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武威市博物馆

2023-02-23 12:30:4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武威市博物馆于1982年9月成立,隶属武威市文化体育工低和旅游局管理。馆藏各类文物46111件,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物170件,二级文物274件,三级文物592件,珍贵文物1036件。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古建筑群展示、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

现为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 2020年12月,来自被评定为第四置似兰乙选没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 中文名称 武威市博物馆
  • 外文名称 Wuwei Museum
  • 类别 历史博物馆
  •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 门票价格 免费参观(武威文庙除外)

历史发展

  1982年9月,武威市博物馆成立。

  2019年5月18日,武威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致怕看选困验营展出内容

  武威市博物馆辟有《武威简史》、《石刻》、《清代名人书画》、《西夏文物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等多个基本陈列。

建筑布局

  武威市博物馆新馆

  新馆占地面积36861.5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地下局部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由主展馆与办公楼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982香争硫1.77平方米,是集文来自物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学术交流、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主展馆为地下一层、360百科地上三层,建筑面先款含积15751.31㎡,设置有基本历史陈列厅、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及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功能用房。现馆难节落传亮款概藏各类文物46111件,藏品丰富、特色突出,尤以汉唐丝绸之路文物、西夏文物、历代佛教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引人注目,藏品补你政统督类总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和甘肃简牍博物馆。

  基本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分为序厅、文明华彩、大汉扬威、五凉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辅郡、蒙元故路、明清凉州等七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汉代木雕、隋轴笔密停唐墓志铭、西夏文泥活字佛经、元青花瓷等为代表的各时期文物750余件。

  展览以实物为主,辅以现代展示技术和多媒体场景,集中展示了武威历史发展沿革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兴衰演进轨迹,讲述了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冷静员们帝阿遗产资源,打开了让世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感受刘首假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起故剧序控离治、康熙、乾隆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始成规模。整体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规模宏告盟草线裂的并大,气势雄伟,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现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孔庙,西为凉州府儒学。

  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生若山门、过殿,后有崇圣祠,中为戏楼,左右有牛公一坚映终巴构各犯杨祠、刘公祠。孔庙以大成殿为主,殿前依次有状元桥、棂星门、乡贤祠、名宦式亚样王军每社发于团市祠、东、西厢房、材室声戟门、东、西庑,殿后有尊经阁。凉州府儒学,现仅存忠烈祠和节孝祠两组建筑,其余建筑毁于1927年大地震。

  基本陈列令以真妈院车高根有武威简史陈列,专题陈列有儿孙比滑五宪顺历代石刻、馆藏匾额、馆藏水陆画、清代屏风、汉唐木雕、佛教造像等。

  武威文庙内古建筑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古柏参天,清静幽雅。院内碑匾林立,形式独特,国内少有。1995年被评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1996年11月被音聚灯超固坏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

  西夏博物馆

  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城东南隅,与武威文庙隔路相望,始建于1999年,2001年5月建成后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仅有的两座西夏专题博物馆之一,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主体建筑为"回"字型框架结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4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76平防建套衡担病跑市方米。现馆藏武威出土西夏金器、银器、铜器、瓷器、石器、唐卡、木板画、钱币以及西夏文和藏文文献等各类文物1000多件,数量多且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2010年10月,提升改造后的展览《大夏辅郡--武威西夏历史文物陈列》顺利开展。展览以西夏时期武威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为重点,着重展示武威在西夏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各民族人民在武威这片热土上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大夏辅郡、西部天府、文化中心、研究成果。用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了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共展出西夏文物760多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国宝级文物木缘塔、以及金碗、银锭、铜火炮、泥活字版的西夏文佛经等一大批珍贵的馆藏西夏文物首次亮相展出。

  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武威市城区东北隅,规模宏伟,是武威有史以来最早的佛教寺院,在武威佛教历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该寺最早为前凉王的宫殿,前凉升平七年(公元363年),张天锡将宫殿改建为寺,取名宏藏寺。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日本净土宗第十一代弟子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四处募化,多方筹资,主持修复了大云寺。志满的功德早已载入史册,成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大云寺的山门东侧,高约十米的砖包台基上建有古钟楼,上悬五金合铸、造型古朴的唐代古钟。凉州八景之一的"大云晓钟"即指此钟。明、清以来的凉州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武威著名的游览胜地。

  五凉文化博物馆

  2020年10月19日,武威市五凉文化博物馆完成布展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凉州文化弘扬研究,深入挖掘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又一可喜成果。

  "五凉文化",指建立在今甘肃西部的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这五个政权在其发展阶段所创造的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历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馆藏文物

  武威市博物馆,古籍图书25750册,汉文大藏经6300册,藏文大藏经409函5300多部10万多页。

  馆藏文物类别有玉石器、骨器、陶器、木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瓷器、丝织品、书画、货币、家具、古籍图书、汉藏文典籍等。馆藏的齐家文化器物、汉唐文物、西夏文物、佛教文物、清代水陆画、汉藏文典籍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为研究古代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西夏碑

  清嘉庆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学家武威人张澍,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寺中无意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认为这是谣言,三番五次到寺中说服僧人,并强令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碑。

  西夏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刻字。正面是西夏文,碑首篆字题名,意为"敕感通塔之碑文"。背面为汉字,碑首篆书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题名两侧各有线刻伎乐菩萨,作翩翩起舞状,碑文四周以线刻卷草纹装饰。

  西夏碑碑文主要记录了西夏时重修凉州感通塔的缘起和经过。在北宋时期,凉州有一座护国寺,寺院中有一座宝塔叫"感通塔",说此塔可以消灾减难、安国佑民。有一年西羌敌兵偷袭凉州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兵临城下,敌兵已悄悄爬上了城墙,但是城内的士兵却不知道,还在酣然大睡,正在危急时刻,感通塔顶有一颗佛珠放出锐光将这些敌兵从城墙上全部击退下去,眼看着即将取胜的一场战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领兵打仗的首领很感叹的说了一句话:"此国有佛爷保佑,不可侵犯啊。"吓得他带着残兵逃出凉州。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再也没有敌兵敢来侵犯凉州了。直到公元1092年的冬天,也就是西夏第四代皇帝李乾顺时期,河西发生了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地震中护国寺被震倒了,感通塔也被震斜了,中间还出现了一道裂缝。西夏皇帝和皇太后感念此塔护国有功,便召集能工巧匠云集凉州,准备修复此塔。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工匠们正准备破土动工,忽然天空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雷雨声中人们隐约听到刀劈斧凿之声,等到云开日出之时,人们发现这座宝塔自行恢复原状。碑文记载,"金碧辉煌,辉耀日月,丽矣壮矣,莫能名状"。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一向信奉佛教,更觉得此塔是一座安国佑民之塔,于是下圣旨,命令"立碑纪传",把这个故事记载在这块碑上。

  西夏碑的碑文内容涉及颇广,关系到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宗教、民族关系、土地制度、西夏国名、帝后尊号、纪年、官制等多方面的史实,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是我们研究西夏文字 的重要文献资料。西夏文字是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仿汉字所造,因此看起来和汉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块字,横平竖直,粗一看都认识,仔细一看,却无一字可识。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夏文自西夏灭亡后,逐渐失传,成为一种死文字。因此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西夏碑也被称作"研究西夏文字的活字典"。

  西夏碑的发现,成为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由西夏碑引起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仍在继续。西夏碑是全世界西夏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历史价格最高的一块夏汉合璧碑,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认的国宝级文物。

  王杖简

  1959年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出土木简10枚,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简长23.2~23.3厘米,宽约 1厘米。简文记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幼伯受王杖事,录有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和建始二年(公元前31)诏令。出土时简次已乱,对10简的排列顺序曾有争议。1981于磨嘴子汉墓亦出土王杖诏令简26枚,每枚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背面都有编号,今见"第一"至"第廿七",中间缺"第十五",简次顺序明确,内容包括建始元年(据"王杖十简",或为建始二年之误)、元延三年(公元前10)关于高年授王杖及关于汝南郡王安世等坐殴辱王杖主弃市的诏令。上述诏令涉及对高年鳏寡残疾人的优抚,是研究汉代养老制度的重要资料。

  "王杖十简"的发现,曾引起史学界轰动,有不少学者展开研究,郭沫若曾两次发表署名文章,对简文的释读、商兑、次第、编排及有关诏令的年代、尊老养老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王杖诏书令"简的发现,也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解决了在这一领域悬而未解的许多问题。简中明确规定,对年70以上的老人,全社会都要给予尊重。简中记载了汉宣帝说过的话:"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前72),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鸟,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还规定授王杖的老人,可以便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可以不收税,触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简文中还列举了以上规定在全国执行中的5个具体案例,案中牵扯到具体官吏、平民。从简册的整体内容分析来看,西汉时期,高年赐王杖的优抚制度曾在全国认真执行过。

  汉代自高祖以来,采取礼遇老人的政策,给予老人特权。其中之一,就是下赐杖头附有鸠的玉杖,取其鸠食而不噎之意。而两次出土的"王杖简"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的存在。王杖简记载明确,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命令,也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这些命令和法规,一是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二是减免老弱病残者的刑罚;三是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而且国家对养老尊老制度曾有过三次大的变革,即惠帝时期的免除老幼刑罚、宣帝时期的高年赐王杖和成帝时期的放宽受王杖的年龄限制,可史书对这三次变革中的后两次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王杖十简"特别是"王杖诏书令简"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这一空白。千百年来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许多疑问总算弄清了基本面目。

  文昌宫牌匾

  文昌宫的大卷棚下,悬挂着四十四块巨型大匾。这些匾额最早是清康熙三十四年,最晚是民国二十八年。匾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书法俊逸,雕刻精美,色泽浓艳而不失厚重,堪称古代书法和雕刻艺术佳作,在河西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其中有两块匾额被收录至《中华名匾》。

  聚精扬纪:清嘉庆十一 年(1806年)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写,颂扬和讴歌了文昌帝君招贤纳才,弘扬和维护法纪,以礼治国安邦。它是用金箔镶嵌而成,因此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它不同的立体凹凸感,十分精美而且很有特点。

  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春三月所做,寓意深刻,意为历史上的武威教育兴盛,学校办得多、办得好,学风也好,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同时也鼓励学子们珍惜时光,刻苦读书。

  文庙匾额,与武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代重视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从明清以来武威科考进士榜中可以看出。明代武威人考中文武进士各一名,文武举人12人,贡生73人。清代武威人在全国科考中考中文武进士57人,进士中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的就有12人,文武举人466人,秀才则是层出不穷。取得了甘肃省科举史上最好的成绩。

  木缘塔

  1977年在西郊林场平地时发现了两座有明确纪年的西夏小型单室砖墓,墓葬出土了一批木器、木板画和四座木缘塔等文物。木缘塔为西夏葬具。在西夏墓葬中第一次发现,为研究西夏的葬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该木缘塔通高76厘米。塔分塔座、塔身、塔顶和刹四部分。塔呈四级八角形,饰红色;塔身由长34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的八块木板合成,整个塔身表面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咒语。在塔顶八有木板上的内面墨书"故考任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寿六旬有八,于天庆五年岁次戊午四月十六日亡殁,至天庆七年岁次庚辰(申)口夏十五日建缘塔,至中秋十三日入课讫。"

  两座墓葬和出土的木缘塔,反映了西夏民族的葬俗特点。其一,墓主人采用的是火葬墓,葬具是木缘塔,它与四川西部宋代的小型火葬墓类似;其二,从墓葬出土的文物题记来看,在记埋葬事时,明确提到"灵匣",灵匣应是装骨灰用的匣子,与骨灰盒的用途一致,而形式不同,这种灵匣也叫木缘塔;其三,从木缘塔的题记看,这两座墓都为夫妻合葬墓,共埋4人,每人一座小缘塔。难以在墓室内彩绘壁画,所以用木板作画,葬人墓穴。木缘塔四周书写佛经咒语,且以梵文为主,这种葬俗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我们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火焚。其骨灰被分送到各地建塔供奉,叫做舍利塔,此后供舍利之风渐在印度盛行,后来随佛教传入我国,建塔之风兴起。凉州木缘塔之墓应是舍利塔墓之属,它是西夏大力推崇佛教的历史见证。此外木缘塔题记中提到的一些官职对研究西夏的行政建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弘化公主墓志铭

  从清同治年间以来,先后在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发现唐代吐谷浑王族的墓志铭9方。吐谷浑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最初发迹于我国东北地区,后徙居西北。历史虽然悠久,但史传记述疏略,这些墓志铭的出土,对研究吐谷浑历史及补订史籍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又叫弘化大长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出生在唐王朝宗室家中。她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自幼受到严格的皇家家庭教育,堪称才貌双全。就是这样一位尊贵的皇家女儿,为了唐王朝与吐谷浑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民族团结,年仅18岁,于贞观十四年(640年),远离长安,下嫁少数民族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过起"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账为室"的游牧生活。她是唐朝开国以后第一位下嫁周边少数民族的公主,两年后,唐朝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

  墓志记载,弘化公主活了76岁,入吐谷浑58年,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去世后葬于今武威南营青嘴湾。墓志的发现,不仅是研究吐谷浑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唐与吐谷浑、吐蕃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机构设置

  武威市博物馆内设党政办公室、保卫部、保管研究部、宣教部、西夏博物馆管理处、大云寺管理处6个职能部室。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武威市博物馆:

  周二至周日9:30-16:3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西夏博物馆: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武威文庙、大云寺:

  周一至周日早8:30-18:00(17:30停止入场)购票参观。

注意事项

  一、请您按照指定的路线参观。

  二、请勿触摸展品。

  三、请勿喧哗、玩耍嬉闹。

  四、展区内禁止吸烟。

  五、展厅内严禁使用闪光灯拍照、禁止用三脚架固定拍照。

  六、请不要在展厅内拨打、接听手机。

  七、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须有监护人陪伴参观。

  八、行动不便者须有人陪伴参观。

  九、请保持馆内环境卫生的整洁,请不要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废弃物。

  十、请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

  十一、所有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景点内,如需停车请到停车场停放。

  十二、下列人员禁止入内:

  1、衣冠不整者;

  2、酗酒且酒意明显者;

  3、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品者;

  4、带宠物者。

门票价格

  武威文庙景区售票,成人票30元/人,学生持学生证半价15元/人。军人持军官证、老年人持老年优待证、残疾人持残疾证均可免费参观。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1年10月20日,武威市博物馆藏大藏经(藏文版)保护修复项目被评为"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