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伯利亚蓼(原变种)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状茎细长。茎外倾或近直立,自基部分枝,无毛。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无毛,长5-13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戟形或楔形,边缘全缘,叶柄长8-15毫米;托叶鞘筒状,膜质,上部偏斜,开裂,无毛,易破裂。
- 中文名称 西伯利亚蓼(原变种)
- 界 植物界
- 高 10-25厘米
- 长 5-13厘米
基本资料
【英文名】Polygonumsibiricum

【属种】:Polygonumsibiricum
【属名】:蓼属Polygonum
【科名】:蓼来自科Polygonaceae
【属种名定名】:PolygonumsibiricumLaxm.
【药名】:西伯利亚蓼
【拼音】:XIBOLIYALIAO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服试怕接水永供要材西伯利亚蓼的全草。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解毒。
【主治】:析较士践米五用于湿热内蕴之关节积液乎杆是杀干很卫推利展、腹水、皮肤瘙痒。
【性味归经】:淡,寒。入肝、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9克,水煎服。外川线用:煎汤洗患部。
【别名】:曲玛孜(《青海、四川、甘肃藏容混绍胜药名》)
【考证】:始载于《青藏高原药用图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状茎细长。

茎外倾罗或近百立,自基部弦谁封强热升知分枝*,无毛。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无毛.长5—13厘米,宽o5-1.5厘米,顶端急尖或优古占八星钝,基部戟形或楔形,边缘全缘,叶柄长8一15毫米;托叶鞘筒状,膜质,上部偏斜,开裂、无毛,易破裂。花序圆锥状,顶生,花排列稀疏,通常间断:苞片漏斗状,无毛,通常每1苞片内具4—6朵花;花梗短、中上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黄绿色,花被片长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7-8,稍短于花被,花丝基部铰宽,水院检以负显花柱3,较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或凸出。花果期6你围第法何限距培—9月。
分布
黑龙来自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安徽360百科、湖北、江苏、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于路边、湖边、河超采著护似衡常操场季滩、山谷湿地、沙质盐碱地,海拔30—5100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斯坦、喜马拉雅山也有分布。
中药材
【出处】始载于<青藏高原药用图鉴>.
【拼音名】XīBóLì企参叶次YàLiǎo

【别名】剪刀股、野茶州沉径般州、驴耳朵、牛鼻子、鸭子嘴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西伯利亚蓼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sibiricumLaxm.[Per-sicariasibiric武需井找费a(Laxm.)H.Gros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其根茎,除去泥土及杂质,盟既月法脸其清且饭收洗净,晾干。
【性味】微辛;苦;微寒
【功能主治】疏风清任多绍新热;利水消肿。主目赤肿痛;皮肤湿痒;水肿;腹水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g。外用:适量,煎某训怎织扩宁标水洗。
【各家论述】《新华控影友能犯压根金川看本草纲要》全草:治关节积液、腹水、便秘,皮肤瘙痒。
【摘录】《中华本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20cm。有细长的找调根茎。茎斜上或近直限纪武汽聚巴宜立,通常自基部分枝。叶互生,有短柄;叶片稍肥厚,近肉质,披针形或长椭圆形,无毛,长5-8cm,宽5-15m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戟形或楔形。花序圆锥状,顶生,长3-5cm;苞片漏斗状;花梗中上部有关节;花黄绿色,有短梗;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长约3mm;雄蕊7-8;花柱3,甚短,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平滑,有光到需景映论肥泽。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盐碱荒地或砂质含盐碱土壤。
化白省呀那群短倍杂学成份
块茎含呋喃甾烷醇糖甙(furostanolglycosi-de)和螺甾烷醇糖甙(spirostanolglycoside)各2个。属于前者的是:西伯利亚蓼甙(sibiricoside)A,

其结构为2销怀附体维盐占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O-甲基-25(S)-呋甾-5-烯-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画岩买色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26-季diol-3-O-β-lycotetraoside〕,26-O-β-D-吡喃葡县试料约质同萄基-22-O-甲消兴纪行却坏找城基-25(S)-呋甾-5-将器技吗据某著庆当烯-3β,14α,26-三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14α,26-triol-3-O-β-lycotetraoside];属于后者的是:新巴拉次薯蓣甙元A3-O-β-石蒜四糖甙(neoprazerigeninA3-O-β-lycotetraoside),西伯利亚蓼甙(sibiricoside)B,其结构为(23S,25R)-螺甾-5-烯-3β,14α,23-三醇3-O-β-石蒜四糖甙[(23S,25R)-spirost-5-ene-3β,14α,23-triol3-O-β-lycotetraoside]。
生长习性
生盐湖边、河滩盐碱地,海拔3200-5100米。
相关研究
EST技术分析西伯利亚蓼耐盐机制及耐盐相关基因克隆
刘关君
【摘要】:西伯利亚蓼(PolygonumsibiricumLaxm)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在盐碱地碱斑上生长,为盐碱地的优势种,是研究植物耐盐碱胁迫的优良材料。

在以往对西伯利亚蓼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对西伯利亚蓼NaHCO_3混合cDNA文库2575个EST的分析,拼接出1977个TUTs,其中包含206个重叠群(contig)和1771个单拷贝EST(singleton)。确定了高丰度表达、中丰度表达EST和低丰度表达EST;高丰度表达基因51个,占所有TUT的2.6%,代表457个EST,占总EST的17.77%,其中参与光合作用的EST占高丰度表达基因的54.92%。表明NaHCO_3胁迫条件下叶部的主要生理功能仍为光合作用;中丰度表达基因154个,占所有TUT的7.8%,代表342个EST,占总EST的13.30%。低丰度单拷贝的EST1771个,占总EST的68.86%,说明文库的复杂性较好。利用BlastX对1977个TUT进行注释,其中720个TUTs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占总TUTs的36.42%;109个为未知蛋白,占总TUTs的5.51%,其余1238个则没有明显同源性而被鉴定为新基因,占总TUTs的62.62%。将720个TUT分成代谢、能量、光合作用、蛋白合成、转运组件、转录、信号传导、细胞救援与防御和其它等九类,其中代谢、能量和光合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2.90%、12.25%和11.86%,而细胞救援与防御类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24%,从而确定叶部虽然受到了NaHCO_3胁迫,但其主要功能如光合作用、代谢和能量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伯利亚蓼具有耐胁迫能力。2.以SMART策略构建了西伯利亚蓼NaHCO_3胁迫48h的叶部和茎部正反消减文库,随机挑取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282条有效序列,其中茎的正向消减文库中有598条,茎的负向消减文库中有490条,叶的负向消减文库中有567条,叶的正向消减文库中有627条。通过进行MIPs功能分类并对茎部与叶部正反消减文库比较,在盐胁迫条件下,发现茎部与叶部的胁迫反应有很大不同,茎部与叶部除细胞救援与防御、转运组件组中变化趋势相同外,在代谢、能量、光合作用、蛋白合成、转录、信号传导等方面均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其中茎部表现为胁迫抑制的有转运组件、转录和蛋白质合成,而在叶部则表现为胁迫诱导。在茎部表现为胁迫诱导的光合作用、信号转导、能量以及代谢,在叶部则表现为胁迫抑制。
说明叶部与茎部在NaHCO_3条件下具有两种不同应答机制和分工,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确定茎部在西伯利亚蓼的个体植株水平耐盐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3.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17个与胁迫有关的cDNA,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17个胁迫相关基因为水通道蛋白基因、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乙二醛酶Ⅱ基因、臭氧反应胁迫相关蛋白基因、谷氧还蛋白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M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广泛应激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铜伴侣、钙调蛋白、谷胱甘肽转硫酶、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金属硫蛋白、Aci-还原酮双加氧酶、泛素蛋白连接酶/锌结合蛋白,通过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乙二醛酶Ⅱ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M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谷氨酰胺合成酶、金属硫蛋白等基因具有潜在的耐盐碱功能,为耐盐基因工程育种的潜在基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