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薯小象虫,又称甘薯象甲,鞘翅目,象虫科 Curculionidae,是国际和国内检疫性害虫,国内分布在南方甘薯产区,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
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吸兰双普析甲括五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汉乐夜云喜具电革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来自并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甘薯产区因此虫害,薯块损失达5~20%,严重的在30%以上。
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检疫、清洁田园、轮360百科作、改良土壤和药物防治等许多形式。
- 中文名称 甘薯小象虫
- 别称 甘薯象甲
- 界 动物界
- 目 鞘翅目
- 科 象虫科
寄主植物
甘薯、蕹菜、野牵牛、登瓜薯、月光花等旋花科植来自物。
为害症状
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以幼虫为主。受害薯块有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饲用,且能导致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烂霉坏,甘薯质量下降。
形态特征
甘薯小象虫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成虫(图)体长5~8毫米风方府湖劳态,体形细长如蚁。来自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其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头部360百科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喙的末端。膝状程一准能乙较报龙触角10节,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雌虫则成长卵状。前胸长为宽的2倍,在后部1/3处缩入如颈状。两鞘翅合起来呈长卵形,显著隆括推固段起。鞘翅表面具不明显的小刻点。足细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表面有小刻点。幼虫体长5~8.5毫米,呈圆周水每联却筒形,两端略小,向腹面稍弯曲,头部淡褐色,胴体乳白色,胸腹足退征压历坐每国化。蛹体长4.7~5.8毫米,初乳白色,渐变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尾端有1对向侧下方弯曲的刺突。
生活习性
甘薯小象虫 建乱积绍尼仅创们原在广东一年发生6~8代,有谓氧探飞含阶难眼继油逐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还却雷火指红远设答主要以成虫在田间和贮藏薯块中及茎、叶、土缝等隐蔽处越至新殖紧攻宗广冬;卵、幼虫和蛹也能在薯块中越冬。早春成虫先在过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转移到田间为害。
成象跟守虫飞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卵多散产在薯块的皮层下,其次是较粗的薯蔓上,产卵孔口一般盖有胶质物状罗秋负聚标望高离双,每雌约产卵30~200粒。整个幼虫期都在薯块或藤头内生活,薯块内部被幼虫蛀食成不定形的弯曲隧道,隧道内充满虫粪,由于伤口诱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近表层处化蛹。
气候温暖、土壤粘重、缺乏有又帮果度机质、干燥而带酸性土壤、栽培析施神指管理粗放、连作等条件下特别适应甘薯小象虫的生存。
预防
加强检疫
指胜尔妒特端从虫害区调运种薯、种苗和薯蔓时,进行严格行检疫,防止应用带虫薯苗。
清洁田园
清洁田园,处理臭薯坏蔓:收获时把好薯、坏薯分开,把臭薯、坏薯彻底清理,用以制作堆沤肥,并在肥堆撒石灰粉,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轮作
与花生、甘蔗、黄麻、烟草、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进行轮作,水旱轮作更佳;改良土壤; 适时中耕培土,防止薯块外露。严素增后思又氢跟重为害区用玉米、水稻、豆类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积轮作1年以上。
改良土壤
防止土地龟裂:采用粘重土掺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机肥,及时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龟裂,减少成写白真掌热石清从民事虫侵入产卵为害的机会。
强制措施
药物检疫
从虫害区调运种薯、种苗时应严格检疫,对带虫薯苗应采用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用药20克,在22~27℃密闭24小时。
浸泡薯苗
扦插前将薯苗在40%乐果乳剂、或50%倍硫磷乳剂、或50%杀实差内长得施螟松乳剂500倍液中手倍状田械领支策混究浸一分钟后,立即取出凉干扦插,有较好的保苗效果。成虫发生时,用50%甲基硫环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诱杀成虫
春诱:春季气温15℃ 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觅食,可用小薯块浸300~500倍乐果或95%晶体敌百虫500~800倍液,诱杀。④苗地和越冬薯地用敌百虫、敌敌畏、乐果、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25%亚胺硫磷500倍液喷雾。药液保苗即扦插时把薯苗侵在40%乐果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500倍液中,取出晾干扦插,晴天处理效果更好。⑤以白僵菌208(50亿/g)菌粉1.5kg拌细砂制成菌土撒施,此法效果不稳定。
栽种前:将小薯块或茎蔓在90%敌百虫1000倍液、40%乐果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500倍液中浸24小时捞出,每亩均匀放置50处,上盖青草以诱杀成虫。
收获时:由于刈蔓和挖薯的震动,大部分成虫掉落田间,此时可利用鲜薯蔓扎或将鲜薯蔓团侵药(300~500倍乐果或其他药液浸3~6h捞起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