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井镇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东部,群山起伏,主要山峰有青龙山、九龙山、红梅垴、华早换快受称然凤台垴等,土壤类型为耕作、非耕作黄土质山地褐土与石灰香刑六穿守岩、砂页岩质山地褐土呈复域并存,属温热、半温润农业气候区,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铝钒土、白云石、粘土等,况不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和小杂粮等。该镇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
- 中文名称 柏井镇
- 外文名称 Baijing Town
- 行政区类别 镇
- 所属地区 山西省平定县
- 下辖地区 柏木井、张家岭、袁家峪等30村委
基本概述
柏井镇地处县城东部,307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17.12平方千米,辖30个行政村,共有14671人(2017年)。发展庄园经济是我镇的一大特色,现有庄园大户16个,生态文明村3个,小康村4个,特色文化村2个,有15个中小型企业,例确运张企业总产值25637万元,财政总收入305.19万元,农村经济来自总收入35871.42万元,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西保半结粒剂630元。7个红砖厂,2个水泥厂,1个石灰厂,2个矾石厂,1个碳化硅窑具厂,1个滤蕊厂,1个钙粉厂。
概况
柏井镇
柏井镇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东部,群山起伏,主要山峰有青龙山、九龙山、红梅垴、凤台垴等,土壤类型为耕作、非耕作黄土质山地褐土与石灰岩、360百科砂页岩质山地褐土积挥单呈复域并存,属温热、半温润农业气候区,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铝钒土、白云石、粘土等,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和小杂粮等。该镇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隘驿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城东部,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柏井镇群山起伏,主要山峰有青龙山、九龙安练久山、红梅垴、凤台垴等,海拔均在千米左右,最高1176米。土壤类型为耕作、非耕作黄土质山地褐土与石灰岩、砂页岩质山地褐土呈复域并存,属温热、半温润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统约味相有村错司多欢终8-11.4℃,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区划
柏井镇辖:
柏井一村、柏井二留钢方告阿村、柏井三村、柏井四村、柏井五村、前牌岭村、里牌岭村、刘家沟村、高家掌村、柏木井村、张家岭村、袁家峪村音照述群安无末采减书、固驿铺村、王口村、槐树铺村、甘桃驿村、企明村、寨马岭村、北青村、梁家垴村、将军峪村、白灰村、多乐沟村、井峪村、对峪村、乱安村、南青村、岭后底村、青岩坪村、口上村、芦家峪村等。
资源
柏井镇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铝钒土、白云石、粘土等,全镇现有的1来自5个集体、民营企业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建材业,主要生产水泥、碳化硅窑具和粘土砖等,其中碳化硅窑具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固关水泥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水泥质量优降从办略握陈又华油教由秀企业。近几年来,全镇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袁查固草全河主必下,投巨资硬化镇村公路近2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目标。307国道沿线各村树映初里传露友逐刘换把发展运输作为支柱产业,拥有各种运输车辆1700余台,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准她除顶很九了庄园汽车联运有限公司,形成阳泉地区最360百科具活力、最有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民营运输实体。商贸流通、饮食服务已成链条式发展的特色产业,随着物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不断扩大,呈现出非常诱人的良好前景。
农业
柏井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和小杂粮等,年种取身促热社统物乙去总产量一直稳定在落地站缺标跳面风矛4600吨以上,以"日日盛"为品牌的小杂粮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四荒"开发为主的庄园经济,有规模经营2000亩以上的庄园经济大户18卷球镇还户,共计开发"四荒"面积4万亩,初步形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良性格局。最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林牧业发展也凸现优势,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7600亩,小流域治理、荒山仍精测名保造林、太旧路通道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核桃、花椒、柿子、水果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
柏井镇历史文化悠久吧派术亲前末著村电,自古就是通京大道望守都排义南的重要隘驿,相传汉韩信曾在此筑城屯兵,取名柏井城,而境内至今尚存的古驿道和刻有"柏井驿"字样的古石玉联投仍条支买张免效碑正好见证了柏井镇古老繁华的过去。而今境编安提日厂河露善免初,柏井人崇尚文化的风气较古犹胜。每年正月绿帝难这击介十五的工艺花灯和文艺展演,吸引着四乡八里村民前来参与和助兴,特别是近年来挖掘出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魇马痹和黄河古阵,更为乡人津津乐道,成为赴县展演不可或缺的主要节目。为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蛋,进行撤校并点改革,将原来星罗棋布、规模很小的卷支职孔卷怀笔度当确环30所小学合并成10所中心小学和14个教学点,优化教学环境,强化师资质量,提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积极争取上级资助进行校舍危房改造,实现了"两基"验收全部错输万治静破合格、教学成绩不断提高的办学目标。人人享有社杨对立织备角终交自类会发展成果是党中央一贯倡导的重要方针,也是推般凯迅进社会文明、发展、富裕、进步的必然选择。为全面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2003年,全镇推开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有村民踊跃参与,解除了广大农民因病致贫的后顾之忧;2004年的农村税费改革,让农民彻底告别了长期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减轻了农民负担;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少生优生、为国分忧的责任意识;2006年,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敬老院的设立,体现了全社会对贫困人口和孤寡老人的关爱和帮扶。所有这一切,为全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化
柏井庙会,
起源
古往今来,古州平定的民间风俗纷繁,且节日诸多,从城镇到乡村,几乎都有各自的特定节日,即庙会。庙会起源于祀神,《州志》关于"俗多淫祀,虽孤村僻野,赛神演戏,无岁无之,其村落大者无月无之"等记述,即指这些祭祀性节日。庙会大多集中于春末夏秋季节,人们俗称"过庙"。《孝经》云:"为之宗庙,为鬼享之,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可见民间的古庙早已形成习俗。各村根据当地的传统和人们的信仰,为自己崇拜的"神"(一种是传统中的神,另一种是曾经有过的著名历史人物)修祠建庙,并规定某年某月某日为祭祀日(即庙会),庙会上还要举行赛戏迎神活动,以吸引远近民众观看,每到此时,各种商贩云集,设摊叫卖。随着时间推移和广大群众"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观念的树立,祭神活动名存实亡,但唱戏与集市贸易却经久不衰,这充分说明了庙会这一风俗起源颇早。
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柏井,古时是一座城堡,由汉韩信所筑,街上曾设有供过往官宦栖驻的大公馆、马号和饮马井等,是州东的文化集镇中心。该庙会规模盛大,仅次于州城。柏井的庙会是每年农历秋7月22日,与州城最大庙会为同一天,是"大王"的节日。大王庙坐落在柏井东金龙山上,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至今有364年历史。相传柏井"大王爷"(俗称狐突老大王,春秋时晋国大夫,字伯行)很"灵",州内官民奉为神灵,每逢大旱,州城官僚绅士都要骑马坐轿到柏井迎"大王"到西关雨花台上,焚香上供,隆重祭祀。《平定州志·庙坛》有"遇大旱祈雨辄应"之记述。这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但不少的迷人传说,也属庙会文化的一部分。
迎驾活动
柏井古庙会一般进行三天,第一天称"上庙",由戏班子在大王庙乐楼唱戏;第二天称"正庙",清晨为"迎驾"活动,上午进行祈祷、请愿、还愿活动,下午将神送回庙内;第三天称"下庙"。上庙迎驾活动是很神秘的事,其中"扭驾"、"魇马痹"、"马痹开山"是最"抢眼"的活动内容。
--"扭驾"。传说柏井古庙会有"八驾好迎、四驾难抬"之说法。抬四驾时,抬驾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扭动,走七步倒八步,不停转圈、往回返,累得抬驾人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想歇歇不下,想停停不住,想换人换不了,从清晨经过好几个时辰才能到大公馆。据不少老人说:平定的迎驾也如此,从新市阁楼官亭到西关雨花台,要从下午两点折腾到深夜十二点才结束,可见当时迎驾是多么神秘蹊跷。
--魇马痹。柏井古庙会第一天下午,便有马痹(能通神通人者)将马痹魇了下来。魇时,马痹蓬头垢面,光膀赤足,左手甩九斤十二两(旧时计量)重麻鞭,右手执三环刀,从家里蹦跑跳跃,蹿到大王庙大殿,坐在一把椅子上,以神的口气向乡官和头面人物传话,地方乡绅们跪于殿上洗耳恭听,唯唯诺诺。
--马痹开山。马痹者作着怪诞颠狂的"下神"表演,不断在四驾、八驾间穿梭,将三环刀舞得呼呼生风,将麻鞭甩得叭叭作响,折腾到一段时,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然后跪在地上,用三环刀朝自己脑门猛劈三刀,顿时血流如注,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立时,执事人用"黄薄纸"贴住刀口,少时马痹便苏醒,很快恢复如初,更加疯狂异常。马痹的这一表演,俗称"开山",在迷信中是显示"神"傍了身,是"大王爷"显灵的征兆。柏井古庙会这一古老的祀神活动,是平定古代典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北方地区傩戏文化的珍贵遗产,有较高的非物质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
柏井古庙会中的迎驾、上会、魇马痹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祀神,但其活动具有规模大、种类多和热闹异常等特点,从而淹没取代和冲淡了祀神活动中的迷信色彩,使祀神中的迎送驾以文艺形式出现和结束,因此,祀神成了文艺活动的陪衬。可以说形式上为"娱神"而组织的各种活动,实际上是娱世、喻人的文艺活动,这才是庙会活动的真正实质。
柏井庙会的各种活动形式,像进入了一个辉煌而有趣的艺术迷宫,使人们在这座艺术之宫得到了充实的精神享受,忘掉了生活中的苦恼与疲倦。难怪有的老人回忆说:到柏井赶庙回来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觉得哄闹的景象和弦管之声久久萦绕脑际。这充分说明了庙会文艺活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如今,纵观柏井古庙会,活动有条不紊,组织安排严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而且也表达了当时人民大众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期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望和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