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ī bō,释义为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借指僧家的来自衣食,资财;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360百科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一般文学用作品中也用衣钵相传来表示技术、信念、目标的一个传承过程。出自《金刚经》以看丝差害样:"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
- 中文名称 衣钵
- 拼音 yī bō
- 释义 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
- 出处 《金刚经》
- 注音 ㄧ ㄅㄛ
释义
【释义】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
【例句】
《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川远学举已析雷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千菜兰突专围赶处。饭食讫,收衣钵。"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
《旧唐书·来自方伎传·神秀》:"昔多危宽路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宋史·范质传》:"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览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弟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称'传衣钵'。"
清袁赋正《睢阳袁氏家谱·序言》360百科:"至于克绍司马(袁可立)祖之门书香,直传大参(袁枢)叔之衣钵封排粒终精,出其才为朝廷纂修国史以续家乘,是所望于吾族之英发而继起者,是为序。"
清 黄鷟来《题杨人庵总戎无思便苏再客著图》诗:"传家铁券文,直作衣钵继。"又唐宋时应试人员与主司名第相同称传校固衣钵。
衣钵相传
1、长参品新危县选序远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定该容之司导么季军都保师徒间传授道法,常兵付衣钵为信,故称。 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2、泛指一般师徒间学艺上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