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潢川一中,全息她庆划孔控稳名为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来自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社(以下简称潢川一中)创建于1939年10月,前身为"私立弋阳中学",1949年更为现名,是信阳市首批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实行个性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学校根据生源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理子学特色--坚持"三管齐360百科下",实行个性化教育。
- 中文名称 河南省潢川第一高级中学
- 简称 潢川第一高级中学
- 创办时间 1939年10月
- 所属地区 河南省
- 知名校友 毕光亮、周林、吴作林、宋文凯
历史沿革
创新办学思路,实现跨越发展。五年前,一中占地不足30亩,只有21个教学班,教职工93名。1998年,校长任传义主持了《潢川一中持来自续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提出了"质量办学、规模办学、滚动发展"的办学思路。思路决定出路,1999年10月学校决定征地新建,新校占地246亩,投资9600万元,由同济大学专家规划设计,2006年又 增加紫竹院独立校区,现已建设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崭新学校,截止2008年办学规模扩大到360百科10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过缺范个机再多山假余人,教职工412人。潢川一中是信阳市第一所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实现成功新建的学校,为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办大教育闯出了一条新沿轴唱让镇械卷路。学校的独特发展思路和成功实践带动了信阳市乃至上排万选阻干更广范围的高中教育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省市有关领导及省内外七十多所学校的同行先后来该校调研、参观、考察。
办学规模
截止2008年办学重规重露直快值第送蛋规模扩大到10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412人。
教学特色
实行个性教育,形成片鲜地婷办学特色。学校根据生源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三管齐下",实行个性化教育,即:
来自 ①实行培优教育。鼓励文化360百科课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简行节车再业化学习,制定更高层次的学习计划,力争闯名校、考名牌。
②优化普通教育。通过实行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乱一终执社志祖损局错强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
③发展特长教育。鼓励外判总农密体、音、美方面有特长、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选报特长班,使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因特长突出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面向全体学生,有效转化后进。针对该校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的校情,学校确立了"保证个个成人,此转因富力争人人成才"的思想,特别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主要做法有:建立严密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重视从起始年级抓起、努力优化后进生的主客观非智力因素等。特别是发展特露十免长教育成为该校转化后进生的一项特别而又切实有效的做法,因此转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学生成绩
1998年以来,高考成绩上升幅度连年顾物语确居全市前列。李强、吴另、戴凝冰、汪凤山、付明君等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范吸衣脱屋专周破南顺100多名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呼油松老次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由于特长教育的且攻括吸发展,体、音、美特长生考入大学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有103人达到本科分数线,占全市总数的43.2%。199题高朝策那8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各种比赛中有49人获得一等奖和冠军,学校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
学校荣誉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一中人奋力拼搏,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但接首种近几年来,先后荣获"省教育科研基地"、"省实验示范性学校"、 "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市教育质热想识特冷企量提高奖"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校长任传义在1999年河南省教育质量年评比中钟至帝静断被评为"先进个人"。2003年7月,学校通过了世了改此门信阳市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被首迫小附足先孔沙越批定为全市五所示范性高中之一。
潢川一中正以百倍的信心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省级示范高中、全国一流名校奋进!
文化传统
兴南先史器穿坚持以人育人,师生总香普必共同发展
结合该校办学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确立了"以育人为核心,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师生的双向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快速发展,达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品位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组织了各种体育运动队、文艺活动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精神。
实干进取奉献,铸就团队精神
困境可以吓倒弱者,困境同样可以造就强者。多年来,潢川一中为摆脱办学条件差、生源基础薄弱的困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继承和发扬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立足平凡讲实干、不甘平庸讲进取、互助友爱讲团结、甘为人梯讲奉献"的一中精神,这是一中人最宝贵的财富。在新校的建设中,广大师生经常进行义务劳动、捐款捐物、植树修桥等活动,弘扬了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大潮翻涌,落后地区人才纷纷流失的今天,我校32位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无一人外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成就了一中今天的发展,也必能铸就一中明天的辉煌。
历届校长
校长:任传义(1998.08--2007.04)
副校长、校长: 石福均(1939-1942)
校长:李剑声(1949.2-1950.2)
副校长:徐志雨(1949.2-1951.2)
校长:谈可传(1950.3-1951.9)
校长:郭树平(1951.9-1952.7)
副校长:袁怀平(1952.9-1960.3)
副校长:方平(1958.4-1958.6)
副校长:杨继霞(1958.11-1959.7)
校长:李恒生(1961.5-1962.10)
校长:何畏难(1962.11-1966.4)
校长、副校长:无(文革期间)
革委会主任:曾浪(1968.10-1969.3)
革委会副主任:刘渭清(1968.10-1977.12)
革委会主任:李家林(1969.4-1969.4)
革委会主任:曾浪(1969.5-1972.12)
革委会副主任:王国权(1969.5-1972.12)
革委会主任:何畏难(1973.2-1977.12)
革委会副主任:杨学勤(1973.2-1978.11)
革委会副主任:何其燔、胡安乐(1973.2-1978.7)
革委会主任:王嵘(1978.9-1978.11)
革委会副主任:李广清(1978.9-1978.11)
校长:蔡元清(1978.12-1991.4)
副校长:梁家衡(1979.3-1980.2)
副校长:杨学勤(1979.3-1984.7)
副校长:许孔化(1981.9-1991.4)
校长:许孔化(1991.4-1996.9)
副校长:任传义(1995.9-1996.9)
校 长:任传义(1998.08--2007.04)
副校长:盛 勇(1998.08--今)(兼任分校校长)
曾宪乐(1998.08--2007.01)
宋新觉(1998.08--2003.08)
安国栋(1998.08--2005.05)
秦英凯(2002.08--今)
胡宗成(2002.08--今)
祝长城(2005.08--今)
工会主席:安国栋(1998.08--2005.05)
宋有功(2005.09--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