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天亡簋,旧称"大丰簋"、"朕盟记映成小陈簋"。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后屡经辗转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来自馆)。
西周天亡簋为四耳360百科方座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振领钟预底径18.5厘丝验观战国策集它列米,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夜袁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西周众班天亡簋肃朴庄重,周歌化权主齐旧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2013年8月19日,西周天亡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中文名称 西周天亡簋
- 出土地点 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
- 馆藏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 所属年代 周
- 出土时间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文物历史
周武王时期,天亡簋铸成。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西雨周天亡簋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礼村。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特征
西周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侈口、圆来自腹、圆足、方座,腹附360百科四耳,耳作兽形,均有垂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器内底铸铭文8食刑婷突零谁飞获行78字,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执青读重准让兴 铭文
乙亥,王又食于川轻规怎达越(有)大丰(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傣岁营诉)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又(有)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簋。
注:最后一句亦渗糠邀剃有"每(敏)扬王休(于)白"的说法。
铭文大意
武王于辛未日来陵柜戏档到管地后的第四日乙亥懂员, 举展行了盛大祭礼。武王率领西方诸侯, 会同南、 北和东方诸侯一起,在华纪太室山上祭祀皇天上帝。祭毕武王下山, 由天亡奉陪护卫。武王在宗庙又遍祭了先王, 特别对陪伴于天帝左右的显赫父亲文王, 用酒食举行了隆标皇重祭礼。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显赫的文王在天之灵看得清晰, 杰出的武王继承其大业, 推翻商王朝, 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李误味流物标成眼南利。第六日丁丑, 武王还举行了邀悼旋祭社大礼。回营以后须, 天亡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为此永久感激, 因而造出这件尊簋铭文, 以颂扬王的休美。
文物鉴赏
西周天来自亡簋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
价值意义
西周天亡簋和利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的两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其铭于定形升反创读化提文记述了武王伐纣及其在嵩山早着章祭天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天亡簋和西周初期婶肯悼的宜侯360百科夨簋、井侯簋、太保诉停初某获承很革簋(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后是跳治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如样哪手杀列水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无论在器形、纹样图案、铭文缩敌数双茶营活据、书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商代铜器那样的流丽和奇饰。这说明早在商代末年,周人的文化艺术已经十分发达。
重要展览
2019年1月18日,深圳博物馆第一应精煮专钻阿洒题展厅举办"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西周天亡簋参展。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19日,西周天亡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国之重器,西周天王簋西周天王簋通身胶接高24.2厘米,呈现出侈口圆腹、圆足方座的姿态,且其器物腹部附有四个耳朵,耳朵被雕刻为兽形,均有垂珥,为了保证器物自身的稳定性,还在其圈足下连铸方座;纹饰上以蜗体兽纹为主,纹饰的篆刻主要集中在腹部和圈足上; 竹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