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鲈(学名:Lateolabrax macul来自atus)是真鲈科、花鲈属鱼类。体长、侧扁。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长,末端到眼后下缘。两颁、梨骨、腭骨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后角有一个大棘,下缘向后下方有3个大棘,鳃盖骨有一个大棘。具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长。幼体的体侧及背鳍棘部有若干黑色斑点,成熟个体逐渐消失。
分握常花井料氢明布于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朝鲜到雷州半岛以西。在黄海流域仅见于济南以反延稳天东黄河下游,沿长江曾见于江西省九江。鲈鱼为近态研总尽诉海及河口附近中上层凶善减低实贵讲照读粒猛鱼类,亦进入淡水河内索食,以虾蟹及小鱼等为食。
- 拉丁学名 Lateolabrax maculatus
- 别名 鲈鱼、花寨、板鲈、鲈板、中国花鲈、鲈子鱼、鲈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
来自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鳞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两个,仅在基360百科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体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习性
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候生站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

分布
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此鱼喜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处,亦可进入江河淡水区。
价值
食用价值
鲈鱼生 长迅速,个体大,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来自斤以上。其肉佳美。古代诗香另搞感奏人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在沿海一带,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0.4克,热量100千卡,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20.23毫克,烟酸1.7毫克和微量维生素B1。

药用价值
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养殖
海鲈,隶属鲈形目、鮨科、360百科花鲈属,为肉食性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养殖适温范围在3℃~29℃,最适宜水温在16℃~27℃, 可自然越冬。是一迅盟足龙站侵器种广盐性鱼类,鱼苗经淡化处理后,春季放养规格在10厘米左右的鱼种放限争深证们观盾王,经5个月饲养,体重可达团背划赶呀洲景食灯花400克~500克,亩产500千克左右,市场售价高于鳜鱼,亩效益在2000元左右。下面简要介绍花鲈在淡水池塘中养殖的技术要点。
1.才己活查端笔伤析息轴池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亩~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暴晒,在浓自期介刑酸局带放养前10天~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千克~100千克,隔天另加漂白粉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2.饵料投喂。花鲈掠差草宜食性强,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兴明风干弱胜核直题合颗粒饲料。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序粮加持复背压怀酸面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头冷才火还八而至取食。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米~7米,搭设投饵造助治的扬特排雷同点,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撒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混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布立等限都治坏部卫关般均匀摄食。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又那扬准路图古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3次~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想游这真发差父抓职宜易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投饵量应杨够剂宗独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投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沙你样组准充史随其大投饵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3.苗种放养。花鲈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获千呼物组部年标1000尾~1500尾为宜,同针师底认卫调方流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加产量。

4.水质调节花鲈属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毫克~6毫克/升)、透明度在30厘米~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色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前期,由于鱼小,温度低,水质容易控制,加水、换水周期可长一些。随着鱼体的生长和渔池生物量增加,应做到勤巡塘,经常注入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9月~10月温度适宜,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不可忽视水质调节。5.捕捞。花鲈极易捕捞,池塘中养殖的花鲈经1次~2次拉网可以捕获90%以上的成鱼。但需注意两点:一是在拉网捕捞前应停止投饵1天,因为饱食的鱼胃容量大,被其他鱼冲撞后,极易引起受伤;二是花鲈性凶猛,拉网时由于惊吓也易产生碰伤及相互刺伤,故拉网时尽量选择网目较小的网捕鱼,按量取鱼,尽量不整池拉网。起网时做到网不离水,分段在网中不离水取鱼,这样可使未销售的商品鱼或被检捕的商品鱼少受损伤。拉过网的池塘,应该进行1次以预防水霉病为主的水体消毒。

花鲈淡水池塘标准化养殖的鱼病防治
花鲈养殖的病害较少,但是在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条件恶化等条件下会有病害发生。养殖花鲈的病害预防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首先要保持养殖池塘及附近地区的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流畅通,其次是在鱼种放养前及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彻底清塘、加注新水、换水排污、使用水质改良剂等措施,改善池塘水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同时要放养健康的苗种,设定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养殖组群,并科学投喂优质饲料。
病害
鱼鲺病
鱼鲺寄生于鱼体鳃部、皮肤和鳍条;使鳃丝上皮增生变形,炎性水肿,体表损伤,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鱼体死亡。治疗方法是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0.2~0.3毫克/升。
赤皮病
病鱼鳍条基部充血、红肿,脱鳞,表皮腐烂,肌肉外露。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预防时可大量更换新水,定期施入生石灰35~40毫克/升,冬季干塘曝晒。治疗时可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
缺氧中毒
高温天气时,池水中氨态氮含量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致使花鲈缺氧中毒而死亡。主要症状是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是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将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而加速鱼体死亡;施用氟石粉(底质处理剂)10~15公斤/亩,可中和池水中的氨态氮;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加以预防。
肠炎病
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炎病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坚持使用优质的膨化饲料,治疗方法是按每100公斤饲料掺入300克戊二醛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烂鳃病
此病易爆发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状是鱼体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部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且末端糜烂,鱼体消瘦,离群,最后致死。预防时,要保证水质的清新和溶解氧含量充足,高温季节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发病时,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或五倍子4毫克/升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