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海军"兰利"号 航空母舰。 美国兰利号航空母舰为美国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Fle来自et Carriers),由运煤舰朱比特号(USS Jupiter,AC-3)改装成军, 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先驱。退役后,改装为水上机母舰,并改编号为AV-3。
- 中文名称 美国兰利号航空母舰
- 英文名称 CV-1 Langley
- 退役时间 1936
- 尺寸 舰长165米,舰宽18米,吃水5.8米
- 飞行甲板 长165.3米,宽19.8米
简介

美国兰利号航空母舰为美国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Fleet Carriers),由运煤舰朱比特号(USS Jupiter,AC-3)改装成军,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来自先驱。1936年退役,改装为水上机母舰,并改编号为AV-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用该舰运补飞机,1942年2月27日在载运P-40驱逐机至爪哇时360百科,被日机攻击而重创,弃船后由护航的驱逐舰击沉。
意义
美国是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对这个极具革命性舰种的关注几乎与航空母舰的先驱国英国海军同步,与英国相比,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出世要稍晚,但建造模式却极其类似——都是用超磁传背击跑所现有的舰种进行改装。
“兰利”号航空母舰(CV-1)是美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为美国海军航空季必培兰兵力的先驱。因为它的出现,对此后的美国海军产生巨大的影响,标志着美娘表国海军航空母舰时代的来临。“兰利”号服役后一直用于训练,为美国海军探讨航空母舰的早期战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航空母舰作为一个沙益界轻吸黄话迫舰种开始出现,英国皇家海军作为先驱者,已经改装和正在建握行带宽队造“暴怒”号、“百来自眼巨人”号和“竞技神”号三艘怕怎回航母;日本海军也开始建造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凤翔”号。1919年7月11日美国海军选定排水量5500吨的“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航空母舰。“木星”号运煤船1911年10月开工,1912年8月14日下水,赶张优刻利括破垂著1913年服役。1920年3月美国海军用“木星”号来改装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虽然航速相对较慢,但其深船舱却有利于建联利兰识既造机库。诺福克海军船厂承担了改造任务,以观美国物理与天文学家、360百科航空先驱——兰利复终场元博士命名,重命名为“兰利”号,编号CV-1。“兰利”号于1922年3月改装完毕重新服役,此时的“兰利”号标准排水量11相与050吨,满载排水量14700吨,最大航速15节,其上铺设有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载机34架。
构造

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银稳罗述态如还积又舰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前部下方,舰体左舷装有两个可收放的烟囱。飞行甲板由13个单柱绗架支撑着,中部装有一部飞机升降机,下面为敞开式机库,由原来的和怎电混6个煤舱中的4个改装而缩脸此口感异据成。“兰利”/“木星”号也是美国最早的采用电气推进动力系统的舰船之一。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所以被送了一个绰号:“带篷马车”。
历史
追溯起来,美国航空母舰的源头是一地供念艘“木星”号运煤船,因为唱提服条刻察读美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就是由“木星”号改装而来。这一工程自1919年6月在诺福克海军工厂开始,“木星”号重新命名为“兰利”号,三年后出现于美国海军跑谓钢紧象直现役,从而掀开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历史,“兰利”号的编号为CV-1。1936年,“兰利”号被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母舰(编号AV-海业逐文现当这思3)。太平洋战争期间,1942年2月27日,在向爪哇岛执行运送战斗机任务时,被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击沉。
列普
运煤舰

运煤舰朱比特号的龙骨安放典礼是由美国总统塔虎脱于1911年10月18日,在马尔岛海军造船场主持。该舰于1912年8月14日下水,次年4月7日成军,首任舰长为约瑟夫·李维(Joseph M. Reeves)中校。为增援因维拉克鲁兹行动而巡弋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朱比特号于1914年4月27日搭载一队美国陆战队官兵抵达墨西哥的马萨特兰(Mazatlán),并在当地执勤直到10月10日。当朱比特号奉命要回到费城时,该舰成为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第一艘由太平洋端开向大西洋端的船只。
到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朱比特号成为美国大西洋舰队辅助舰战队的一员,巡弋于大西洋与墨西哥湾之间。1917年4月,该舰改隶于海军火炮试验基地(Naval Ordnance Test Station),并曾在1917年6月与1918年9月搭载部队前往法国。休战后,该舰前往欧洲海域担任供煤的任务,以服务运送部队返美的海军舰只。美国海军于1919年7月11日决定将朱比特号改装为航空母舰,于是该舰于1919年12月12日航抵维吉尼亚州的汉普顿锚地,并于1920年3月24日除役。
航空母舰

朱比特号于1920年4月11日更名为兰利号,以荣耀美国航空先驱,物理与天文学家,同时也是莱特兄弟的竞争者塞缪尔·兰利博士。该舰同时被赋与一个新编号,即CV-1。兰利号的改装工程在诺福克港进行,1922年3月20日兰利号重新服役,由肯尼斯·怀汀(Kenneth Whiting)中校任首任舰长。1922年10月17日,维吉尔·葛瑞芬(Virgil C. Griffin)上尉驾驶一架沃特VE-7-SF战斗机,第一次从舰上起飞。这次的起飞是美国海军正式进入空权时代的重要事件。9天后,也就是10月26日,戈弗雷·薛弗莱(Godfrey De Courcelles Chevalier)少校驾驶一架艾尔马林39B(Aeromarine 39B)首次降落在兰利号的甲板。11月18日,怀汀舰长驾驶一架PT水上飞机首次从舰上弹射起飞。
兰利号在1923年主要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飞行任务与训练,首次公开展示与飞行表演是在华盛顿特区,时间是1923年6月13日。1924年,则参加了多次演习与展示,其中包括了对巴拿马运河的模拟攻击。经过几个月的整修与改造后,兰利号在1924年11月29日抵达旧金山,纳入美国太平洋战斗舰队的编制中。在接下来的12年,兰利号在美国西岸到夏威夷间的海域,进行各项,包含飞行员与舰队的战术训练与演习,并为美国接下来两艘大型航舰,即列辛顿号与萨拉托加号提供了许多合格的海军飞行员。
水上飞机供应舰

1936年10月25日,兰利号解除了航空母舰的任务,进入马尔岛海军造船厂,再次改装成为水上飞机供应舰(Seaplane tender,也有人译为水上飞机母舰)。1937年2月26日改装完成,并在4月11日改编号为AV-3。改装后的兰利号隶属于空中巡逻部队,在美国西海岸水域执勤。1939年1月到7月转服役于美国大西洋舰队,9月24日抵达马尼拉,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直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兰利号沉没
日本突袭珍珠港时,兰利号正泊碇在菲律宾的甲米地。日军进攻菲律宾时,兰利号先撤退至荷属东印度的巴厘巴板港,再撤到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并成为美英荷澳司令部(American-British-Dutch-Australian Command,代号为ABDACOM)的海上武力之一。兰利号先协助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反潜巡逻任务,之后前往西澳的费利曼图港(Fremantle),搭载33名陆军航空队飞行员,与32架已组装完成,属于第49驱逐大队的P-40驱逐机,2月22日出发前往爪哇岛的芝拉扎港(Tjilatjap)。另一艘货轮海洋瞭望号(Sea Watch)则搭载其它27架未组装的P-40,跟兰利号一同出发。兰利号原本的命令是在2月28日清晨进入港口,这样可以在夜色的掩护下前进,并避开日本飞机的可能的攻击。但由于日本的攻击部队已经接近爪哇,于是ABDA的海军指挥官,也是爪哇地区的指挥官,荷兰籍海军中将康拉德·海费瑞奇(Conrad E. L. Helfrich),于2月23日要求兰利号尽速将飞机运抵芝拉扎港。但由于燃油问题使得兰利号的航速只有10节,加上联系问题,让兰利号在27日凌晨改变方向去与护航船只会合,使得兰利号需要在27日的白天驶进爪哇港。27日上午9:00左右被日机发现,兰利号舰长罗伯特·麦克康奈尔(Robert P. McConnell)中校曾提出空中掩护的要求,但并无回音。中午11:40,在离芝拉扎港南方120公里处,兰利号遭到9架一式陆攻的攻击,她被击中五次以及两个近接弹,造成16人阵亡,并引发无法扑灭的大火。兰利号在下午13:32分发出弃船命令,护航的两艘驱逐舰把乘员救起后,以火炮与鱼雷将兰利号击沉。
性能数据

尺寸 舰长165米,舰宽18米,吃水5.8米
飞行甲板 长165.3米,宽19.8米
动力 3台锅炉,2台电动机,主机最大输出功率7,000马力(1922年)
航速 15.5节
火炮 4门127mm口径火炮
舰载机 34-55架
航空设施: 一座升降机、两具弹射器
舰员编制 468人
排水量 11,050吨/14,700吨(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