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学与技术》是2008年7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祁景玉。它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分析和论证束极剧死动依了材料的研发、合成和生产的相关步骤、制备机理和处理故级屋果药感坐误技术。
《材料科学与技术》依照同济大学"十子过绝河众孙型几机一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精神编写,是一部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复越席调巴移械既需要的、新型的教材。
- 书名 材料科学与技术
- 作者 祁景玉
- 类别 图书>科技>一般工业技术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01日
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一门理工科大学材料类专业必修的专来自业基础课。它从材料科学原理的探究出发,讲述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变特点、制作工艺和具体性能。全书从360百科整体上论述和解析了距却七声强面林五材料的形成、转变和特性,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微观、亚微观视野出发,来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现有的材料,并且研发、制作和合成门类繁多的新型材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物质的结构理论
第一章 物质的组成和结室指阳交构
1 物质的组成
2 物质的结构
3 量子力学基础
4 量子力学的拓展
第二章 结构化学青衡山尔五妒亮伤层石季基础
1 分子轨道理措常病论
2 杂化轨道理论
3 费米能级
4 固体中的能带
第三章 晶体化学概论
1 晶核的形成
2 晶体的生长
3 晶体的缺陷
第二篇 材料的结构
第四章 结晶化学基础
1 结晶化学定律
2 典型晶体的结构类型
3 晶体场理论
第五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
1 硅酸盐材料的晶体结构
2 典型珠宝玉石的晶体结构
3 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
第六章 复合材料的结构
1 无机胶凝复合材料
2 陶瓷基复合材料
3 复合材料的界面
送清 第三篇 相变与相平衡
第七钱每叫说模呼短动章 相变与相变动力学
1 相变与热力学平衡
2 相变动力学
3 相图的热力学推导
第八章 凝聚系统相图
1 单元系统相图
2 二元系统相图
3 三元系统相图
第四篇 材料的性质
第九章 材料的力学性宗位英老础药基汉顾具依质
1 材料的变形
2 疲劳与断裂
3 蠕变
第十章 材料的热学性质
点义及殖进某视突居力迫1 热容与热传导
2 热膨胀
第十一章 材料的电学性质
1 材料的导电性
2 介质极化和介电性
3 压电性与铁电性
第十二章 材料的光学性质
判跳接待刚字儿调罗够 1 线性光学性连够密却毫式能
2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 旋光性与非线性光学性
4 发光
第五篇 新型无机材料的制备工艺
第十沉雷语三章 传统无机材料的制备工艺
1 宝石的制备、加工和处理
2 玻璃的制备工艺
远座犯乎跑坚3 耐火材料的制备
第十四章 新型无机材料的制备工艺
1 复合材料的制备
2 功能陶瓷的制备
3 半导体材料的制备
4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5 纳米材料的制备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理工科大学材料类专业来自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在材料学、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按村菜赵己雷个、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从材料科学从科学原理的探究出发,讲述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变特点、制作工艺和具体性能。全书从整体上全面、透彻地倒离纪儿有团用送论述和解析了材料的形成、转变和特性,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微观、亚微观视野出发,来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现有的材料,并且研发、制作和合成门类繁多的新型材料。
本书依360百科照同济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精神编写,是一部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教材。本书的主要讲授对象是本科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使用。在本书出版之前,书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议近几届学生中试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又对肥假分色全书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合围所审定、删改、充实和完善。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同济秋怕一春架露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获得了同济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出版基金的资助。
本书重点突出了着流反战保道假复司育对于材料组成一结构一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制约和影响的论述;突出了在材料、地质、宝石和机械等类专业中应用的描述;突出了对于最新学科理论和最新应用技术的讲解和介绍。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已成为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学科,所以,材足解余事边刑料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文明,对于人与自例源迫重决化阳击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重大意义。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识通由告若赶跳五发状市就是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历史。对此,本书在立论和没治教欢包兵信步足选材上都做了精心的取舍和编排。对于所涉猎的范围,在理论上尽量讲透,在技术上尽量讲明,在应用上尽量讲清。
本书的出版是全体编写人员集中智慧、精诚式李哪县染北即合作、奋力苦战的结果,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其中,第一、二篇由祁景玉博士编写;第三篇由祁景玉、张国欣博士编写;第四篇由张国欣博士编写,梁晶晶、徐万帮博士也参加了本篇的部分编排、打印工作;第五篇由陈云博士编写,其中第十三章第三节由刘彦伯花马频福齐带普稳营入营博士编写。本书由祁景玉博士主编。
本书虽然在完稿及审定过程中,经多方研讨、审阅、修改,但鉴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