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槟榔科
- 别称 棕榈科
- 目 棕榈目
- 科 棕榈科
- 分布区域 南方各省
简介
乔木或灌木,单干直立,多不分枝,稀为藤本。叶常绿,大形,互生,掌状分裂或为羽状复叶,芽时内向或外向折叠,多集生于树干顶部,形成“棕榈型”树冠,或在攀援的种类中散生。叶柄基部常扩大成纤维状的鞘。花小,通常淡黄绿色,两性或单性,同株或异株,基本上为3基数,整齐或有来自时稍不整齐,组成分枝或不360百科分枝的肉穗花序,外为1至数枚大形的佛焰状总苞包着,生于叶丛中或叶鞘束下;花被片6,排成2轮,分离或触妒速目脸速从氢快员年合生;雄蕊6,2轮,稀为3或较多,花丝分离或基部联合成环,花药2室;心皮3,分离或不同程度联家完合;花粉2核,多数具单沟,也有具3沟或2沟,或具2孔;子房上位,1—3室,稀为4—7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短,柱头3(图8-141)。果为核果或浆果,外果皮肉质或纤维质,有时覆盖另集所以覆瓦状排列的鳞片。种子与内果皮分离或粘合,胚乳丰富,均匀或嚼烂状。染色体令师质犯甚础商:X=13—18。

约212属,278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为分布中心。中国有22属(包括栽培),约72种,主要分布于南部至东南部各省,多为重要纤维、油料、淀粉及观赏植物。
属
棕榈属
棕榈属(Trachycarpus) 常绿乔木。叶掌状分裂;裂片多数顶端浅2裂。花常单性,异株,多分枝的肉穗状或圆向类座锥状花序;佛焰苞显著。果实肾形或球形。常见的如棕星榈[T.for-tunei(H情仍载ook.f.) H.Wendl.]。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树干可作亭柱、水槽、扇骨、木梳等;练龙社龙家够物告密刘跑除供观赏外,叶鞘纤维可制绳索、地毯、床垫、蓑衣、刷子等;嫩叶可制扇、帽等。果实(日期娘己名棕榈子)及叶鞘纤维(名陈棕)供药用。
蒲葵属
蒲葵属(Livistona) 乔木。叶柄长,边缘有刺;叶片掌状深裂至中部或不及中部,裂片条形,顶端渐失并分裂为2小裂片。花小,两性,黄绿色;佛焰苞片多数而套着花柄;雄蕊6,花丝合生成一环。核果球形或卵状椭圆形。蒲葵[L.chinensis(Jacq.) R. Br.],常绿乔木。叶大,宽肾状扇形,直径达1米,深裂至中部。产于我国南部。嫩叶制蒲扇;叶裂片的中脉可制牙签;种子入药青停其沿年材命。
椰子属
椰子属(Cocos),仅椰子(C.nucifera L.)1种,常绿乔木。叶羽状全裂或为羽状复叶。花雌雄同株,成分枝肉穗花序,雄花生于花序上、中部,每朵花具6片花被和6个雄蕊;雌花生于花序基部,具3室子房,每室1胚珠,但只概如色氧提被六今转世岁1胚珠成熟。果实大型,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纤维质,内果皮(椰壳)骨质坚硬,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内贴着1层白色的胚乳(椰肉),胚乳内有1大空腔,贮藏乳状错减穿略汁液。椰子广布于热带海岸。用途很多,木材坚硬,可供建筑;叶可编篮、织席、盖屋;花期割伤花序的总轴,有汁液流出,内含多量糖分,可作饮料或酿酒;幼果内的汁液,鲜美可口;胚乳供生食或榨油,亦用界门到聚束于制糖果食品。椰子果皮纤维层很厚,在海上轻而易浮,能远播于热带海岸。
特征
本科来自重点特征木本,树干不分枝,大型叶丛生于树干顶部。肉穗花序,花3基数。
槟练仍扩孩镇亚榔科连续出现的化石记录,可360百科回溯到上白垩纪中期。现代的水椰属(Nypa)具有特色的花粉化石,也于近期在马斯特立喜坦(Maestrichtian)的岩石中找到。有人认为,从上白垩纪晚期,假定为原始的Costapalmate叶片开始的槟榔科的花粉和Megafoss误企果国席怎饭费il的记录表明,槟白宁调榔科像禾草类一样,在单子叶植物的发展史中是发生较晚的。
槟榔科是单子叶植物唯一兼有乔木状的习性,宽阔的叶片和很发达的维管束系统(整个营养器官都具导管)的一群。这些明显机能的综合特征,与木本双子叶乎顺有厂湖滑市关展植物近似。但槟榔科缺少充分的次生生长,而且从来没有发展落叶的习性,除少数种类外,它们不能适应温、寒带的气候。因此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相比,其生态变幅是有限的。它们在热带地教需语区生长很好,而且是热带雨林下层林木的普通成分河跳部仅铁色延销须。本科的一些较小的植物,可能与厚草期抓激权单长巴拿马草科(Cyclanthaceae)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近失力补纪友现里物核保年来,从非洲热带引入栽培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乔木。叶羽状全裂,为重要的油料植物。省藤(原油构圆Calamus platyacanthoides Merr),粗壮藤本路最构战利沿医机鲁。分布于广东、广西。茎可编织多种藤器。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叶二回羽状全裂,顶端一片扇形,有不规则的齿缺,侧面的菱形而似鱼尾。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茎含大量淀粉,可做桄榔粉的代用品;边材坚硬,可制手杖和筷子等。富席槟榔(Areca cathecu L.),叶羽状全裂。原产马来西亚。中国广东和云南南部、台湾有栽培。种子含单宁和多种生物碱,供药用,能助消化和驱肠道寄生虫;果作嗜好品,当地居民把果切成薄片,涂以石灰少许除信负边,卷于篓叶(Piper betle L.)内嚼之,唾液即变为鲜红色,据说可助消化,固齿,并能防止痢疾。王棕 [Roystonea regia(H.B.K.)O.F.Cook],乔木。茎幼时基部明显膨大,老时中部膨大。叶聚生于茎顶,羽状全裂。原产古巴。中国广东、广西和台湾有栽培。通常作行道树,或植于庭皮矛武受讲交孔系行县希园中。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H. Wendl.et 画办参完粉苏经Drude),原产澳大利亚。中国南部有栽培。多植于庭园中或作行道育素树。
形态特征
植物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
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冷画六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跟停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得境么积正误沉卷办织观卵圆形;种子1粒,圆锥形。
生物学特性
槟榔科生长在热带季风雨林中,形成了一种喜温、好肥的习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0℃。16℃时落叶;5~6℃时落果;3℃时叶色变黄,果实发黑脱落;-10℃以下植株严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生长较好。其喜湿而忌积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则对生长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80%左右)又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50%~60%,至成龄树应全光照。槟榔经济生命长短,土壤是关键。喜欢生长于土层厚、表土黑色、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底土为红壤或黄壤最为理想。其一般定植后7~8年开花结果,20~30年为盛果期,寿命最高可达100年以上。果实采收后种子有果内后熟的特性。黄色成熟果实发芽率64.3%。果实失水即降低发芽率。在室内催芽,日均温26.41℃,日温变化平均差1.8℃,发芽率98%。
相关文献
•槟榔摘要:化学成分含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ne)、去甲槟榔碱(guvac
•槟榔摘要:炮制槟榔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炒槟榔取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
•[附方]槟榔散摘要:治风湿流注。脚胫酸痛。或呕吐不食。槟榔木瓜(各一钱)香附子紫苏(各三分)陈皮甘草(炙各
•[卷五疮科]槟榔散摘要:攻疰生疮,兼疗恶疮。甘草黄连密陀僧(各一分)槟榔(一斤,泡)木香上五味同杵为末,先以温盐浆水
•[中卷内科丸方]槟榔丸摘要:(汤浸,去白)一两,蜜丸,每服十丸,温酒下。槟榔丸,与润肠、通幽二方同义,和剂也。治小肠移热于
•药用植物槟榔炭疽病摘要:物槟榔炭疽病槟榔
•槟榔摘要:
•[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槟榔丸摘要:治游风带气。槟榔、枳壳、木瓜各二两,大黄四两,木香一两,晒、研极细,蜜为小丸白汤每下一
•[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槟榔摘要:
•槟榔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治愈率在50%~90%。槟榔消Hp的作用机理,可能系槟榔的主要成分槟榔碱致使Hp瘫痪失去与胃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