有、震灵五神堂及东秀、西斋、观云、启明、林隐、勉斋、栖斋、东斋、乐泉、觉秀、云林、真隐、监斋十商犯首失切字屋倍到宽三房道院等,后为刘混康早年所筑潜神庵,"总四百有余区,高明杰大,工尽其技。金碧丹垩之饴,萤煌昭烂于崇语尼需单犯连小岗秀巅之上。烟霞霏微,草木葱郁;望之若神,莫中图写;即之肃若云车,风焉往来于空旷有无之间,宣力血为不可得而知也;可谓盛矣!"时徵宗还敕江宁府发兵200人,供元符宫和茅策革利把充毛室伟求房山其他道教宫观巡逻洒扫,专立兵营拱辰寨驻防保卫,盛极一时。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此宫毁判导相全侵该于盗火。不久又得高宗敕赐重建,工竣并御书宫额。宁宗嘉定五种年(1212年),又复修复扩建。理宗时(1225-1264年),皇帝亲赐茅山道教上清派第38代宗师蒋宗瑛修缮宫内"上清宗坛",且御书"上清宗坛"碑与圣德、仁右、景福万年三殿额。明代屡有修缮,并于宫内专设华阳洞正副灵官,以加强对茅山各道教宫观道教事务的管理;弘治年间(1488-1505年),江宁李君华和茅山道士陈真尔因念福曾有修复,后李君华之子李曙又有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复原有规模与格局。后经清未太平天国运动,宫内大部分建筑惨遭兵火焚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贯彻和落实,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动日益得以恢复,元符宫亦得以重新修建,于1988年11月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建成与修缮完工的主聚期演兵艺功要建筑有睹星门、灵官殿、碑亭、万寿台、三天门、太元宝殿、勉斋道院、黄鹤楼得钱好倒议、东岳楼与道舍及斋堂等。
睹星门,亦称石碑坊,原是宫古黑二界调合背见毛足严内道士观星望气之处。始建于宋代,重修于元未,毁于清代,现存建筑为1987年重建。高7.5米,宽21.8米,石质建造,分左中右三门,正门横额上刻"睹星门"3个红色大字,门之四根青石云头盘龙柱,其中两根为宋代原雕,两根是元代石雕,门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蓝色正楷大字,第字大约1米见方,苍劲有力,为清代书法家王澎(康熙进士,吏部员外郎,书法独步一时)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所书,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是茅山道教历史文物。
过睹星门,拾阶而上为灵官殿,殿额石上刻"敕赐元符万宁宫"7字,门前两侧各置石狮一尊,左雌右雄,已残缺不全,极古朴自然;此殿面宽5间,进深3间,正中供奉王灵官塑像;王灵官塑像东西分别供奉南斗星君与北斗星君塑像;近殿门左右祀青龙、白虎两神塑像;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60星宿神塑像,像高2米多,均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观、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态不同,个个神情各异,皆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枪、或剑、或琴、或镜、或宝、或笔这些法物都是第位本命星宿神的历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征。出灵官殿后门,上越20余级台阶即至碑亭,此亭为钢筋水泥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内立各方善男信女乐助修建元符宫款额与姓名功德碑,故又称功德碑亭。
碑亭后为万寿台,古称彰台。台以青石砌筑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中路未设上下台阶,因原为宋元时专为帝王和太后启建"金篆道场"拜章上表之圣地,故中路不设台阶,意即中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其他臣民只能从两侧行走。台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日三天门,门高6米多,宽2米,门头以上共有4层石雕,一层为二龙戏珠,二层为石刻三天门横额,三层为5只姿态各异的仙鹤浮雕,四层为梁、沿、脊俱全的石雕门顶。两旁石柱高达6.5米,共分5级,一级门柱,高3.4米;二级立体盘龙柱,高1.5米;三级立体八节石墩,高0.4米、左右相对而视的雄雌石狮坐狮。门之正面横额上刻"三天门"三字,两侧石柱镌刻对联云:"仙乐彻九霄,祝一个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门之背面横额刻"万寿台"三字,整个台坊建筑浑然一体,雕工精细,古朴大方,是茅山历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筑之一。据出土石碑资料记载,其创建于南宋理宗时期,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及乾隆十七年(1752年)均有重修;抗日战争及十年浩动期间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建筑为1992年间茅道院在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李天师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
下三天门越30余级石阶为太元宝殿,殿额嵌石,石白如玉,石上刻有"太元宝殿"4个梅花篆刻;此殿面宽4间,进深3间,内奉三茅真君香樟木雕像,像高2米,雕工精良,殿内两侧各隔一墙,均为道舍。
元符宫左为勉斋道院,院内建有黄鹤楼、东岳楼、斋堂、伙房、道舍、库房等。东岳楼为1991年新建,上下两层,上层宽5间,深3间,中奉东岳大帝金身塑像,下层宽5间,深3间,现为香客与宫内道士进餐斋堂,楼西侧存放有茅山道院近十余年收集的茅山道教碑刻20余通。黄鹤楼古色古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楼分上下两层,宽深均3间,下层为元符宫办公与接待室,上层是宫内库房。元符宫原有13房道院,后经天灾人祸,12间道院及宫内殿堂先后被毁,而唯有勉斋道院历经数百年的人事沧桑至今基本保持原有建筑与规模,其中奥妙传说同道院门楼的建筑奇特与门前地面以青砖小瓦构筑而成的图案有关。道院门楼两边院墙挺立,走向为东南向,按常规道院门楼应朝西方,然而该门楼却向西南偏斜,且门额嵌有砖刻坎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