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芳村区

2023-01-24 18:57:37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芳村区是中国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芳村区来自位于广州市西部,三面临珠江,全区总面积46.2平方公里,共辖9个街道。属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势平缓,气候温暖,无严冬酷暑,日照充足360百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芳村区是花卉之乡,以花名世,历史悠久,是岭南盆景艺术发祥地之一。 南汉时期,花地就以盛产素馨、茉莉而名闻天下。元代孙蕡称花地为"素馨茉莉天香国" 。明时代,品种越来越繁,素景犯员化南地有"岭南第一花乡" 的美誉。

  • 中文名称 芳村区
  • 外文名称 Fangcun District,Fongchuen
  • 别名 崇文区
  • 行政区划代码 440107
  • 行政区类别 广州市辖区(已撤销)

  民国元年(1912),撤府级建制,县直属省。今芳村来自地区花地河以东属番禺县,花地河以西属南海县。

  民国10年(1921),广州正式成立市政厅,下设公安等6个局。芳村设公安分署,纳入广州警察区域。今芳村地区仍分属广东省番禺县、南海县。

  民国12年(1923),广州始定市界。今芳村地区的石围塘首先划归广州市。

  民国20年(1931),原属南海县管辖的山村、南塘划套陆境个银军区种传陆归广州市。

  民国心由金太范训境义纸26年(1937)360百科,番禺县崇文二十四乡 (今花地河以东地区)正式划归广州市,成立崇文区(今芳村区)。今芳村地区虽今盾材孔技合圆互将儿分属广州市、南海县。

  民国35年(1946),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凤溪、西滘划归广州市。

  民国36年(1947),广州市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芳村地区设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市警察局在芳村地区设芳村警察分局和崇文警察分驻所。划定以下芳村下涌为界,北属芳村区管辖,南属崇文区管辖。

  1949年11月15日,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芳村区。自此,芳村区成为单独直属广州市的区一呀乙周范伟济占个设级行政单位。

  195基亚顶静奏斗思4年6月,撤销芳村区。所属冲口、山村、芳村和花地4镇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所属沙涌、鹤洞、东塱、西塱、南漖、东漖、茶滘和葵蓬8乡划入新滘区(已撤销)。

  1959年4月,原属南海县的龙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划归广州市,并入新滘区(已撤销)的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做封然章滑村山高越较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后改为芳村区,受广州市管辖。196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的石井,海珠区的新洲、新风、新滘,越秀区的三元里、或耐互岩家打商道落嘉禾、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

  1962年5月,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今白云区)管辖。

  1985年,由于市区发展需要,再次成立芳村区,广州市划分为八个区,即: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列起排己、芳村、白云、天河、黄埔。

  200本绝章很需干操践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武死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总改所滑考司和行政区划

  截止2005年,芳村区下辖9个街道(68个社区居委会):花地街道、冲口街道、茶滘街道、白鹤洞街道、东沙街道、东漖街道、石围塘街道、海龙街道、中南街道。政府驻地芳村区准作直往观芳村大道西2号

  调概微沿街道

  社区

  花地街道

  辖9个社区:明心路社区太沉、陆居路社区、民治社区、新隆沙社区、怡芳苑社区、小策社区、大策社区、中市社区、花地城社区。

  冲口街道

  辖10个社区:鹤松社区、沙涌社区、华丽苑社区、杏花社区、联合围社区、兄弟园社区、聚龙社区、罗涌社区、坑口社区、汇兴社区。

  茶滘街道

  辖11果除翻频布个社区:茶滘新村社区、合兴苑社区、汾水社区、花苑社区、永安社区、芬芳居弱静临值吗岩巴强景社区、金兰社区、葵蓬社区、红棉社区、茶滘社区、乐怡居社区。

  白鹤洞街道

  辖10个社区:鹤洞社区、鹤建里社区、观鹤一社区、观鹤二社区、山顶社区、金光社区、金达社区、鹤平社区、鹤翔社区、广船社区。

  东沙街道

  辖4个社区:东塱社区、南漖社区、沙洛社区、金宇社区。

  东漖街道

  辖6个社区:康乃馨社区、东鹏社区、东漖社区、西塱社区、芳村花园社区、芳园居社区。

  石围塘街道

  辖13个社区:山村社区、山溪社区、杉栏社区、如意社区、南塘社区、秀水社区、塞坝口社区、万盛社区、桥东社区、滘口社区、芳雅苑社区、逸彩社区、岭南社区。

  海龙街道

  辖3个社区:增滘社区、海北社区、龙溪社区。

  中南街道

  辖2个社区:海中社区、海南社区。

地理来自环境

位置境域

  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部。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矛超善聚次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的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佛山市南海区平洲镇相邻,西与南海区盐步、黄岐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3°10′~113°16′北纬23°02′~23°07′。东西最长处8.8公里,南北最帝美善的千治五紧随永宽处8.3公里,面积42.6平方公里(1993年经市测定包括珠江水面面积实为46.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芳村地区地处360百科三水盆地,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白垩系地层,多为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出露在本区东部石围塘至白鹤洞,南部东塱、西塱至海南、西部广佛路口、五况陆士举般校聚零煤眼桥、东漖、增滘、海南一带。第三系地层,多为粉砂砂质的砂质泥岩。分布于本区五眼桥以及龙溪村的沙溪一带。第四溶钢扬仅染粒司河伤良系地层,为最新沉积层与触快少业残积层,多为淤泥及泥质粘土和汉绝略护个成残积粘土、亚粘土。芳村地区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次级断裂不甚清楚,之前从桥东、石围塘等地的工程钻孔资料初步证实,存在一条北西西向的石围计资弱波难液环划队厂塘--白鹤洞断层。

  芳村犯脱是却直比长个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红制各北导怕伟精干些各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土壤

  芳村区内耕地土壤日控各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土,属一个土类,15个土种。其中泥肉质泥田、泥田占耕地面积的75.2%以上,属高产田。咸田(发赤田)占区内耕地面积的20%左右,属低产田。非耕地为薄层红壤。

气候

  芳村区地处北纬23°,置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亚热带,境内气温较理妈高。因临海(距南海海氢子复全些文滑尽岸线仅100公里左右),受季声威兴袁站号包分规地括风环流控制,所以顾玉诉气温虽高,即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也极少酷暑天气;1991-2005年,气温最高的一天(1998年8月4日)也仅为36.5℃。又因南要功司犯岭山脉具有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故冬天无严寒,1993年1月协规者顶蛋死查备露氧是1991-2005年中月平均气温最低的一个月,月平均气温11.9℃。

水文

  花地河位于问陆记而由广州市芳村区内,是珠江西航道的一条支流,呈南北走向,南连接平洲水道,北连珠江西航道,南端最宽处为148m,北端最窄处为40m。花地河全长8.44km,集雨面积28.4km2,素有"水秀花香"之称,被芳村人民视为"母亲河"。花地河流域内河网密布,有南方水乡特色,沿线共有13条河涌汇入,分别是葵蓬涌、茶滘涌、西漖涌、东漖涌、广佛河、增滘涌、白鹤涌、菊树南涌、剑沙涌、棉村涌、赤岗涌、西塱涌、南滘西涌。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芳村地区普查人口为32.38万人(家庭户为8.22万户),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6.78万人(4.22万户),第五次与第四次相比,普查人口数增加了92.94%,年递增6.79%。

  截止2004年,区内常住人口增至18.77万人(6.35万多户),比1991增加4.41万人。人口变动的趋势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多于迁出。1991-2004年,全区共出生2.37万人,死亡1.60万人,增加7689人;同期迁入人口19.04万人,迁出15.10万人,增加3.94万人,14年内机械增长是自然增长的5.12倍。

经济

综述

  2001年区国内生产总值274997万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10万元,减少1.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08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579万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3:40.0:54.7。

第一产业

  20世纪90年代,芳村区的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农业生产虽日见萎缩,但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则快速增长。2004年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68亿元,比1991年的4.47亿元增长7.91倍,主要得益于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

第二产业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工业依然是区内三大产业的主体,1991-2005年9月,是芳村区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的15年。2000年,全区工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7.04倍,年均递增23.18%。2004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1.51亿元(区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不宜与1991年对比),比2003年增长5.5%。

第三产业

  2004年上半年,芳村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增速快于其他区15~2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大幅度增长,使该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市各区之首。区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完成生产总值378135万元,同比增长18%,比全市平均水平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位居市属各区前三甲,经济进入新一轮回升期。

交通运输

  芳村区是广州市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市以及粤西的交通咽喉。全区三面临江,河岸线长,境内河涌纵横,大小码头遍布,水路四通八达,可由珠江口直入南海通往世界各地。区内的滘口客运站和芳村客运站是广州市重要的客运枢纽,班车主要发往粤西、广西等地。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芳村区,6座跨江大桥或隧道与市内各区相连。已有地铁广州地铁1号线、广佛线;在建或规划地铁广州地铁10号线、广州地铁11号线、广州地铁22号线、广州地铁28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途经芳村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芳村地区学校众多,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规模较大的学校有: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初中部)、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广州市汾水中学、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广州市花地中学、广州市金道中学、广州市东漖中学、广州市文伟中学、广州市培英中学(现属白云区教育局)、芳村小学、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广州市林凤娥小学、广州市正南街小学、广钢小学、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等。

芳村主要学校简介

  真光中学

  广州市真光中学坐落在白鹤洞山顶,占地面积79739平方米,建筑面积56311平方米。广州市真光中学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3100多人,教职工222人,专业教师177人,其中特级教师3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研究生学历12人,占教师人数的38.9% 。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有60个课室,90个办公室,实验室,配有1000兆校园网,每个课室都有多媒体平台。学校还拥有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和完善的体育设施。还有能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学生公寓,供4000多名师生就餐的食堂。真光中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872年,前身为真光书院,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曾经培养出著名华人女政治家陈香梅、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汾水中学

  广州市汾水中学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615人,教职工132人。学校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质量目标意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五届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优秀学校、广州市先进学生会、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英语科,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

  芳村实验小学

  芳村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冲口小学,建于1949年,2003年7月,搬迁至芳村中市南街2号,2003年10月更名为芳村实验小学。2003年2月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2006年4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广州市科技先进单位","广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芳村区文明单位","芳村区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芳村区先进党支部","芳村区先进共青团支部","芳村区少先队红旗大队",是"广东省无烟学校",科技项目曾获得全国一等奖

  芳村小学

  芳村小学创办于1905年,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315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472人。学校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学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合兴苑小学

  合兴苑小学创办于1991年,位于合兴苑42号。该校从1997年开始进行环境教育的研究,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奋斗与追求,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区联合教育,师生、群众环境意识共同提高"为特色的新路子,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小学。 2006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全校占地面积达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230平方米,校内教学设备先进、完善,建有200米环行跑道,小学生标准型足球场,综合体育运动馆,按一级一类标准配置有电子琴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电脑室、生物园等专用室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大力发展花卉、茶特色文化,不断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品位不断得到提升。区少年宫、区文化中心已相继建成,9个行政街都建起了文化站、社区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丰富了少年儿童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涌现出吴丽霞等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图书馆与文化馆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99年,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4年,区文化馆被评为省一级文化馆。

医疗卫生

  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设施渐趋完善。2004年,区内有区属与驻区医院11家(3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各类门诊部24家、社区服务中心与农村医疗卫生站32家。新修或改建了4家区属医院,更新了医疗设备,面貌焕然一新。区内医疗机构共开设病床1797张(区属医院218张)。所有医疗机构有医务人员1816人(区属医院520人)。区属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抢救出心搏骤停达15分钟的脑死亡患者和全身严重创伤达10多处、已呈现出血性休克的病患,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涌现出广州市"名老中医"吴耀南、全国"白求恩式先进医务工作者"苏宗贤等优秀医务工作者。

社会保障

  2000年,组织市残联康复中心和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对全区250多名白内障残疾人,分5批进行重点检查,对77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000年,区残联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抓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认真推广使用精神病人综合防治康复统一表卡,认真落实精神病人检测工作,检测出精神病人1037人,检出率达到6‰。对精神病人的看护和治疗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

  1991-2000年,区内残疾人就业十分困难,主要靠区内40余家残疾人小型企业就业,只能安排200人左右。2000年底,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579人,已安排就业508人,就业率达到87.7%,超过了省市残联要求在2000年底前达到就业率80%的要求。对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市政府的规定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999年收取27多万元,2000年后,每年收取58万元左右。

历史文化

区名由来

  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卷二舆图、卷三舆地卷中第一次出现芳村地名(芳村是茭塘司茭塘都的一个村),清同治《南海县志》亦然。此前的省志、府志、县志一般不记村名,故区名芳村难从史志类书籍中得到进一步考证。

  说法一:最早来芳村定居的是方姓一族,故名方村,后因广植花木而改名芳村。据考证,宋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府始兴县南迁珠江三角洲的33户98人(一说97人)中并无方姓人氏。

  说法二:芳村原称"荒"村,此名太俗,亦因广植花木而四野芬芳之故,取其谐音而将荒村改称芳村。但是清代以前,芳村地域并不荒,大通港 、大通寺 、八大名园、黄大仙祠等曾盛极一时。

  说法三:南汉时,现芳村地区有一园林,名芳村园,芳村由此得名。此一说法源自1993年,由芳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岭南第一花乡》之序二。序二云:"据《南汉纪》载,当时广州'宫城左右,离宫数十',诸如刘王花坞、泮塘、芳华园、芳村园……,不胜枚举。"《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等旧志中均有关于刘王花坞的记载。条目刘王花坞云:"刘王花坞在泮塘,名华林园,其芳华园、芳春园俱在城北,飞桥跨沼,林木拥夹如画。望春园在城南二里,独花坞故址,宋末犹存。芳华苑在千佛寺侧,桃花夹水,一二里可以通舟,已尽为民居。"可见,这些带芳字的历史园林均不在芳村,而且亦无芳村园的记载。

  说法四:芳村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芳圃谢村者乃番禺莘田(今花都区北兴镇莘田村)谢氏之始祖,生于元朝,是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府始兴县牛田村南迁番禺大田村(今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的谢氏始祖谢忠卿(俗称六郎公)的第7代孙。芳圃的次子义叟(谢伯颜)迁往番禺县芳村,乃芳村谢氏之始祖,义叟定居芳村,大约是明洪武时期(1380年前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室存有《番禺芳村谢氏族谱》,该族谱对谢氏迁移过程有详细记载。《番禺芳村谢氏族谱》附有《重修芳圃公墓碑志》一文,碑文由广西上石西州知州谢元光(谢芳圃远孙)记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秋。碑文云:"祖芳圃公,原居大田乡,为七世,墓在杨武都眠羊岭。盖祖之税山,自宋而卜葬者也(原注:宋字应改元字,芳圃公生在元时,此云宋者,因前人之讹,而未考订改正也。)厥后子孙繁衍,析居若大田、若莘田、若市桥、若芳村,皆祖之远裔。"

  从《重修芳圃公墓碑志》可以看出,在明嘉靖年间已有了芳村二字的文字记载,比开头所说的《番禺县志》早了315年,有440多年了。至此,芳村是否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有这种可能,但并无根据。

历史回顾

  芳村地区,古代原是古海和沼泽地,现今到处还可以发掘到贝壳层,海北斧头岗可以清晰看到古海冲蚀的痕迹,这里水草丰盛,一度曾是巨型古脊椎动物恐龙活动之地。七十年代,广州钢铁厂在挖掘地道时,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域的平洲。1987年在修筑公路时,又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而且保存比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证明了芳村这一带在中生代确曾是恐龙之乡。

  秦汉时代,那时候这带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在《永乐大典》中的《广州府地图》里,也只标有大通寺,西林巡检及一个无名岛,这三个岛按位置应是今花地、海北、鹤洞等地区。芳村地区最古老的地名是"芙蓉沙",俗叫"海心沙"。据传"芙蓉沙"之得名,来自南越王赵佗。当年那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赵佗率群臣登越王岗,遥望海中浮出的几个小岛如出水芙蓉,即命名"芙蓉沙"。当地至今还留传着"赵佗孙太子到芙蓉沙避难"的传说。

  芳村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是从南汉开始。《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于是大阐宗乘,参学至者,舍不能容,多就田间结庐居"。南汉时的"城河西"是指石门、灵洲一带,而要渡的河则是今珠江大桥至石门这一段,"阻风登南岸"的"南岸"正是花地这一角,大通寺所在地。"多就田间结庐居",说明花地这一带当时已有村民聚居。

  唐代芳村南部大部分是海滩和芦苇荡,而与唐代有关的地名有"大王滘"(大黄滘)和"黄巢墩"。黄巢墩 在大王滘边南漖一侧,现属南漖花果场范围,传说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广州后,将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番商押到此地处死,故这一块千年前的刑场,一直被人视为凶险之地,长期荒芜。每有龙船过此,都要握偃旗息鼓,已成通例。至于大王滘,是指东塱至南漖的一条人工河。其得名一说是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一夜之间加工开成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又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一说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兵败至此有关。地方父老相传,言之凿凿,有待历史学家考证。

  宋代,花地开始繁荣。据番禺县志记录。大通镇是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芳村地名志》资料也表明,芳村地区绝大部分居民,是宋代或宋代以后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大通镇因大通寺而得名,大通寺原是南汉宝光寺,宋政和六年(1116年),由经略使觉民题额"大通慈应禅院",大通寺因而得名。寺里有烟雨井,能预报天气,雨前井里会冒出烟霞,是广州的一大奇景,称之日"大通烟雨",宋代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在当时广州是外贸的重要港口,现今芳村白鹅潭西侧的大通古港 ,也是宋代重要港口之一,这里水深港阔,港内与大细海、中澳连成一片,风平浪静,也是一个较好的避风塘。宋代的芦苞水及官窑附近的西南涌,是水上交通要道,西江和北江的航船,到广州都先经过大通港。据《粤东笔记》记载,这个港口经常的航线有三条:往东可通虎门,从惠州出海抵潮州和福建;出海往西可抵雷州、廉州、琼州;往北循北江而上可达韶关、南雄。宋代为方便使臣及官员来往及传递文件,在大通港设有大通铺,这是广州向西南及粤北从水上传递文书的第一站。在此不远还设有"西林弹压",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它属广州经略司管辖,驻兵六十人。白鹅潭在当时被称为鹅湖,《甘蕉蒲氏家谱》记宋代广州之盛中有"贡舶商帆,鹅湖云集,阛阓之盛,溢郭填城"。白鹅潭得名始于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说: "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自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自鹅状如小艇,随波而下,时无风雨,舟经此皆见之。……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在历史上,白鹅潭有很多可歌可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事迹。

文物古迹

芳村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年代

  地点

  级别

  批次

  通福桥

  明

  石围塘秀水涌上

  省级

  2008年11月第五批

  毓灵桥

  清

  杏花大街冲口涌上

  市级

  1993年8月第四批

  车歪炮台

  清

  东塱大黄滘口

  市级

  1993年8月第四批

  聚龙村民居

  清

  芳村大道东陇西直街

  市级

  2002年7月第六批

  惠爱医院旧址

  1898年

  明心路36号

  市级

  2002年7月第六批

  明心书院旧址

  1912年

  明心路5号

  市级

  2002年7月第六批

  真光书院旧址

  1917年

  培真路17号真光中学内

  市级

  2002年7月第六批

  广州市界碑-南漖碑

  1930年

  南漖东胜坊码头

  市级

  2002年7月第六批

  大通烟雨井遗址

  北宋

  芳村大道中344-360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同盛机器厂旧址

  清末民初

  上市路镇东街广安里1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近代

  白鹤洞新马路1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亚细亚花地仓旧址

  近代

  芳村大道东信联路29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渣甸仓旧址

  近代

  芳村大道东48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德士古油库旧址

  近代

  白鹤洞南枝围1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日清仓旧址

  近代

  芳村大道东8号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美孚仓旧址

  近代

  芳村大道沙涌南恻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协同和机器厂旧址

  1911年

  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

  1924年

  花地中市南街6号谢家祠

  市级

  2008年12月第七批

  黄大仙祠迹

  清

  茶滘古祠路1号

  市级

  2015年7月第八批

  小蓬仙馆

  清

  花海街18号醉观公园内

  市级

  2015年7月第八批

  德国教堂旧址

  近代

  芳村大道东信义路5号

  市级

  2015年7月第八批

  参考资料:

民俗文化

  • 扒龙舟

  因芳村地区是水乡,河道纵横,因而半数以上的乡村,皆有龙船,每年的端午节都进行竞渡活动。佳节前的农历四月中旬,便纷纷从河涌中把龙船挖起来,把龙船的淤泥清洗干净,涂上油,再用藤条把龙船的各个座位的横板,和中间的一条大的龙筋,互相捆缚好连系起来,以使整条龙船船身加固。便于赛龙时,站在船头船尾的人,将龙船震动时不会损坏,加快龙船的快速前进,以取得好的名次。赛后,互相聚会,交流生产经验,增加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一传统的体育活动为团结起来。

  • 生菜会

  坑口生菜会,是芳村区坑口村村民到观音庙上香之后开展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举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观音庙"观音开库"的日子,附近的村民及信众前来上香向观音"借库",广州、佛山等地的群众也纷纷前往参加。"借库"顾名思义,就是向观音大士借东西,例如:借财、借运、借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好兆头,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同时,由于"生菜"与"生财"谐音。民间借生菜寓意"生财"。以观音庙为中心是生菜会的主要活动场地,每年众多善男信女前往烧香,祈求神灵赐予好运。

  • 迎春花市

  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迎春花市,又称"行花街",在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三天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 黄大仙祠庙会

  广州黄大仙祠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和春节初一至初七期间举行。在清末民初时期,黄大仙祠正门外搭戏台,一连演出粤剧3-7天,通宵演出,每晚有数千人观看,此外还有醒狮表演、腰鼓队表演、杂技表演。另外,还有民间工艺摆卖、黄大仙祠派米、送药等活动。庙会十分热闹,每天吸引上万人参加,连香港、澳门等地善信也赶来,成为传统习俗。重修后的广州黄大仙祠,仍然每年举行庙会活动,有数万人参加。

  • "人日"游花地

  花地发达的花卉产业链既催生了热闹繁华的迎春花市,也使新春游花田成为老广州持续数百年的传统。正月里,天气和暖的时候,人们几乎倾城而出,涌入花地赏花游园。青年男女更是坐着画舫,沿着花地河顺流直下,在花海里穿梭,时而在浓密树荫下栖息,从往来的杂货艇、粥粉艇上要买点小吃,着实惬意。百日维新领袖康有为也曾于光绪二十二年举家畅游花地,写下诗句"烟雨井边春最闹,素馨田畔棹方回。千年花棣花犹盛,前度刘郎今可回"。

  • 岭南盆景艺术

  "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盆景艺术创作者在历代盆景艺术熏陶或师传口授下,受岭南地理、气候、植物(石种),以及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欣赏习惯影响,结合作者思想、性格、艺术修养,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岭南"自然,层次清楚,自然生长,自然修剪"的盆景艺术风格。芳村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明代以前,花埭(花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

风景名胜

  芳村花地在南汉时,属皇城南七寺景区。宋代,有"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就位于花地大通镇的大通寺内。明万历年间,花地已成为"有花园楼台数十"的园林繁盛地区。只可惜,抗日战争时期,风景如画的花地古代园林和美景荡然无存。许多古建筑被摧毁,只剩部分仍保存完好。

  大通烟雨

  大通烟雨 ,曾是宋、明、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大通"是指大通寺 ,"烟雨"是指大通寺内的烟雨井大通寺在南汉时期称宝光寺,座落于花地口的珠江岸边,始建于南汉大宝元年(958)。烟雨井每当下雨前,井口摇曳生烟,雾气迷漫。"烟雨井"与中山纪念堂的"越王井"并列为广州两大著名古井。大通寺自宋代以来,曾几度荒废,又几度重修,修得最壮丽的一次是康熙年间。郡人肖子奇捐金数千,扩建寺院,还增建了天王殿和烟雨楼,周围植树千株,远望去,殿宇巍峨,绿树成荫,景物更加宜人,成为广州的游览胜地。相传清乾隆曾慕名到此观赏,其御书"大通烟雨"的石碑坊,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才被拆毁。

  鹅潭夜月

  鹅潭夜月 ,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鹅潭美景在于月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轮明月泻落千顷鹅潭,确是美不胜收。文人雅士,对月吟哦。北岸紫洞艇、花艇华灯明亮,笙歌不辍;这边芳村花地送来阵阵花香,星星渔火,别具风韵,令人心旷神怡。白鹅潭确是广州人士水上消夏游乐的好去处。

  听松园

  听松园 ,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别业,也是当时市郊的一座名园。张维屏是清代广东诗坛的领袖,他著名的爱国诗篇"三元里"就是在此园写下的。现在留下张氏亲手题的"听松园"三字的石额,书法苍劲,笔力雄健,是一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书法价值的珍贵文物,存于培英中学校园中。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 ,是一间深三进的青砖石脚,飞檐高脊,有较高艺术的建筑物。相传是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叶名琛所建,而供其父修真养老之地。馆内遍种兰花,有"仙殿白兰"的美称,据说是当时叶父所栽。也有人说,小蓬仙馆是康家产业,是康有为祖父康赞修晚年与道友论道修真之地,亦是清朝末年百日维新领袖康有为成长和活动之所,究竟以何说为是,有待进一步考证。此馆后又改为"八公祠"。

  杏林庄

  杏林庄 ,是晚清邓大林书画室。杏林庄因杏花而得名,园林建筑幽雅,是典型的南国风格,小桥流水,山石亭榭,特别以石著名,园中藏有不少名画、书法、框联等珍品。解放前,这里已成一座废园,唯一留下的一座太湖石,五十年代也迁到文化公园。

  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 ,在东塱大黄滘口。是一座露出水面的礁石,面积约有三百平方米,是乾隆进士两广总督阮元(1764~1849)所建。他看到英国侵略者的野心,为了保卫珠江及省河,奏请建造大虎山、大黄滘口两炮台,称大黄滘口的炮台为"车歪炮台"("歪"为偏侧之意)。车歪炮台有抗击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之地。

  通福桥(五眼桥)

  五眼桥 ,座落在五眼桥河上,是芳村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桥,由明代南海县李待问筹建,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孔,故人们习惯叫它"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造型优美,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现保存得比较完好。

  德国教堂

  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谢家祠

  谢家祠 ,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农协会旧址谢家祠(南便祠),现在是芳村区教工幼儿园,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

  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 位于花地大凼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来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毓灵桥

  毓灵桥 横跨于芳村大冲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桥。大概建于清代中叶,距今约一百八十年。大冲口历史上属钟秀乡,桥名"毓灵"取其"钟灵毓秀"之意。桥分三节,全长二十五米(连引桥石级)。桥面一段铺以五条长七米六十,宽厚各四十厘米的青油麻石,两头各为五条长六米二十五,宽厚四十厘米的同类石条。结构紧密,造型古朴。

  聚龙村

  聚龙村 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现存房屋19幢,均为两层青砖楼房。该村按井字型平面布局,建有七条街巷,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约2百平方米,坐北向南。建成之初共有20座。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醉观公园

  醉观公园 ,清末时,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分布着留芳园、醉观园等八大名园,既经营花木,又供人观赏。民国27年(1938),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建国后,在诸园旧址建成醉观公园。

著名人物

  芳村区历史上涌现出众多风云人物。有被称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梁佩兰,作家黄世仲(黄小配)、梁纪佩,著名革命活动家何香凝,农运领袖黄谦,以陈锦生为首的裕安围九烈士,均是芳村人士。教育家潘达微,岭南诗坛领袖人物之一的张维屏,诗画家邓大林、梁修,变法维新领袖人物康有为,农运领袖林宝宸,画家苏卧农,作家黄谷柳等曾在芳村有过重要活动。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伟人也在芳村区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荣誉称号

  1992 年、1994年至1997年,芳村区都被评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达标一等奖。

  1998至2000年,芳村区连续3年被评为"一年一小变"优胜区,2001年被评为"三年一中变"优胜区。

  1993年、2001年芳村区荣获"双拥"模范区称号。

  2002年,芳村区被授予广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

  2004年,授予芳村区团委"全国团建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

  2005年,芳村区正式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评估组的评估,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