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沃克环流

2023-02-23 19:25:2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 中文名 沃克环流
  • 外文名 Walker Circulation
  • 类型 纬圈热力环流
  • 原因 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
  • 时间 1960年

克环流

  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

  在东太平洋来自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际普垂派继足吸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自点留纸一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宽高热话色阳社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360百科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温度,每年变化虽然很小,但由于东南信风有强有弱,加上每年秘鲁冷洋流和海水上翻的强弱转互不同,冷水舌强度和西伸程度不同,因此沃克环流的强度和位置相应地有变化。据研究,这种变化对中国南部空权烧克育提降水量的多寡有一定的影响。

  脸约极术空事实上,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地区,也都有沃克环流。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沃克环流方向相同。印度洋上由于东暖西冷的海温分布,其沃克环流的方向和太平洋相反:暖空气在印度尼西亚岛屿和东印度洋一带上升,到高层向西流动,在西印度洋下沉,到低层之后再向东流。

参考书扩小加

  J.Bjerknes, Atmospheric 读承占武持Teleconnections from the Equatorial Pacific,Monthly Weather Review,Vol.97,No.2,pp.163~172,1969.

沃克环流圈

  正常年份中,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西太平洋暖池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水温最低,因此来自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360百科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

影响

  通过分析1948~2001年Nino3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南方涛动指数(SOI)以及沃克环流的强度与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El Nino年Nino3蛋销温报初元的SSTA异常偏高,SOI为负值,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其上升支由印度尼西亚移到日界线附近,其指数也为负,即说明赤道西目起否般审松志流散刻太平洋地区纬向风距平以辐散为主,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以辐合为主;La Nina年则刚好相反。并发现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圈强度的变化对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太平洋纬圈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2—3个月,约一个季度。西太平洋季风区纬向环流异常变化可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