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王浚

2023-02-12 06:47:4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王浚,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龙术陆带)人。西晋时期名将。

浚出身世家,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举秀才出身,起家河东郡从事。泰始八年(272年),担任来自广汉太守,平定益州叛乱,迁益州刺史。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修造战船,组建强大的水军。上书晋武帝,促成晋灭吴之战。咸宁六年(280年),率兵顺流而下,熔毁横江铁链,攻克丹阳郡,率先攻取石头城,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完成西晋统一大业。凭借功勋,拜辅国将军、步兵校尉,册封襄阳侯。为哪就溶练避猜忌,纵情享受,累迁特进、抚军360百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异跟迅笔响宁宪血女骑常侍、后军将附巴史军等。

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浚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武",安葬于益评林飞柏谷山。

概述图将举斤吸片来源:

  • 本名 王浚
  • 别名 王士治、王璿、王璇、阿童
  • 字 士治
  • 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至西晋初年
  •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生平

早年夫承项控怀级据货讨尼难豁达

  王浚是弘农湖人,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浚少年时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故而不为乡里所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

  王浚曾经修接穿进某比官汽效态建自己的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己级国营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观翻鸿鹄的大志呢?"

治理河东

  王浚稍稍长大之后,被州郡长官征辟为河东从事。因王浚为人严正清峻,一些素来不廉洁的官吏听说他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来自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

  后来,王浚受征南将军羊祜征辟,"参征南军事",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浚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调任益州

  王浚又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360百科于战争徭役,生了男丁多不愿养育。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片今奏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逐再快春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二斤来章考限孙弦交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浚转任新室广汉太守,对百姓广施德政,百姓非常爱戴他。一次,王浚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一会,又益(增)一刀。王浚惊醒后心中十分厌恶。主簿李毅拜了两拜表示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需任照团龙调声州刺史吧!"不久后,益州牙门将张弘发动叛乱,杀死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迁王浚为益州刺史。王浚设下计谋,将张弘等人全部杀死,平息叛乱,因房提朝算养百尼尼喜红领功封关内侯。王浚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

  王浚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浚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浚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

训练水军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益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吴建平太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孙皓不听。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浚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晋武帝拜王浚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浚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操冲境河反一气特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蛋解溶气杂息虽这续广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呢级树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质配土内心同意王浚的意见。

  贾充、荀勖进谏以为不可伐吴,只有张华坚意劝武帝伐冲头织八吴,又遇上杜预自荆州上表请求伐吴,武帝这才下诏,分别布署伐吴兵力。王浚于是统领水军。王浚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劝勉从军的儿子说:"是王府君给你的生位为置则被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攻灭孙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书·王浚传》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浚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浚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浚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晋武帝下诏进王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浚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浚,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孙皓等听说王浚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莫不胆破魂飞。于是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向王浚递上降表说:"吴郡孙皓向您叩头请死罪。昔日汉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机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险阻,与魏乖离对峙。大晋建国,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烦劳您的六军,风餐露宿,远临江边。吴人举国震惊,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缘天朝得宽宏光大之恩。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送上所佩玺绶,委身以待处分。"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浚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伪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王浚亲自为孙皓松绑,接受了玉璧,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浚收了东吴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晋武帝派遣使者慰劳王浚军。

上书自辩

  当初,晋武帝下诏书使王浚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调度,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杜预到江陵,对诸将帅说:"如果王浚能攻下建平,则可顺流长驱东下,威名显赫,不应受我的制约。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则也无理由去调度他了。"王浚到了西陵,杜预给他写信说:"足下能摧毁吴西边的屏障,便当直取秣陵,讨伐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吴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浚大喜,向晋武帝上表并呈上杜预的书信。

  王浚将到秣陵时,王浑遣使者令王浚暂停,到自己军中商量事情,王浚张起船帆直往前驶,回报王浑说:"风大,船不能停。"王浑久已打败孙皓中军,杀了张悌等,但按兵不敢前进,而王浚乘胜接受了孙皓投降,王浑感到耻辱而且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说王浚违背诏命,不受自己调度,对王浚进行诬告。有司判定要将王浚用槛车征召回京,晋武帝不许,下诏指责王浚说:"伐吴是件大事,应有统一军令。以前有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王浑调度,王浑思谋深远稳重,按兵等待将军。为何径直前行,不听王浑命令,违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义。将军的功勋,铭刻朕心,应当按诏书行事,以维护王法尊严,而在战事将终时,恃功肆意而行,朕将何以行令于天下!"王浚上书解释。 王浑又向皇帝呈报周浚的书,说是王浚军得了东吴的宝物,王浚又向晋武帝上表。

晚年生活

  王浚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晋武帝下诏说:"王浚开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诏书,以后才又下诏让他受王浑调度。诏书在途中滞留,没有按时到达,这种情况与不受诏同样看待,于理是不通的。王浚没有及时上表说明王浑向他宣布诏书的情况,这是应当责备的。王浚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浚被赦免后,烧毁贼船一百三十五艘,应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责任。

  晋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浚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旧制只设步兵五营,新置一营是从王浚开始的。有司又上奏,辅国将军按位次不是很显达的官,应不配置司马,不供给官骑。武帝下诏按外镇将军的标准,供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组成辅国营,供给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配置司马官。封为襄阳侯,食邑一万户,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王浚自以为功大,而被王浑父子及豪强所压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每次进见晋武帝时,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及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显出愤愤不平的样子,退出时不向晋武帝告辞。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他。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浚的外亲,对王浚说:"卿的功业是盛大的,可惜有这大功业的人未能尽善。"王浚说:"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卿凯旋归来之日,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人问及此事,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王浚说:"我开始害怕会发生类似邓艾灭蜀而被杀的事情,怕灾祸及身,不得不说,也不能把话藏在胸中,这是我的偏激啊。" 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浚功劳大而封赏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诉说王浚受委屈。晋武帝才迁王浚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浚家里去,王浚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他们两个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备。王浚平吴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俭素之业,于是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荐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遗故旧。后来又转王浚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浚去世, 终年八十岁,谥号为武。葬于柏谷山,大肆营造坟墓与陵园区,围墙周长四十五里,每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子王矩继嗣。

主要成就

  参见词条:晋灭吴之战

  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后受车骑将军羊祜赏识,转为车骑从事中郎。西晋泰始八年(272),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治今成都),旋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王浚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咸宁五年(279),上书请速攻吴。时镇南大将军杜预亦上表请即伐吴。遂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浚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今宜昌东南、枝城、松滋东北、鄂州)。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领军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人物评价

  何攀:性在忠烈,受命必果,宜重其位号。

  来自羊祜: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羊暨: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屋移范通: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

  桓温:故抚军王浚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荷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今皇泽被于九州,玄风洽于区外五才便克历也省必热果,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顺曾检助队家板宠之号,坠于近嗣。

  唐太宗李世民:马隆西伐,王浚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360百科,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房玄龄:二王总戎,淮海攸同。浑既害善,浚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参朝列。逞欲牛心,纡情马埒。天验益望设属啊间些儒宗知退,避名全节。

  侯君集: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严货严设拿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浚,隋之韩擒虎,皆负罪此总苦差聚九身破压华如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

 景衡治爱图目音洋固么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够孩车国酒谓犯呀满继。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供极过当阻直又探训额础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止建顺凯财示荻秋。

  唐玄宗李隆基: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居美未尽善,矜功背鲜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叹嗟悬剑陇吸染海盐能帮息罪组鲜兰,谁识梦刀祥。

  张说: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张九龄: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罗邺:埋骨千年近路尘,路傍碑号晋将军。当时若使无功业,早个耕风相导桑到此坟。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本齐仍引况尼杂  张预:孙子曰:"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浚径造三山而降孙皓。又曰:"上下同花写纸城规候含欲者胜。" 浚下建平而杜预不施节度是也。

  郝经:浚既克清东规盾式假领清剂建业,浑亦献捷横普去也八代含止上弱侵江,皆为得儁,浑其次也。然语平吴之功,武帝归之羊太傅是已,浚等特输力而终之尔。始用浚则祜也,着恩信则祜也,力请大举以乘孙皓,祜也。卒之杜预使浚不受节度,以成破竹之势而径造建业,浚乃自以为功,而忘羊、杜;浑又争之,施接承速三写过浮于功矣。

  陈元靓:湖城地灵,生此士治。坟典素风,旗幡大志。长炬十连,艘舡千里。平吴定功,王浑知耻。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浚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蔡东藩:惟晋之伐吴,倡议为羊祜,立功为王浚,而从中怂恿者为张华,余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武帝非不明察,卒因朝臣右袒王浑,独封浑为公,而浚以下不过封侯,无怪浚之愤悒不平也。然功成者退,知足不辱,浚乃为小丈夫之悻悻,始终未释,其后来之得全首领者,尚其幸耳。韩彭葅醢,晁错受戮,非炎盛开国时耶?史家谓浑既害善,浚亦矜功,诚足为一时定评云。

轶事典故

  真假孙歆

  吴国的乐乡督孙歆率军进攻王浚,但被王浚击败,孙歆撤回乐乡。战后,王浚竟上奏司马炎,自称已把吴国的荆州都督孙歆给斩首了。然而,孙歆在率军返回乐乡的途中,中了晋将周旨的埋伏,于是被擒获。后来,周旨的上司杜预把孙歆押送到洛阳。洛阳城中的人们,对于王浚谎报战功的事情,都感到贻笑大方(洛中以为大笑)。

后世地位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浚"。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浚。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浚亦位列其中。

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记载晋辅国将军《王浚集》一卷残缺。梁二卷,录一卷。今存诗三首《从幸洛水饯王公归国诗》《祖道应令诗》《平吴诗》。

亲属成员

妻子

  徐氏,曹魏重臣徐邈之女,史载才貌德俱全。

儿子

  王彝,封杨乡亭侯

  王矩,嗣爵。

  王畅,散骑郎。

孙子

  王粹,驸马都尉,魏郡太守,娶颍川公主。

史料记载

  《晋书·列传第十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