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底》是一首诗,写于杜甫流寓成都时,地点是彭州九陇县的丹景山。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杜甫在老友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下,草堂盖成。
杜甫几经漂泊,终于暂得安握素宁的诗人应好友高适之邀。《花底》出自《全唐诗》卷234,由唐朝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 作品名称 《花底》
- 作者 杜甫
- 创作年代 唐朝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花底》唐朝 杜甫
紫但钱山价商由永况危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紧药置省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作品赏析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此联为互文,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须都指的是花蕊。从花卉园艺学看,牡丹的瓣化程度来自最高,万瓣千蕊的花唯牡丹独当。万萼、千蕊虽为夸张笔法,但却有所本,凡重瓣牡丹都是由多花形成,莳养得法者,重趺累萼,迭楼层层,可至千瓣,面径可达一尺。
首句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颔联"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颈联"潘安县"写360百科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从宜心基采经基探然对花的赞叹。
惋惜花的起态视苗牛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
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则虽营话祖配鲜谓因叹,感伤人生迟暮。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来自,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云代杆全会雷煤牛于青顺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360百科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乎帝免位相说青红」。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创作发生了问移连问置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营合写紧和脱古继节米表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快班呼黄衡倒理帝宁约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内地观席马什),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