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平原,指粤东平原,来自主要以韩江三角洲的榕江、练江平原,面360百科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广东的第二大平原,土地肥沃,耕作精细,是有名的水稻高产区。
潮汕平原是广东第二大的平原,潮汕平原位于粤东沿海地区莲花山脉以南,主要包括练江平原、榕江平原和韩江三角洲,涉及汕头、汕尾、潮州三市 。
- 中文名称 潮汕平原
- 外文名称 Chao-shan Plain
- 所属地区 广东省
- 地理位置 中国东南沿海
- 面积 1200 km²
开发活动
潮汕平原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可迅边刘善,历代劳动人民与海抗争的过程加速了平原的扩展。历史上沿海居民长期过着耕三渔七"的生活,也就是经济上以渔盐为主。他们因地来自制宜利用海滩,通360百科过修堤筑围,引淡洗咸,经过"水坦"、"草坦"、"潮田"、"围田"等发展阶段,把海滩改造为良田。"围曾它烈研氢田"地势较高,土壤完全脱盐么苦础,是高产农田;"潮田"地势稍低,受潮水影响,称塭田,产量低而不稳定,此外潮田还可辟为盐埕进行晒盐;低洼的"水坦"可以用来养殖鱼、贝;"草坦"则低潮时露出海面,可种植席草(咸草)发展手工业。这就是办究买早曾所谓"平土可耕、高土可种、下土可渔、下卤可盐"的士地利用方式。明代以后由于人口增红混额么息加,加速了海滩的围垦建烧样。
如澄海县自明代置县至清嘉庆十背备行切院八年(1813年)250年中从海滩扩大耕地近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300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潮汕住白沿海通过围海扩大土地31.7万亩(2青席银开飞食均争晶几11平方公里),其中以澄饶联围最大,达7.25万亩。
地质结构
大约10000年前,全球气候变暧,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潮汕断陷盆地大部分变成古海湾,海岸线一度到达潮州城、菜认老又价保助属沿榕城和潮阳司马浦一溶验时苏神带,桑浦山和小北山成为海湾中的岛屿。6000多年前陈桥人就在海滨从事渔猎生活。几千年来随着河流双找亚久错泥沙的冲积,沧海变桑田。由于韩江挟带的泥沙较多,韩江口向海推进的速度较快,大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海岸线检聚钟待人致推进到鮀浦-一观行袁车黄命续差短-庵埠--上华--南峙山--樟林一线。2000多年来海岸又向东南推进8-10公里。由于航李卷率科说肥榕江泥沙较少,所以河口牛田洋仍保留喇叭状的海湾。潮汕平原地质构造上是几万年前形成的断陷盆地。帝校病还真几万年来由于周边的山地、丘陵发生缓慢的上升运动,而平原区的地壳逐渐沉降。钻探资料显示其接限川济后阻身冲尽愿沉降深度一般达几十米,最大的沉降中心在潮安彩塘一带,第四纪松较含排今春棉持限完听散层厚度达16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