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畹町镇

2023-01-18 00:28:2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畹町镇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点作事去,镇境东北与潞来自西市(芒市)接壤,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岸,西部有芒满通道,东、西通道和中部口岸公路均与亚太交通对接。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 中文名称 畹町镇
  • 行政区类别 镇
  •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 地理位置 云南瑞丽市
  • 面积 95.65 km²

区域概况

  全镇总面积95.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325亩,其中水田6655亩,旱地6670亩,有林地79677.8亩,森林覆盖率61.8%

历史沿革

  畹町是傣语"太来自阳当顶的地方"之意,畹町见之留杀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明清分属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360百科司。民国初沿之。19坏严台镇溶府财让管左会32年(民国21年)置畹町镇,隶属潞西设治局。

畹町镇

  1938年(民国27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后,畹町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云南省警务处在买记裂畹町设警察局。警察局为畹町的最高行政机关,属云南省警务处直镇未小也低县答管。1948年(民国37年)畹町警察局改为国际警察局。

  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

  1952充破益欢望轴讲重板年12月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受保山专员公署领导。

  1953年改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

  1954年2月成立畹町镇人民政府。1958年至1966年先后将瑞丽县混板乡划归畹町镇,将潞西县的戛中乡及新民乡的9个村寨划归畹町镇。

  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小说响管料推都布町市,直属德宏州。

  199坐况神应料告的2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同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合作区。

  1999年1掌迅困任钟都副绿吸映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2005年10月,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瑞丽市行政区曲室冷可致等老划调整方案,撤销芒棒乡和混板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关镇更名为畹町镇,新设立的畹町镇为副县级镇,管辖原城关镇、芒棒乡和混板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城关镇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2006年,畹町仅春气率第连钢反镇下辖芒棒、新合、混板三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芒棒、芒另、回环、回龙、弄弄、广董、南帕冷、团结、和平、混板、弄片、索阳、芒满、法坡、华俄、立新)以及民主街、建设路、和平和国防街3个来自社区居民委员会。

自然地理

  畹町镇位于东经97°58′至98.10′,北纬24.02′至24.08′之间。最高海拔1675米,最低海拔778米,城区海拔830米。

畹町桥

  气候属南亚360百科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侵信等许旱、雨两季,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无霜,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52.4毫米,5月至10月为雨季,雨季降雨量占全务探源待载素临担被年降雨量的85.9%。一月平均气温12.9℃,七月平均气温22.7℃,平均气温19.7℃;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1.2℃。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343.4小时。年均气温21℃,年均相对湿度为79%。

  畹町镇地处热区,土壤肥沃,质地较好,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境内山川纵横,森林茂密,野白胜首掉端军希两生动物种类繁多;镇内主要河流有南畹河、南街河、南道河、电站大沟;日照时间长、湿度大,基本无霜,四季常春,为畹町镇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资源优势,畹町镇地处热区,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土壤质地较好,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境内山川纵横,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乡内主要河流有南畹河,电站大沟;全年分为旱、雨策终文山普粒预两季,年均气温21℃。

人文地理

停和附投误入安液本工  畹町是一座袖珍的历史名镇,居住着汉、傣、德昂、景颇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粒实工房图胞这聚居乡镇。

  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中就有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唐代称"金齿"、"茫蛮"、"绣面蛮"等,元明时期沿称"白衣"或"百夷",清代及民国时期多称"摆夷"。本民族自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热闹的目脑纵歌

  景颇族起源于中国古代康藏高原的氐羌部落,后沿金沙江、怒江逐步南迁至今年云南德宏等地山区。1942年,今畹町辖区内始有景颇族迁至居住。主要集聚于畹町镇芒棒村委会下属弄弄村民小组和广董村民小组,共521人,其余零星分布于各个村民小组农场及城区。

  汉晋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420年),今德宏一带居住着的"濮人"即为德昂等族的先民。德昂族原称崩龙族,集开依山自称分为"布列"、"烧买"、"饶景"等支系,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比犯掉适研素愿,经国务院批准统一改称为德昂族。畹町德昂族以"烧买"支居鲁甲南齐袁回易及多。至今,畹町镇有回环村民小组、芒另村民小组、芒棒村民小组、华我村民小组等4个德昂族、傣族杂居村寨。其中,回环村民小组被国务院列为边疆较少民族村寨。

人口民族

  2006年畹町镇总户数35蒸规变州算入云异阳冷调52户,总人口11028人。没侵脱严主要民族以汉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为主。其中:汉族5583人,傣族3899人,景颇族700人,德昂族389人,其他民族457人,傣族主要集情车比圆紧获中在混板、芒棒村委会,汉族主要分布在新合胶织翻苗件斗有星占干村委会和回龙、立新村民小组,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弄弄、广董村民小组、德昂族主要以回环村民小组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多银技置民族聚居的边境镇。明洲民冲笑留增哪质评农村(农业)人口5758人,占总数的52.21%;城镇人口5270人,占47.79%。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9‰。

  2006年畹町镇总户数3552户,总人口11028人。主要民族以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为主。

  2006年,畹町镇下辖芒棒、新合、混板三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芒棒、芒另、回环、回龙、弄弄、广董、南怕冷、团结、和平、混板、弄片、索阳、芒满、法坡、华俄、立新)和民主街、建设路、和平和国防街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19144人(2017)。

文化教育

  20 世纪40年代末,现畹町辖区的村寨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读书人。畹町镇区也只有一所简陋的私立小学,两位先生教书,23 个学生。1952 年畹町镇区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4 个班 , 在校生 107 人。 1954 年 2 月中央政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畹町镇人民政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镇 , 隶属德宏州。 1985 年 1 月 31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镇设市,1992 年 5 月被列为国家沿边对外开放城市。畹町成为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重要口岸,经济的繁荣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畹町是云南省首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是首批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县之一。

畹町小学教学楼

特色产业

  畹町镇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三产业等,产品主要销售往区内。2007年全镇主产业销售总收入207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04%。

菠萝蜜

  我镇正在发展甘蔗、橡胶、蔬菜、养殖等为特色的产业。探索建立口岸服务型农业,是畹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围绕边境口岸园林城市和云南畹町边境工业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强做大口岸服务型农业。把口岸服务型农业发展与畹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畹町口岸服务型农业成为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所需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园林绿化,为边境口岸城市增添独特景观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畹町镇已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等五通,区主道有路灯。全镇有16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通电,有三个村委会未通有线电视,靠地面卫星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全镇拥有电视机户数1451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7.1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户数1374户。

  全镇主道路为柏油路;镇政府驻地距离最近的车站0.4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2公里。全镇共拥有拖拉机503辆。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82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40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亩。

街道

  到2007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28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3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1户。

  全镇有小沙河9条,主要河流是畹町河,是畹町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畹町河全长26公里,河床较陡,弯曲迂回。该河大部分河堤已进行了改造,但还需要进行完善。

资源环境

  由于畹町地处低纬高原,紧靠北回归线附近,太阳投射角度大、辐射量多,所以地面吸收的热量资源丰富;又由于山脉地形走向正处于西南暖湿气流迎风坡上,雨量充沛,因而按全国气候分类标准,畹町属于南亚热带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522.4毫米。水资源年平均流量12-15立方米/秒。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有野猪、麂子、果子狸、眼镜蛇等;禽类有老鹰、鹭鸶、秧鸡、麻雀等;鱼类有白鱼、沙鳅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甘蔗、油菜、茶叶、毛叶枣、柠檬、橡胶等;常用的用材树种有铁刀木、柚木、竹类等。

社会保障

  该镇现有19144人(2017)。该镇以傣族汉族为主(是傣、汉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3369人,汉族1308人,德昂族467人,景颇族562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2人,占人口总数的4.6%;参加医疗互助保险的5489人,参合率95.3%;享受低保172 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及镇医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