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药理

为小单孢菌及其变异株所产生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菌谱近似庆大霉素,与其他的氨基糖甙的交叉来自耐药性较轻。本品的特点是对氨基糖甙乙酰转移酶AAC(6`)稳定。此酶能使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核糖素、庆大霉素C1a等纯化。故本品对产生该酶的耐药菌可有效。药物动力学性质与庆大霉素接近,肌注60mg、120360百科mg,第0-2小时尿中浓度最高分别可达100μg/ml和300μg/ml,第2-4小时则分别为60μg/ml和160μg/ml。广泛地分布于种种体液和组临门侵怕思酸声阿织中,但在脑脊液和校草破德号广可胆汁中浓度低。
药理作用

小诺便带采境米星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氨基糖甙类相同。其抗菌谱广,对金让手经光葡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其抗菌作论干用与庆大霉素相近。本品对各组链球菌、肠球菌属作用差,厌氧菌对其耐药。小诺米星对产生AAC(6')钝化酶的细菌仍具抗菌活性。本品与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等β活扬请还做林教卫聚内酰胺类联合有协同作用。抗菌谱近似庆大霉素,与其他的氨基糖苷的交叉耐药性较轻。本品的特点是对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AAC(血响频方例右析植6′)稳定。
功用作用
此酶能使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核糖霉素、庆大霉施素等钝化。故本品对产生该酶的耐药菌可有效做。药物动力学性质与庆大霉素接近,肌注60mg、120mg,第0~2小时尿中浓度最高分别可达100μg/ml和300μg/ml,第2~4小时则分别为60μg/ml和160μg/ml。广泛地分布于各种体液和组织中,但在脑脊液和胆汁中,浓度低。主要用于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腹腔以及外伤感染,也可用于败血症来自。
药动学

小诺米星肌注后吸收良好,单次肌注120mg后30min时的360百科血药峰浓度可达7.2mg/L;单次静滴120mg后血药峰浓度为8.8mg/L。平均血清半减名重践士形曾今各章期为1.69~2.63h。本品主要由肾脏排出,给药后8h内尿中回收率可达80%。肾功能减退时,尿排泄量太减少。多次给药后体内也权异落无积蓄倾向。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羊水和席零稳通脐带血中的药物浓度可为母体血危架一简刻药浓度的1/2。乳汁中的药物浓毛继长苦例所起急夫度为母体血中者的15%。
适应症
主要用于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无虽河腹腔以及外伤感染,收日道非快宪位看海套也可用于败血症。
本品主要用于由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绿拿脓杆菌等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败血症愿案界年束打、烧伤或手术后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胆道断保感染、尿路感染及生护族乎殖系统感染等。对某些微呢目刘葡萄球菌感染亦有效。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及头孢哌酮等β内酰胺类联合具协同作用。与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合用可致呼吸抑制,用应慎重。;与强利尿剂合用可加重本品的耳肾毒性,不与依他尼酸及呋轻创杀福塞米等强利尿剂并用根步具步印;与酸性溶液混合可降低本品抗菌活性。匆与右旋糖脱介八世左曾支剧内镇讲酐并用,以免增加肾毒性。避免与羧苄西林和磺苄西林混合注射或同瓶滴注,以免降低本品活性。
用法用量
成人每日120~240mg,分2~3次肌注或静滴,静滴者药物溶于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恒速滴注;儿童每日3~4mg/kg,分2~3次给药。疗程一般不超过14日。
剂型与规格
针剂:30mg(3万u)/支,80mg(8万u)/支,120mg(12万u)/支。
制剂
注射液:每支60mg(2ml)。
不良反应

个别人有过敏性休克.可引起肾损害,血尿.少数病人可致肝功能及血象改变.耳毒性可使听觉受影响.可有神经肌肉阻滞,出现神经中毒症状.引起注射局部疼痛及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消化道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少见,总发生率为2.81%。对第8对脑神经损害的发生率为0.98%,表现为眩晕、耳鸣、重听以及耳痛、耳闭塞感等,疗程超过14日者发生率高。皮疹、痞痒、红斑、发热等过敏反应及肝、肾损害偶见。
禁忌症
有氨基糖甙类过敏者禁用。肝、肾疾病患者、老年人应减量给药。
引起小儿惊厥
小诺米星是80年代中期上市的第3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内脏分布好[1],成人肌内注射后30min达血药浓度高峰,2.5h,儿童3~4mg/(kg·d)分2~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2]。耳、肾毒性在氨基糖苷类中仅大於核糖霉素,国外报道耳毒性发生率只有庆大霉素的1/4[1],但引起小儿惊厥笔者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病人,女性,6a。1997年6月10日上午因腹泻蛋花样稀便1d在村医疗室诊治。体检:T37.8℃,R30次/min,轻度脱水貌,心、肺(-),肝、脾未及,神经系统(-);血白细胞5.0×109/L,N为0.40,L为0.60;大便镜检:白细胞少许,脂肪球( )。诊断为腹泻。给肌内注射小诺米星30mg(江西制药厂生产,批号970418),0.5h后发生惊厥,急送我院救治。查体:体温37.5℃,脉搏104次/min,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嘴唇发紫,四肢僵直,抽搐。诊断为腹泻及惊厥,原因待查。立即吸氧,苯巴比妥0.1g,im,即刻,并急查血K 为3.5mmol/L,Na 为134mmol/L,Cl-为110mmol/L,Ca2 为2.8mmol/L约10min后抽搐停止,神志转清醒。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10%氯化钠注射液20mL 10%氯化钾10mL 地塞米松5mg 维生素C1g静脉滴注。症状逐渐减轻,2h后恢复正常。d2复用小诺米星(无锡市第四制药厂生产,批号950704)30mg,im,0.5h后又出现惊厥。治疗同上,2h后惊厥消失。后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氨苄西林1.5g,iv,gtt,qd。d4病愈出院。
讨论
本例小儿生长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既往无类似惊厥史。2次惊厥均在肌内注射小诺米星后0.5h内发生。惊厥时无发热,电解质正常。惊厥的发生时间与小诺米星的血药峰值时间相符合。停用小诺米星后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再没有发生惊厥。由此可断定惊厥症状由小诺米星引起。作用机制不详。文献[3]有关庆大霉素对脑毒性记载,作用机制是否与之类似,有待探讨,在此提请临床用小诺米星时要慎重,一旦出现惊厥,绝不可再用,以免出现严重后果。
药物过敏一例
患儿男,4岁,以发热、咳嗽2d为主诉,于2001年4月5日9时来本院就诊。体检:T37.8℃、P96次·min-1、R26次·min-1、咽部充血,双肺可闻及少许不固定于湿罗音,肝脾不大。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拟给予小诺米星(小诺霉素)30mg、头孢氨苄、维生素C、扑热息痛、非那根糖浆(未服)等治疗。在小诺霉素肌注后5min,患儿突然出现四肢频繁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口唇指端紫绀,腹式呼吸,立刻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mg,吸氧,肌注地塞米松5mg,异丙嗪12.5mg,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维持液约5min后,患儿口唇指端开始转红,呼吸平稳,P122次·min-1,抽搐停止,双眼紧闭似睡状,0.5h后,患儿大声啼哭,四肢活动自如,应家属要求停止吸氧及输液,临床观察1h后出院,随访7d,未发现异常。
专家讨论
该患儿无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史及药物过敏史,也无高热惊厥史和癫痫病史,肌注前未用其他口服药,肌注后即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有效,故考虑为小诺霉素过敏反应所致。小诺霉素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耳毒性及肾脏毒性,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等变态反应,但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临床少见,提示临床注意。
医疗分析

小诺米星 (micronomicin)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近似庆大霉素,与其他的氨基糖苷的交叉耐药性较轻。本品的特点是对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AAC(6′)稳定(此酶能使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核糖霉素、庆大霉素等钝化),故本品对产生该酶的耐药菌可有效。临床主要用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无须皮试等优点,临床应用日俱增多。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的不良反应报道并进行分析,探讨小诺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检索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医药学期刊,剔除综述、译文中混有的以及重复报道病例,共收集小诺霉素不良反应报道47篇,共5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及ADR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有关特征。
结果
ADR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关系在5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经统计学检验ADR发生与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小诺霉素A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55例患者中年龄为8d~65岁,平均年龄23.5岁,其中50岁患者4例(7.28%)。
用药情况及频次55例不良反应中有28例为静脉滴注,占50.91%,肌肉注射25例,占45.45%,外用为2例,占3.64%。
既往ADR史55例中,有既往ADR史12例(21.82%),主要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磺胺类药物过敏。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转归55例不良反应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1min,最长时间为用药后7d,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给药后30min;死亡病例3例,死亡率约为5.45%(其中2例为过敏性休克,1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耳毒性,其他51例患者经及时对症治疗好转。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频数对全部不良反应病例按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专家讨论
小诺米星的ADR表现小诺霉素引起的ADR主要为变态反应、神经肌肉阻滞以及肾功能衰竭,其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小诺霉素致过敏性休克24例,其发生率占全部病例的43.64%,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6岁~65岁,平均年龄34岁,<20岁5例,20岁~50岁16例,>50岁3例,肌肉注射给药13例,静脉滴注11例,给药剂量在60mg~180mg,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多发生在给药后10min左右,1例病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小诺米星的ADR各个年龄组的发生概率55例患者中以轻壮年组(20岁~50岁)最高,占56.36%,可能与该组人数多,用药机会大有关。其次是儿童青少年组(<20岁),占36.36%,儿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其解剖、生理、生化、物质和能量代谢、病理生理、免疫反应、神经发育等都未完善,如小儿肝功能发育未完善,药物经肝脏转化效果差;肾功能发育未完善,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易引起积蓄;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药物易进入大脑而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等,因此小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等均比成人的差。所以,小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就比成人的大。

小诺米星的ADR与神经肌肉阻滞5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神经肌肉阻滞的发生率为18.18%,仅次于变态反应,居第2位。小诺霉素是氨基苷类抗生素,各种氨基苷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麻痹作用,其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剂量、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同时应用肌松剂及全身麻醉药等有关,在重症肌无力及低血钙患者尤易发生。其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机制为:氨基苷类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的钙结合部位结合,而乙酰胆碱的释放需Ca2 参与,所以结合后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并阻断突触后乙酰胆碱受体,而出现神经肌肉麻痹现象。应用小诺霉素发生的神经肌肉阻滞现象可立即输入钙剂,因为钙离子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竞争结合部位,从而阻断的Ach从神经末稍释放,给予钙剂或(和)新斯的明后能使上述症状缓解。 小诺米星的ADR与肾功能衰竭55例患者中有8例(14.55%)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且8例患者均为儿童,一般认为小诺霉素较安全,在基层医院使用广泛,小诺霉素肾毒性损害范围主要限于近曲小管,小诺霉素在体内以原有形式经肾小球滤过,并通过近球小管管腔及管壁排除,一部分蓄积在近曲小管上皮,引起上皮细胞刷状缘的损害,含有髓样小体的溶酶体不断增加,并且体积增大,随后其他细胞小器发生病变,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因此,小诺霉素不要滥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必须使用时,也应根据体重计算药物计量,分次给予,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小诺米星的ADR与耳毒性小诺霉素3例耳毒性不良反应中有1例严重病例导致耳聋,小诺霉素耳毒性可分为:前庭功能损害,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其程度和发生率与剂量及疗程大致成正相关,早期变化为可逆的,但超越一定程度时,此种变化即不可逆转耳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的出现,进行听力监测,并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给药方案,有条件时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调整用量。应避免与利尿剂或其他耳毒性药物合用,疗程一般不宜超过14d;如病情需要延长疗程时应定期作电测听及前庭功能试验。
临床合理应用

为了减少毒性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不用作轻中度感染和门诊一线用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起先天性耳聋,孕妇避免使用;肾功能减退者应采取较小治疗量;新生儿和婴幼儿应慎用,因为药物在内耳停留时间更长;疗程不宜超过2周,应用时应监测听力、尿常规及肾功能、前庭功能,有条件的应监测血药浓度;出现药源性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可应用血管扩张药、能量合剂、多种维生素和钙剂等治疗;尽量避免与加重毒性作用的药物联用,如呋塞米(速尿)、头孢噻吩、万古霉素、红霉素、肌松药、两性霉素B、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氨茶碱)等;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停换药。必要时需作血药浓度测定,实行个体化给药,避免局部给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