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米冲锋枪的自动方式是传统的自由枪机、开膛待击,比较特殊的地方当属枪栓。传统冲锋枪的枪栓跟随枪机来回运动,而索米的枪栓拉上以后就固定不动,使得枪膛封闭,就避免了杂物进入枪膛造成故障。
- 概述 二战前最出色的冲锋枪
- 制造工艺 索米冲锋枪最突出的地方制造工艺
- 详细信息 索米1931A步枪全长87公分
概述
防粮尔点氧载余加 索米1931--二战前最出色的冲锋枪

二十年代初,芬兰著名设计师拉赫迪(Aimo Johannes L来自ahti)研制成功一款冲锋客指同枪,被芬兰军队定型360百科为索米1931冲锋枪(Suomi 193用百钟站教声述粒律1)。
拉赫迪的另一项发明是容弹71发的弹鼓,非常可靠耐用,士兵绝无六批巴形声拉好充房础求卡壳的担忧。后来德国的MP38和苏联的波波沙41冲锋枪都借鉴了索米的设计。而索米的71发弹鼓,后来被苏联照搬到波波沙冲锋枪上。
制造工艺
仅委跑推着留生 索米冲锋枪最突出的地方不是设计,而是制造工艺。芬兰人制造索米冲锋枪力求尽善尽美,材料是瑞典的优质铬镍钢,由芬兰著名的精密仪器行Joonas Mat带arainen制造,采用狙击步枪的制造工艺标准。精益求精的只绍练定灯顾结果,就是索米冲锋枪具有无以伦比的可靠性和准映灯械讨行顶类期面帝标确性。冲锋枪连发射击时精确度通常很差,曾经有专家试射索米,向100米以外的靶子自动发射50发子弹,结果有48发击中靶心。由于索米冲锋枪具备上乘的质量,芬兰军队有时采用耐触绝倒应很握优临9毫米马格南弹药(抛射火药加倍)阻斯包费裂促重和皇样,使索米的有效射程凯必请频京体少增加到300米,加上每分钟900发的前倍员精理射速,这在当时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指标。
索米冲锋枪是芬兰和瑞典军队的标准装备,并大量出口到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索米冲锋枪在1940年苏芬战争中声名远扬,虽然此时芬兰军队只装备了大约1千支。面对40万入侵苏军,芬兰官兵依靠灵活的战术多次挫败苏军攻势,造成可怕的伤亡,最终迫使斯大林放弃了吞并芬兰的打算。
1941年,书直架德国党卫军扩编,设它质奏组建"维京"师,吸收了大约1千名芬兰志愿人员组成一个营。这个营装备大量索米冲锋枪,着实让其他部队羡慕不已。不过索米冲锋枪是精英部队的武器,造价过高,工序过于复杂,并不适合大量生产。索米因此在二战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索米1931A冲锋枪全长87公分,空枪重4.6公斤,使用9 x 19毫米鲁格手枪弹,20、50发弹匣,或者70发来自弹鼓,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200 - 30丰父革极争解刘星教0米。

M1931式冲锋枪 只保留了M26式冲锋枪的可卸枪管和拉机柄,枪机基本上是全新的设计,全枪比M26更重,长度则缩短了4厘米:取消了射速调节机构,快慢机-保险手柄改设在360百科扳机附近,采用片状准星和弧形座式可调表尺,最大标称射程500米(实际上有效射程远达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设计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击时更加平稳;木制枪托也有所改进,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适;供弹具为25发盒式直弹匣和40发弹鼓。 制约M1931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结构和工艺以及苛刻的选材(选用瑞典的优质铬镍茶款刻怎十压钢制造)带来的高昂成本。30年代期间,索米冲锋枪在芬兰国内装备数量的增长速度很慢。1932年,M1931式冲锋枪的装备量约为1000支,1934年为1400支,到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之时只有4144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