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城南3.5公里处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 越往深处越小, 到不作首可行处仍深邃不能见底,里面阴风习习。茅仙洞旅游景区位于淮南市西部,隶属八公山西脉。始建于西汉景帝来自年间,咸阳茅氏兄弟看破红尘,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故称茅仙洞。茅仙洞自古代它就是淮上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供受牛石是游览佳境。
茅仙洞旅游景区景区著名景点有八景:分别是峡石晴岚、茅仙古洞、寿唐烟雨、龙潭映360百科月、珍珠涌泉、东津晓月、紫金叠翠、八公仙境。新辟景点有:南关门、观景楼、丹井园、华夏第一人文洞府、花鼓灯演绎广场、游客观光码头等。茅仙洞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著治王探告题名的千古名胜。因此关于茅仙洞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既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又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淮南王刘安曾于丹井园汲水炼丹,始创千古华夏美食--八公山豆腐,仍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和淙淙的水声的的饮马泉。
- 中文名称 茅仙古洞
- 地理位置 淮南市凤台县城南3公里处
-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全年 08:30-17:00
- 门票价格 免费
历史
据记载:来自汉宣帝地节中(前69-66),茅山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外建草庵一座,尔后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陆续来此隐居,修身养性,采药炼丹,成仙得道。当地居民遂以茅仙洞名之,并遗有"炼丹井"古迹。
清天观始名"元同庵",因僧道尼更迭居住而数易其名,直到清朝末年(约1907)方360百科定命为清天观。到清光绪十七年(1892),道长葛明兴(正心),金大春募知座弱烧际信指修地藏王殿,之后于光绪二十年铸成八卦洪钟一口现置院中,重达千斤迫谈缩望边。在灵雨空山闻得一声钟鸣,更衬速该值者钟静态印括托出道院之清幽。
继葛明兴、金大春之后,道长李至高、童至方得河南怀庆镇总兵谢宝胜(原为本庙道士,后还俗从军)资助、题团培杂简建三仙楼于茅仙洞口,"远望危楼空屿,耸翠流丹,即三仙楼也。"(据张敬生《重修茅仙洞酸有使司烈阶蒸所三仙楼记》)籍以供奉三茅真君。民国二十三年,主持道长苏理纯素好老庄,行善积德,育炉烧炼长生药,真道行修盖寿丹,内功外行而俱有,领导大修三仙楼谁、山门、中殿、客厅、主殿等,焕然一新,威严壮观。寿县兴人汪以道书:"清天观"三设父须黑员封语践那无江大字,嵌在山门上方。门墙上道还内止皮特轮误供材环杂嵌有"呼鹿耕烟种瑶草,招鹤下云倚古松"的泥塑。继之,苏宗善主持茅仙洞,清修苦行,1957年任中国道协理事,继任主持崔诗处观得宽宗轩。现由崔宗轩簪冠徒、安徽省道协副会长纪诚修率耐才道众开展道教活动。
今日茅仙洞,清天观座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余婷银调跟银盐平台上,正门的拱门顶上刻着清代书法家汪以队完身沉绿道手书的"清天观"3个大字。进入拱门,一条青石县肉最远权天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些甲用剂沙天获业则造校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介跳直财怕句望感机吃还有一进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势筑有量雨月凯财证三仙阁,里面供奉三茅神像。阁下方两例各有六角凉亭一座。干百年来,茅仙洞香火不断,游人如梭。
传说古时有名叫茅盈、茅固、茅衷的三兄弟云游到此,见洞幽山秀,遂隐居洞中潜心修炼,后是道成仙,探再太上老君拜为司命真君、定录真君、保生真君,世称"三茅君",所以这里的山洞叫"茅仙古洞"、"三茅古洞",离训米游又矿令人统称之"茅仙洞"。中峰山腰是茅仙古寺,寺前有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平地,登上石阶,穿过依山的正殿,便能进入茅仙洞。洞口径五尺多,洞深五丈,用青砖铺地,再里进则洞狭不能入,传说此是"无底洞",可远通蓬莱仙阁。此洞今属凤台县,已辟为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
1、古丹井:古丹井位于双峰山北麓,始建于西汉年间,史载,淮南王刘安好黄老之术,闻此井汇山川灵气,集草木精华,在此筑炉炼丹,偶得豆腐,闻名天下。后三茅兄弟云游朝仙经此,见山清水秀,风水绝佳,便修仙于此,悬壶修道,普救众生,终成正果。
2、望淮亭: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经豫、皖、苏三省,在江苏省江都市三江营入长江。流经凤台双峰山下,受山脉阻挡,水绕山转。壮哉淮水东去,唯此一段西流,形成"淝水三湾",为淮河流域的精华河段。望淮亭建立双峰山悬崖之上,举目远眺,落霞与帆影齐飞,淮水共长天一色。
3、清天观:古称硖石寺、兴福寺,清朝末年定名为清天观。道观建于双峰山南崖,倚山面淮。临长淮之要津,衔青山之杰灵。寿县名士汪以道手书:"清天观"三大字,嵌在山门上方。
4、马扒泉:位于茅仙洞风景区东侧,寿凤公路北侧庐题山下。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征战南唐时,系战马于石上,马渴趵地泉涌,故名马扒泉。
5、寿唐关:位于清天观东1.2公里处,又称过驾楼、梳妆台,建于公元957年,距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是南唐"以御北师"设立的关隘,筑于两山之间,关门朝向南北,寿唐关关上有重楼、钟鼓楼,东侧有碑,一面阴刻楷书"古寿唐关"四字,两侧有楼基30余间。为当年守兵营舍。
6、茅仙古洞:位于双峰山南崖壁上.相传为西汉年间,咸阳茅氏三兄弟隐居此洞潜心修炼,得道成仙。洞上建有"三茅殿",供奉茅氏三兄弟神像,故称茅仙古洞。
7、慰农亭:又称禹王亭,位于西硖石山顶上,现已辟为小岛,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方形瓦顶,石柱飞檐。石柱刻有西蜀籍知县颜海飏手书对联"选胜值公馀,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
8、古皂角树:在西硖石山顶、慰农亭侧有一株古皂角树,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植。
9、和靖梅:清天观内,有两棵株繁叶茂的和靖古梅,为宋代诗人林逋于公元1008年植下的两株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