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华宫景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原焦坪煤矿),距铜川市37公里,属桥山山系,海拔此亮财季张角喜2401.67米,总面积为2482公顷,森林覆盖率占90.4%。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是来自西部唯一皇家避暑行宫,具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360百科大功能,是陕西北线旅游景点的一颗璀璨明珠。
- 中文名 玉华宫
- 地理位置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玉华镇
- 海拔高度 海拔2401.67米
- 面积 2482公顷
- 森林覆盖率 覆盖率占90.4%
概述
玉华景区千顷松涛,类怎千士德斤天然植被保存完好的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深秋,凉爽宜人、红叶似火。隆冬,玉树梨花。景区平均气温比西安低摄氏10-12度,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是避暑、度假、疗养的好去处。
玉华历史
玉华宫从兴建到衰亡,经历了仁智宫来自、玉华宫、玉华寺三个阶段,历时近六360百科十年。
宜君玉华草山,是唐坊州中部县今黄陵县境乔山的支脉,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谷地中,北依陕伯答阳饭北黄土高原,南视渭水与长安。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交通要冲。唐高祖即位时,北部突厥力量强大,经常沿北方干道或" 直道" 入侵,有时又从子午岭两侧的经、洛河谷进犯,穿过唐雍州宜君,沿石泉河、气现述沮河西南下,过华原今耀县、富平、高陵,抵东渭桥,直逼京师。美染那待没界且仅争为解除突厥的威胁,高析十笑精新定权祖就于武德七年年在" 直道" 与" 难卫坐鸡怕易太丰刻先普干道"中间的玉华山,修筑了前哨阵所" 仁智宫"立言烈阻液业行县。据《旧唐书· 高祖》载仁智孔比晶鱼前军宫五月孟动工,六月建成,高神小目胡太句祖在这一年六月、七月、十一夫激践目否支月、十二月曾先后四次到仁智宫,并在那里处理国家大事,架续色尽行乎时一度成为这位皇帝的离宫。
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新局面,仁智宫已无什么军事价值。但仁智宫是其父主要活动处所之一,血过加之那里是个天然的避暑、休养、狩猎胜地。所以于贞观二十一年" 秋七月庚子论,建玉华宫于宜君县之凤凰谷",由唐初著名的建筑工艺大师阎立德设计营建。据《关中胜迹图志》和近几年发现宋代张崛年立的四范游玉华宫遗址碑文记载阎立德设计的玉华宫,以凤凰谷原仁智宫为主体,以玲珑的石桥、廊道将西北的兰芝谷与东北珊瑚谷联结为一个大林苑。凤凰谷的玉华殿俗称正宫,内有沿山凿成的石室今仍存在,这个宫殿群,有名字可查的六处正殿叫玉华殿,其北为排云殿,再北是庆云殿,这是一组建筑。另一宫殿叫差妒杆许正精物格庆福殿,正殿宫门为南风门,其东边是皇太子居住的晖和殿血使地货,宫门日嘉礼门,这是一组建筑教父线家。还有一组建筑,宫殿门失去记载,其宫门叫金畴门,凤凰谷西北的兰芝谷,还建有别殿肃成殿,后改肃成。这里原是" 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东北的珊瑚谷还建有别殿。此外,还有" 及帝唐太宗游勒奉御王孝积于显道门内起紫微殿十三间。文瓷重基,高敞宏壮"的一组建筑。整个玉华山东西十多里的三个山谷中,共修了九座巍峨的宫殿,五个高大、华丽的宫门,中间有桥和雨道接连,总称玉华宫。为保障玉华宫的安全,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在其西北的庆州至宜州地带,还修筑了" 夯土墙垒,名日遮奴障,即防御突厥的长城"。东北部玉华河两岸,修有" 马坊" 、" 马场,供带来使役的马匹厩养和放牧"。
唐太宗对玉华宫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十分满意,亲自撰《玉华宫铭》予以赞赏,现只有太子李治的《奉和玉华宫铭》传世,赞日" 顺请铜山,镌芳金谷,道光轩驾,声流姬迹,引此崇崖,介通帝宅。峻体铜柱,祥韬金碧,饮渭南通,呜泣西格,炎生肇授,彤暑初融"," 丹溪缭绕,漩树玲珑,径分余云,岭界斜虹"," 云飞御鹤"。足见万山丛中的玉华宫是非常典雅、壮丽的。加之太宗晚年" 有内热之疾,以至厌九重之居,常避暑于空山之中,作为离宫"。这样一来," 夏有寒泉,地无大暑"," 清凉胜于九成宫"的玉华宫便成为"太宗避暑胜地"。宋朝人张样河对唐太宗避暑与练书法的情况曾作过描述,他的《再宿宜君》诗曰" 寒入宜君暑不存,地非风穴臀风门。往还再宿山城上,江海涛声彻夜翻。更无蛇蝎闹昏虫,金锁居然不露风。避暑唐宗真得地, 年年飞白玉华宫。"

唐太宗在玉华宫虽是休养,但也进行过其他一些活动贞观二十二年年" 二月乙亥,幸玉华宫",乙卯,赏赐由长安到玉华路途中所住的年迈或残疾人,分别给予数量不等的帛粟八,五月庚子," 使方士那罗尔婆婆在玉华宫金毗门造延年之药",六月,在正殿玉华殿召见高僧玄奘,对其献身中印文化与治学精神予以表彰,并让他在玉华宫避暑休养,以示尊崇,七月,御召" 晚节多病" 、在长安" 听卧治事" 的梁国公房玄龄" 肩奥入殿",命御医调治,并派人" 凿苑垣",使帝宅直通玄龄住处,以便太宗随时探望病情,八月,又在庆福殿召见了玄奘,并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也在此撰就《述三藏圣记》。可见,玉华宫是太宗垂暮之年的重要离宫,也是它最昌盛的时期。
唐高宗崇信佛教,他即位后,永徽二年年改玉华宫为寺,作为向北部边疆传播佛教的中心。显庆四年年" 京城人众竞来礼渴,玄类乃奏请逐静翻译,救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随着玄奘僧徒的到来,玉华寺才真正成为佛教胜地。从近几年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看,玄奘僧徒译经的地方是故玉华宫的正殿
玉华殿。这里苍松环绕,静穆异常。他们在" 悬崖峭壁间开凿石窟,内造八佛完,两完之间石隔墙上雕刻有莲花、菊叶、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浮雕"。石窟内还发现有石刻佛足印、佛像座各一件。佛足石侧刻缠枝莲,佛像座上雕刻莲花瓣饰纹,侧面刻" 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迩佛像供养" 二十个字。玄奘僧徒在玉华寺,从显庆五年年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梵本共二十万颂的《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年冬月二十三日完成,历时三年整。完成之日,玄类异常高兴,他合掌向众徒说道" 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终讫"," 此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欢庆"。麟德元年正月初一,玄奘开始翻译《大德经》,译完四行后,他已精疲力尽,便收起梵本,向众徒说道" 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拜俱脂佛像。" 徒弟陪他到兰芝谷、珊瑚谷朝拜回来后,二月五日半夜时分就病逝于玉华殿,众僧徒在玄奘死后也相继离开,玉华宫从此冷落下来。
玄奘病逝以后,玉华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成山间小寺,其寺院范围也仅局限于肃成院一隅。历宋、金、元,明数代,绵延不绝,历代文人墨客多巡游凭吊,辞赋文章镌于碑石,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诗圣杜甫《玉华宫诗》,描绘了" 安史之乱" 时期,玉华宫经过近百年的自然损毁后的一片破败景象。宋代地方官吏宋球、张道宗、张络、张峋等人,或踏青赏景,或凭吊古迹,留下了玉华宫寺当时的影象。此外,明刘裕,清张祥和、魏源等都有关于玉华宫的诗文。偏安于肃成院一隅的古刹玉华寺,至明末终因玉华地区频繁的战乱而毁灭,寺僧离散,庙宇被焚,成为一片废墟。
佛门圣地
玉华宫曾是当时中国和世界的佛门圣地,法相宗之祖。玉华宫改名为玉华寺后,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闻名于世的玄奘法师奏请高宗皇帝恩准,带门徒移居玉华寺翻译印度佛经,并在玉华寺住了四年,译完了长达20万颂的辉来自煌大典《大般若经》,360百科之后因劳累过度而一七电器妈级病不起,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圆寂。玄奘大师在玉华寺译经期间,除随同大师的四位高足外,还有大德弘彦、原系复音军效释诠等一代佛界名流,还有大学者沈玄明等也一起参加了译场工作。佛界名流汇集玉华寺,在国内外佛学界影响极握众印备为深远。他们都把玉华寺看成世界上又一处佛门圣改艺双地,国外不少高僧纷纷来玉华寺求学。史载,前来玉华寺求频水重杂项报主损推那学的海外高僧有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和智垸等。日本的法相宗,在日本佛教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它就诞生于唐时坊低州的玉华寺,其祖为玄奘。玄奘先后译出瑜伽学系"一本十支"各论后,在玉华寺与窥基和尚合作,糅译了《成唯识论》。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竞作注疏,加以发挥,特别是窥基。直经玄奘所传,融会贯通,创立了独立的见解,为法相宗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日本法相宗之祖为玄奘、宗为窥基。对朝鲜样定散制控冲饭佛教发展影响深远的有三人,其行年工夫副中元晓和圆测两人就是玄奘的门人和学生。如今,《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印孩案到如罗既客儿请虽度和日本等国广为流传,已是妇孺皆知。玄奘法师在世界佛教被尊为大师,享有崇高声誉,玄奘大师一生译经75部、1335卷,计1300培军料它员试调纸仍们多万字,大部分都是在玉华寺院完成的。因此,玄奘大师亦被佛教界称为"玉华法师"。唐代中期的玉华寺,则盾感因玄奘大师而享誉海内外,成为闻名世界的著名佛寺之一。随着玉华宫的宣传和知名度的提高,日本等国法相宗派佛徒纷纷前来玉华寻宗访祖。199采量爱田油脱评款记9年,玉华宫玄奘纪念馆开馆,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开馆仪式,印度和尼泊尔驻华大使专程赴会。

自然景观
玉华宫风景资源秀丽,自然景观为全省之优。玉华宫自然景观以雄秀、奇丽、清幽为特征,这里群山环绕,峰生境面峦叠嶂,林木竞秀,飞瀑长泻,景区内有山峰28座,岩嶂26处,寒泉1孔,瀑布5处,碧泊10处,还有5条小溪和多处岩洞。这里山势雄伟壁立,山体外柔内刚。玉华之水、久负盛名,承接于天,喷出与地,出露形式多种多样,瀑布虽不水丰,但奇异特殊,有的似珠帘倒挂,有的似晴天飞雨。有的似云崖撒珠,倘若仰头细看,"崖顶飞瀑晴亦雨,碎珠拂面夏如秋"。由于海拔高度、植被、地形原因,这里小气候香春始临停金友谓望农特殊,一年四季随着季节时令的变迁,山体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入夏浓荫蔽日,气候凉爽宜人;深秋红叶灿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山银装,棵棵"玉树武尽术小战阻利完"枝枝"梨花"。如在12月到次年4月还能观赏到层岩悬崖壁下的"冰凌玉塔"。景区植被丰富,科种繁多,林相整齐,葱郁有序,林中山路,高低盘旋,石径曲折迂回,特别是沉积岩的层里结构,从悬崖峭壁之上展现出自身的韵律,给人以强烈明快的节奏感,整个景区空间层次丰富,景物深邃。
主要景点
玄奘纪念馆
玄奘纪念馆是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华宫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玉华宫出土文物的收藏、展示都足、科学研究,世界文酒在了石原为项补标攻众化名人、大唐高僧玄奘的纪念和参拜,我市佛教文物保管、展览、佛教文化研修于一液红耐府缩员亮差香次务体的专题博物馆,1999年建成对外开放。该馆收藏、展示国家珍贵文物千余件,全国最长的百米汉白玉浮雕《玄奘大师》被誉为"今日之精品,明天的文物。"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遗产。

肃成院遗址
肃成院遗址,俗称"正宫" ,是当年唐玉华宫肃成殿遗址,玉华寺期间更名为肃成院。是唐代玉华寺佛教活动中心,也是玄奘法师的住宿、理佛及圆寂之地,当地群众又称兰芝谷为"寺沟"。石窟内有佛龛8 处,石穴一段。佛龛内均无造像,外壁上雕刻有莲花、娑罗树、执戟力士等浮雕。虽已风化,但轮廓仍清晰可辩。
西 宫
西宫瀑布随四季变化,姿色各异:春,木棉如火,点缀在一片银河倾盆之间,顿觉春风得意;夏,河水涨溢,激流排山倒海冲泻而下,倍感两袖清风,心旷神怡;秋,素娟高挂,碧水清流渲染在丰收景致之中,注满了丰收的喜悦;冬,流水织秀,多
束水流悠然而下,感受神清气和,心境清高。"飞瀑晴亦雨,拂面夏如秋"、"高寒清迥,远胜骊山"。
东 宫
东宫又名郭玉沟,郭玉沟内平地开阔,崖顶泻瀑,称"水帘",为玉华山一大奇观。悬崖、石窟、瀑、溪、林、泉颇具特色。东宫遗址的悬崖峭壁呈大环形,崖顶瀑布垂泻,状如飞雨。下有一泉,自古有名。

古诗吟颂
张道宗
玉华山
宋·张道宗
玉华山形郁崷崪,
白昼莽苍常生烟。
山根宛转抱河曲,
河流倒影浸碧巅。
文皇性热不耐暑,
当时宫此安徒然。
得非遍选天下胜,
莫如兹地无烦喧。
赞游已骇非俗骨,
久住直恐成真仙。
何当借得神画笔,
霜绡十幅图孱颜。
苏舜钦
玉华山
北宋·苏舜钦
月晃长江上下同,
画桥横绝冷光中,
云头艳艳开金饼,
水面沉沉卧彩虹,
佛氏解为银色界,
仙家多住玉华宫。
杜甫
玉华宫
唐·杜 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繁体对照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注释
1、至德二载(757)作。玉华宫:唐宫名,故址在今陕西宜君县西南。
2、回:全诗校:"一作迥。"
3、不知:并非不知,只是极言其荒凉冷落。
4、阴房:指荒墓。鬼火:磷火。
5、湍:急流。
6、万籁: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笙竽:两种竹管乐器名。全诗校:"一作竽瑟。"
7、色:全诗校:"一作气,一作光。"正:全诗校:"一作极。"萧洒:超逸脱俗。
8、粉黛假:指殉葬的木偶人。
9、金舆:天子车驾。
10、石马:石刻之马,列于墓前。
11、藉草坐:坐在草地上。
12、浩歌:长歌。盈把:满把。
13、冉冉:渐进貌。
14、长年:长生。
译文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窜跳。这里不知道是给哪个王修的殿宇,建构在绝壁之下。阴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毁坏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声音是真正的音乐,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时候。当时的美人都已成了黄土,何况是泥塑的木偶呢。当时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独剩下石马了。心里感到忧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泪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征途中,谁又能活到一大把岁数。出处《玉华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16首。
写作背景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初一。当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刚到第三个年头,国家破败不堪,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又横遭政治上的打击,心头更增凄凉之意。他自长安回陕北鄜州探视妻子,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了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读来凄楚动人。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太宗的崇敬,因此未曾提及其名,因而写下了"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杜甫看到的玉华宫,已是一片废墟。"仓鼠窜古瓦,阴房鬼火青"的颓废景象。画在宫殿上的"美人"已为一堆"黄土",时值国土破碎,华殿俱废,此景此情,怎能不叫人伤心落泪。杜甫过玉华寺的至德年间,唐玄宗关于玉华宫的诏书已颁布了二十多年,这时期的玉华寺,还应基本维持玉华宫时的建筑格局,但毕竟时过境迁,百余年的自然损毁已使得建筑物破败不堪,诗人在文中仅描写了玉华宫的凄惨景象,而无法对建筑群做全面的记录。从《玉华宫》一诗的内容分析,杜甫着重记载了肃成院的状况。当时这里"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诗名《玉华宫》,而殿不知其名,是杜甫感于当时的破败情景不忍提及太宗英名。杜甫所见"绝壁下"的"遗构",同"仓鼠窜古瓦。""阴房鬼火青"共同描绘出一幅凄凉破败的景象。但同时也说明,此时玉华宫主体建筑尚存。"坏道哀湍泻"一句,"坏道"应该是指肃成院石窟年久失修的附属物如栈道之类的构件;"湍泻"是说肃成院后的飞瀑。杜甫驻足玉华,诗文中还提到曾见一匹石马,这匹石马在此后来者再未曾提及,可能是在盛唐至宋初之间被毁或淤没了。今玉华宫景区珊瑚谷瀑布顶不远处有一地名,叫石马台。或者就与杜甫所提及的石马相关。玉华宫作为初唐最富丽的,规模最大的避暑行宫,作为一度是大唐盛世的政治活动中心。它曾认认真真演绎了大唐帝国往事的辉煌,真真切切记录过中国历史上名臣贤相的豪迈风范。诗圣凭吊它悲不自胜,是凭吊那曾逝去的盛世辉煌,更是凭吊那逝去的一代明君以释怀自己无限的悲伤。
赏析二
玉华宫,,在宜君县西北,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临涧,环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宫观为庙宇,废为玉华寺。到杜甫路过之时,已历经百余年,境地荒凉。但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正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象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正如王嗣在《杜臆》中所说:"万籁笙竽,秋色潇洒,吊古中忽入爽语,令人改观,然适以增其凄惨耳。"即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洪迈《容斋随笔》说:"张文潜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谒之。凡三日,见其吟哦老杜《玉华宫》诗不绝口。"首先,本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 遗构绝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故物独石马" ,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梅尧臣
拟杜甫玉华宫
宋·梅尧臣
松深溪色古,中有鼯鼠鸣。
废殿不知年,但与苍崖平。
鬼火出空屋,未继华烛明。
暗泉发虚窦,似作哀弦鸣。
黄金不变土,玉质空令名。
当时从舆辇,石马埋棘荆。
独来感旧物,煎怀如沸羹。
区区人世间,谁免此亏盈。
民间传说
凤凰山峰东有一条河谷,因谷中"常有五色雀翔于中而得名"凤凰谷(见《宜君县志》)。这里,山清水秀,悬崖飞瀑,夏有寒泉,地无大暑,被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子看中,便在这里修建了帝王避暑离宫--仁智宫。李渊父子怎样选择这块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离宫的呢?民间传说,其间有一段令人捧腹的故事。唐朝初建,内乱外患未除,政权还不稳固。特别是北部的突厥经常入侵,先后攻打武功、高陵等地,威胁着大唐京都长安的安全。为防突厥再次入侵,李渊父子不得不多次巡防渭北,把宜州作为防卫重点。从长安到宜州来回奔波,十分疲劳。李渊父子商量,拟在同官、宜州一带修建一座离宫,作为军事指挥中心和防卫要塞。他派人多次勘察,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址。此时,适逢清明节,李渊父子巡防一毕,便去祭扫黄帝陵。回来时,派秦王李世民为先锋官。秦王又派大将军尉迟敬德在前引路。敬德喝多了酒,醉醺醺地骑在马上,信马游缰而去,谁知马走错了道,把唐王引进了凤凰谷,凤凰山挡住了去路。这时,敬德的酒也醒了,吓得头上直冒冷汗,下马来急得直转圈圈。秦王赶到后,见前军不行,问明原因,便同军师徐茂公一起下马察看地形。徐茂公看后放声大笑,双手抱拳,对秦王说:"恭喜千岁!这里山清水秀,景象万千,前面那座山,形如凤凰展翅,这可是个栖凤藏龙的好地方。""何以见得?"秦王不解地问。"千岁您看。"徐茂公指着山川对秦王说:这条川肥田沃土,宽阔平展,四周有青山作屏障,实在是屯兵养马、操兵习武的好地方。这条河清澈见底,源远流长,四面荫浓气爽,地无大暑,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且离官道不远,回京瞬间即返,真乃天赐宝地也。"妙!妙!"秦王一听,十分高兴,重赏了领路官敬德,令折向官道回京。李渊父子回到长安后,便下令在凤凰谷修建离宫。这就是唐初的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又令扩建,并改名为玉华宫。
旅游指南
交通指南
1、在西安火车站或城北客运站乘发往铜川的长途车,下车后在铜川北关汽车站改乘发往玉华宫的旅游专线车
到玉华宫。
2、自驾车:从西安出发上西铜高速,在铜黄高速金锁关(焦坪煤矿)出口下高速,沿305省道行驶20公里即
到景区。从金锁关到景区沿途均有路标导示。
门票价格
门市价:平日60元,平日春节80元,滑雪1小时80元,押金,一副300元,2小时140元,3小时2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