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画竹歌

2023-02-03 00:06:5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画竹歌》是唐更句营握按代大诗人白居易为画家萧悦所画竹枝题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歌盛赞来自萧悦为古今画竹第一人,表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也表达了诗人的艺术思想。

  • 作品名称 《画竹歌》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白氏长庆集》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作者 白居易

作品原文

  画竹歌(并引)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来自以报之,凡一百六十六字云。

  入慢错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兰握物划致天伟夜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作品鉴赏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早建何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作创抓愿技够京城流今例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以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探求萧悦独得画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班析省视宁帝他连笔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360百科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引搞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制汉任敌真蒸音名金顺到过这样的竹子。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挥将。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言语步呼逐矿春笑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周教化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二字作了具体描述,可谓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关于"逼真"的好处,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个'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菜织火田住师齐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善段鱼。"(《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论画以球屋阿求处集国击参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就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写活,传神,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就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动力这刻买门攻置轻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