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草来自角斑病又名黑火病, 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侵染所引起的、 发生在烟草上的病害。烟草角斑病在烟草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大田生育中后期发生较多。烟株的叶、茎、花、 蒴果等部位均可感病,以叶部为主。
烟草角斑病是烟草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及南北美洲各地的主产烟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烟草角斑病远内沉步输简的发生和为害。烟草角斑病在25-30℃360百科下适宜发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就是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关键因素。6-8月份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烟草角斑病易流行。
烟草角斑另病的防治时期主要在苗床期和大田期。首先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院念巴站历亮步临远,选好苗床地,注意苗床卫生,加强苗床管理,摘除病叶。大田期烟田实行轮作轴应常伟米态者乐,控制密度,最后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 中文名称 烟草角斑病
- 外文名称 Angular leaf spot of tobacco
- 别名 黑火病
- 为害植物 烟草
- 为害部位 叶、茎、花、 蒴果等
学史
烟草角斑病最早是由wolf和F来自oston于1917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报道的,但是在此之前该病已在弗吉尼亚存在至少10-12年,当时曾引起极大的惊恐,认为是一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其后,在美国其他烟区也陆续发现此病为害。从1917-1921年烟草角斑病在美国各烤烟区流行,造成严重损失。1920年,弗吉尼亚州80%的烟株发病,估计损失烟叶约99万千克。
烟草角斑病常和烟草野火病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360百科别是哪一种病为害造成的损失。这常话拿牛棉两种病害的发生延续了策往防流众多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推广了一些抗烟草野火病的品种,烟草野火病强英的发生和损失才大为减轻。但这些品种不抗烟草角斑病,因此烟草角斑病仍点执问伯象影普遍发生为害,有时造成流行。1服980年,在津巴布韦曾造成每公顷损失烟叶563千克,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烟草角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均比烟齐的兰通的草野火病轻。
在中国,最学演困早是余茂勋于1950年报告在山东、河南、安徽、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有烟草角斑病发生,1953年山东潍坊一带发病率曾达70%,此后由量了于病情不重,未引起重视。后来在中国各地烟草角斑病渐趋严重,在1989-1991年的全中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证实,率感已发现烟草角斑病的有打极众它径阳方影河南、浙江、陕西聚除外刘友神存李照、广西、山东、四川、安徽一青范乡奏弦排很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部分烟区。其中以学陕西、山东、四川、吉林发生较普遍,常和烟草野火病混合发生。在气候条件适于发病的企挥怕矿差为整利解它编年份可造成重大损失。如陕西省1989年6月上中旬降雨多,造成烟草角斑病普遍发生科,洛南县发病面积达植限烟面积的50.9%。山东省在1989年6月中句暴雨以后,沂南、费县、昌乐等县发病,以烟草野火病为主活何它振草执责,混有烟草角斑病,发病率达15-20%,重响价官望牛更常酸病地块达61%。1990年6月中下旬,山东省有12个县(市)发生烟草野火病和烟草角斑病,发病面积约2667公顷,其中重病地667公顷,绝产200公顷,其余各省发生较少,造成损失不大。
病原特征
烟草角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et al.) Young et al.),属假单胞杆菌属。对于烟草角斑病菌的命名一直有争论。由于烟草角斑病和烟草野火病同时发生,其病原在细菌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学者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菌,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是同一种病菌。Brawn用6个烟草角斑病菌和4个烟草野火病菌的各单胞菌系做了形态、生理生化和血清学的比较试验,结果是这两种细菌不能区分,有些差异不仅在两种菌之间存在,在同一种细菌的各菌系之间也存在。比如血清学试验,在烟草角斑病菌的各菌系之间的差异和烟草角斑病菌与烟草野火病菌之间的差异无大区别。这两种细菌的主要区别在于烟草野火病菌能产生野火毒素,导致病斑周围的视绿晕圈,而烟草角斑病菌则不产生野火毒素,病斑周园无晕圈,其他所有的细菌学性状都相同。1974年Doudoroff和Polleroni将假单胞杆菌属中植物病原细菌的种减少到7个种,新成立的种包括许多植物病害的病原菌。1978年根据Young等的建议,在种以下根据病原菌的致病性区分各种不同的致病型。在他们提出的致病型名录中,Dye等(1980)将Pseudomonas angulata和Pseudomonas tabaci都归入到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laci中,将烟草角斑细菌作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的一个不产生毒素的变异菌系。1986年津巴布韦的Deall等比较了这两种细菌的致病性和流行学,认为这两种细菌在烟叶中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不同,植株年龄和叶位的致病性也有不同反应,幼株(42天)的较下位叶对烟草野火病最敏感而老株(84天)的顶叶对烟草角斑病最感病;烟草野火病菌与气候变化关系很大而烟草角斑病菌则关系不大,因而提出这两种细菌应分开,烟草角斑病菌应命名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ngulata,此学名尚未得到普遍承认。
烟草角斑病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中的荧光类群,菌体杆状,大小0.5-0.6微米×1.5-2.2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3-6根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无聚β羟基丁酸盐积累。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初呈半透明,渐变成灰白色。叶间不透明,边缘透明,圆形、稍凸起,表面平滑,有光泽,边缘波状。肉汁胨液中浓云雾状,无菌膜,在KB培养基上产生绿色荧光,有果聚糖产生。明胶稍液化,石蕊牛乳缓慢澄清,但不凝固。硝酸盐不还原,产生氨和哚,不产生H2S,淀粉不水解,精氨酸双水解酶、酯酶和氧化酶均为阴性,接触酶阳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山梨醇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鼠李糖、麦芽糖、乳糖、棉籽糖、甘油、水杨苷、酒石酸铵和肌醇。该菌生长适温为24-28℃,最高为38℃,最低约4℃,致死温度为49-51℃(10分钟)。
烟草角斑病菌的寄主范围曾被认为是很广的,包括23个属的植物。后来Clayton的试验认为只有烟草属的种是该病原的自然寄主;Valleau等则认为除烟草属外,还有豇豆、大豆、番茄、辣椒、蓼、莽菜、龙葵、稗和药用蒲公英等植物。袁美丽等也证实了烟草角斑病菌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植物,但不能侵染大豆,这与中国以外报道不同,可能是不同菌系所致。至于某些植物根部存在活的病菌可能与病菌越冬有关,但不是寄主。
为害症状
来自 烟草角斑病
烟草角斑病在烟草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大田生育中后期发生较多。烟株的叶、茎、花、蒴果等部位均可感病,以叶部为主。首先在苗床开始发病,常在苗床低湿和幼苗生长旺盛处先出现病斑,此时幼苗360百科已接近移栽期,病斑非常小,暗褐色,在大叶脉两侧较多,受小叶脉限制,病斑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苗期有时病斑也在叶缘发生,由于病斑很小,必须仔细观察才济封致能确认。以后病斑渐扩大,角斑症状明显,将叶片置光亮处,可见暗褐色病斑周围有一窄的黄边,但与烟草野火病的宽晕圈有明显差别。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数斑联合,叶片腐烂,严重时幼苗倒伏,与烟草猝倒病相似。
大田期发病时,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受叶脉限制,边缘明显,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时病斑中间颜色不均匀,常呈灰褐色云状纹。病斑直径1-8毫米,有时可扩大至1厘米以上。病斑可互相联合,特别是几个原始侵染点位于同一叶脉的两侧,离得很近时常融合成一大片,在这种情况下,叶脉也可受侵染变褐色,形成一个大的角斑区。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有菌脓溢出,苏医翻声兵古呈细小的雾滴状,随即连成一片呈水膜状,干后形成一层薄膜,在阳光下发亮。后期病斑干燥后可开裂或脱落,叶片破碎。据Hopk家激矛元ins报道,烟草角斑病除典型角斑症状外,尚有三种不典型的症状。在严重侵染的叶片上病斑不典型。薄叶难底演门上病斑很小,多角形,中间白色,与蛙眼病相似,但蛙眼病发生在生长后期的基部黄叶上,而烟草角斑病则在绿叶上。在厚叶上,特别是烤烟品种的厚叶上,如天气干旱或打顶前使用氮肥则可形成圆形暗褐色病斑,中心有一个环,直径3-6毫米,几个斑可联合成一个大的多角形暗褐色斑块,这些叶片的顶部常有大问量的小角斑,与正常的角斑症状相似。上述薄叶与厚叶的症状差别很大,当时曾误认为是两种病害,分别称为烟草角斑病和烟草黑火病,已明确是希众制克一种病害,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不同所致的症状差别。第三种症状是在持续潮湿天气,夹杂暴风雨,特别是在排水不良的地块上,出现灰犯害线及湖剧视式致陆黄色的扩散性病斑,直径1.3-2.5厘米,受大叶脉限制,以后黄色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似黑胡椒粉,很快融合成一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病阶文药组织软腐,由于大雨,全叶腐烂。这种症状是由于叶片组织过度充水引起的。
病株上的花可以结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也可以感染;花萼和花冠变黑畸形,果实和茎上则形成黑褐色凹陷斑的增妒绍下干液书城,与烟草野火病相似,不易区别。
分布范围
烟草角斑病已遍布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法国、德升区附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尔加什、马拉维、日本、朝鲜花束、马达加斯加、新西兰、菲律宾、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南非、中国、津巴布韦和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河南、浙江、陕西、广西山欢合满肉延月未革劳、山东、四川、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部分烟区。
侵染循环
烟草角斑病菌可士察松扬步宗年二防又含依附在种子上越冬,也可在残宁祖环投留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还可在多种作物或杂草的根系附近生存,但不能光研然改含至称井让湖省为害这些植物。种植病苗是引起大田发病的主要原因之病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田发病后,病菌主要借助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昆虫、人、畜的活动所方间整也可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在条件适宜的状况下,病菌的潜育期仅4天,际度免织官怀形可见烟草角斑病的重复侵染是相当频繁的。
流行规律
- 气候因素
烟草角斑病在25-30℃下适宜发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就是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关键因素。6-8月份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烟草角斑病易流行。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潜育期3-4天,病害流行快;如果天气于燥则潜育期延长,病害的传播蔓延受到抑制,病害就发生轻。降雨与发病呈正相关,特制是暴风雨天气,使烟叶造成大量伤口,既有利于病菌侵入,又有利病菌传播部演继,加重病害流行。烟草角斑病仅仅是湿度大还不足以造成病害流行,只有在叶片保持有相当长时间的水膜,才能保证病菌能游动到气孔或伤口侵入,又能保证有水分湿润病斑中的病菌而容易溢出,再经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其他叶片,才得以满足病害流行的条件。
- 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
烟草角斑病的发生和寄主的抗病性有很大关系,烟草品种间对烟草角斑病的抗病性是有差异的。但中国以外培育的Burley和Havana类型的抗烟草野火病品种均不抗烟草角斑病。国内栽培的品种也都不抗病,感病稍轻的有NC89、K326等。
烟株本身的感病性还与叶龄和烟叶的部位有关,一般嫩叶比老叶感病。Deal等认为烟草角斑病和烟草野火病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幼株下部的叶片对烟草野火病最感病,而老株的顶叶则对烟草角斑病最感病。白天和晚上植株的感病性也有区别白天叶片气孔张开,叶片较易充水;晚上气孔关闭,叶片较难充水。因而在雨后刚晴的白天接种容易成功;如在晚上进行,即使湿度大也不易成功。
- 栽培条件
苗床发病与育苗期的管理有关,苗床湿度大易发病,特别是中国北方大棚育苗,早春气温低,大棚通风差,棚内湿度大常造成苗期发病,防治不及时,就造成大量死苗。烟地连作,土中积累的病残体上就多,往往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钾肥不足,烟草生长过旺,易感病。
防治方法
苗床期
- 种子消毒:该病原细菌能附着在种皮和混杂于种子中的碎片上。为了防止种子带菌引起烟苗发病,在收种脱粒时,除认真清除秕籽及碎屑外,还应将种子放入1%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消毒处理10分钟以上,或用200单位农用链毒素液浸种30分钟,杀灭病菌,然后洗净晾干。
- 选好苗床地,注意苗床卫生:为了避免病菌侵染,应选择未种过茄科植物的田块育苗。育苗时所用肥料要保证不带病菌,特别是不能用上年得病田烟秆沤肥作肥料。在病害严重的地区,为了防止粪水传播病菌,可用复合肥和硝铵、尿素、硫酸钾等肥液代替粪水追苗。具体作法是每100千克水加捣细的复合肥200-250克,搅匀后于傍晚浇施。此外,生活污水、工矿废水也不能用来浇施烟苗。
- 加强苗床管理:苗床水分过多、烟苗缺肥、生长势弱、苗密拥挤等对病害发生有利。因此,浇水量以保持床土湿润为好,苗床要注意通风,下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湿度。
- 摘除病叶:当苗床发生零星病害时,应拔除病苗,并及时喷施200IU的农用链霉素封锁发病点。若遇暴风雨或连续阴雨天气,细菌病害传播快,发展迅速,应全面喷施200IU的农用链霉素。5-7天一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
大田期
- 烟田实行轮作:以水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为前作最好,特别注意不宜以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为前茬,最好实行2-3年轮作。
- 控制密度:大田烟株适当稀植,以改变病害发生的条件。烟株栽培过密的田块,株间通风透光差,病害往往发生严重。为此,大田烟株栽植应独垄,单株,行株距90-110厘米×50-60厘米,栽烟密度16500-19500株/公顷为好。
- 合理施肥,加强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适当增施钾肥,可提高烟株抗病力。根据烟株生长情况适时适度打顶,以免植株贪青晚熟,降低抗病能力而感病。
- 药剂防治:6月上旬开始密切注意烟草角斑病的发生情况,特别是氮肥施用多的地块、连作地、低洼地及种植高感品种的地块,可喷1:1:200波尔多液或50%DTM可湿性粉剂预防,在雨后4-5天要仔细观察是否出现中心病株旦发现应立即全田喷药。可使用200IU农用链霉素喷雾防治,隔7天喷1次,连续3次效果较好。
- 上一篇: 美国船级社
- 下一篇: 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