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黄溪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录了柳宗元游览永州来自东七十里的黄溪美景的情况。作360百科者于观赏奇丽山水景物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全文以记游写景为主,运用白描手法,描山绘水,想象奇妙,形象生动。
- 中文名 游黄溪记
- 作品出处 《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 文学体裁 散文
-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原文
游黄溪(1)记
版本一
北之(2)晋(3),西适(4)豳(来自5),东极(6)吴(7),南至楚(8)、越(9)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10),以百数(11),永最善(12)。环永之治(13)百里,北至于浯溪(14),西至于湘之源(15),南至于泷泉(16),东至于东屯(17),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360百科,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情德搞衡服控销,至黄神祠(18)。祠之上(19),两山墙立(20),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21)。其缺者(22)为崖峭岩窟。水(23)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24)。揭水(25)八十步,至初潭(26),最奇丽,殆(27)不可状(28)。其略若剖大瓮(29),侧立(30)千尺(31)。溪水积焉,黛蓄膏渟(32)读医称若门必局尔底。来若白虹,沉沉无声(33),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34)。南去又行百步述向敌的减,至第二潭。石皆巍然(35),临峻流(36)预担风河,若颏颔龂齶(37)。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38),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39),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40)。又南一里,至大冥(41)之川。山舒(42)水缓,有土田(43)。始,黄神为人时(44),居其地。
传者(45)曰:黄神王姓(46),莽(47)之世(48)也。莽既死,神更号(49)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50)潜(51)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过怎何言载威劳友轻后也(52)。”故号其女曰“黄相具业律沙皇室主”(53)。“黄”与“王”声相迩(54)而又有本(55),其所以传言者益验(56)。神既居是(57),民咸安(58)焉(59),以为有道(60),死乃俎豆(61)之,为立祠(62)。后稍徙近乎民(63),今祠在山阴(64)溪水上。元和八年(65)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66)后之好游者。
版本二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管搞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外别静集浯溪,西至于汀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矿节通部美胡很情组财毛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混富属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可布。黄神之上,策面北丝切顶镇奏针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平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得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其下大石杂列,跳担环可坐饮食。有鸟赤首的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铿然。又南一里,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黄溪:在今湖南祁(qí)阳大忠桥,湘江水系,二级支流黄溪河,于祁阳白水镇汇入一级支流白水后流入湘江,唐代属永州。
- 之:到。
- 晋:古诸侯国名,今山西西南部,位于永州北面。
- 适:到。
- 豳(bīn):古国名,唐代邠(bīn)州,今陕西、甘肃地区,位于永州西北。
- 极:极远到达。
- 吴:古国名,今江苏省境,位于草办激变意难开流还敌永州东北。
- 楚:古国名,今两湖地区。
- 越:古国划名,今浙东、福建一带。
- 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唐代行政区划的一级名称,略当于今"地区"一级。
- 以百数:数以百计,即"有好几百动宗针离林迫极的罗宣个"。
- 永最善:永州的山水最虽听仍宽星编情蛋佳。
- 环永之治:围绕永州的治所。
- 浯(wú)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诗人元结居溪畔,名溪为脸选黄获"浯"。
- 湘之源:湘江源出广西兴安,此指唐代永州属县湘源,今广西全州。
- 泷(lóng)泉:地名不详。
- 东屯(tún):黄溪畔的村庄名。
- 黄神祠(cí):黄溪居民所立祠堂。
- 祠之上:即篇末所说"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 墙立:像墙壁似矗(chù)立。
- 丹碧之华叶骈(pián)植,与山升降: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
- 其缺者:指缺花叶。
- 水:即黄溪水。
- 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 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 初潭:第一个水潭。
- 殆(dài):几乎。
- 状:形容。
- 其略剖大瓮(wèng):指初潭的大概轮廓像剖开了的大陶罐。
- 侧立:倾斜地放着。
- 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 黛(dài)蓄膏(gāo)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
-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形容"有鱼数百尾"从上流急速游来的情景。
- 会石下:聚集在溪底之下。
- 石皆巍(wēi)然:指溪流两边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 峻(jùn)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黄溪。
- 颏(kē)颔(hàn)龂(yín)腭(è):均指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颏:两腮和嘴下面部位;颔:下巴;龂:牙根;腭:牙床。
- 鹄(hú):天鹅。
- 一状:与第二潭附近地势形状一样。
- 锵(qiāng)然:流水声铿(kēng)锵。
- 大冥(míng):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 舒:坡度小。
- 土田:泥土和田地。
- 黄神为人时:当黄神还是凡人、尚未成神时。
- 传者:介绍关于黄神传说的人。
- 黄神王姓:黄神本姓王。
- 莽(mǎng):王莽,字巨君,汉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汉平帝时擅政篡汉,改国号"新",世称"新莽"。
- 世:后嗣。
- 更号:改姓氏。
- 深峭(qiào)者:深山险崖的地方。
- 潜(qián):潜居藏身。
- 余黄、虞(yú)之后也:我本是黄帝与虞舜的后裔。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
-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所以把曾是汉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儿封作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
- 声相迩(ěr):语音相近 。
- 有本:有根据,即指上述王莽自谓黄帝后裔及改女号之事,可作黄神从姓王改姓黄的根据。
- 验:证实。
- 是:指黄溪一带。
- 咸安:都安心居住。
- 焉:兼词,于之。
- 有道:谓黄神给黄溪居民以太平。
- 俎(zǔ)豆: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案盏。此用作动词,祭祀。
- 为立祠:给黄神修建祠堂。
- 后稍徙(xǐ)近乎民: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
- 山阴:山的北面。
- 元和八年:即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 启:引导。
白话译文
北面至晋地,西面到邻州,东抵达吴地,南濒临楚越交界之地,在永州周边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山清水秀之州可以以百来计算,其中永州风景最美。在永州治所的百里之内,北至浯溪,西至湘江的源头,南至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山川秀美的村庄又有上百个,其中黄溪的风景最优美。
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有资料记载:"黄神姓王,是汉末王莽的同宗。"王莽死后,王神改姓黄,逃到这里,选择这个险峻的山沟隐居下来。起初王莽曾经说过:"我本是黄帝与虞舜的后裔啊!"所以把曾是汉平帝皇后的自己的女儿封作黄皇室主。黄与王语音相近,而且又有(王莽自谓黄帝后裔的事实作为)根据,所以传言的人愈发相信其真实性。黄神定居这里以后,百姓认为他能给黄溪居民以太平,都安心地居庄下来。黄神死后,百姓不仅祭祀他,还为他修建祠堂。后来祠堂逐渐迁移到百姓聚居的地方,现在祠堂在山北的溪水边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我出游归来为他写下这篇文章,供以后喜欢游历的人参考。
创作背景
《游黄溪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时逢大旱,作者随同永州刺史韦中丞前往黄神祠求雨。柳宗元是个无神论者,天旱祈雨,自非所愿,但刺史"见召",作为来自下属,也只能"从行",随后写下《游黄溪记》。
作品鉴无跳代赏
文学赏析
- 内容梳理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交代黄溪的位置。虽然文章题为《游黄溪记》,但一开始并不径直写出黄溪,而是先设笔墨,步步进逼。先概述以山水见称的州,大笔淋漓。下"永最善"三字,文章迭进,全转灯企酒底旧写林镇右带出永州胜景。再着一"环"字,将视线集中永州。然后,推出以山水著名的村子,使范围进一步缩好宪能众广校在小。在几经跌衬之后,黄并菜粮按础学传测销溪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似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黄溪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移滑书局直粮卷独它的美。
第二部分描写黄溪装运江甲之美。这部分主要是围绕黄神祠、氧各春初潭、第二潭而展开。黄神祠无360百科甚可写,则写祠上两山陡立如墙,强市讲山上并排长着红花绿叶,此花叶"与山升降",随着山势高低起伏,神采宛转,奇笔大友对山量种查充鲜措趣横生。随后,笔锋转至窟洞。窟洞处于山间的凹陷缺口处,形状别致,洞内自是一派清幽。以上写山写洞,仿佛是顺手拈来,实际甚有深意。作者对于祠宇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侧面的山与洞,用壮观的和奇巧的画面交互映衬来表现因此显得格外有力。写初潭,先概括一句"殆不可状",文章从观赏感受落应顾跳调夜式米似害笔,设置悬念,迫人追读,引人人胜。接着勾勒潭之全貌:"若剖大瓮,侧立千尺",突出其高深的特征。然后对潭中细细地描绘:"黛蓄膏渟",这是水色,既有青绿纯净的色感,又具润代那概半己滑如脂的质感;"来血基于唱胶歌县胜助的教若白虹",这是水流,使人欲见水波荡漾的美景;"沉沉无声",这是水声,"边抓江片困接吃理错食确无声"也是"声"的一种表现,说明溪水积而成来村企和注额减类潭,既深且厚,故而无声。如果说对水色、水流、水声的种种描绘是电影中一个个摇曳生姿的全镜头的话,那么以下二句对游鱼的描写则是一个特写镜头"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活现了游鱼悠闲嬉戏的情态。于鱼见水,绝非闲笔。作者在完成了游鱼这个特写镜头后,又将镜头对准第二潭上销极火往过选的石头:"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不但写出了石形的微独年四读半官由在西善参差怪异,而且赋予生命力。跟表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与象息刘罪酒候绍上石相对照,一奇一平,亦具妙趣。忽然又涉笔写到"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与上文的"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两个"方"字表明,无论是鱼还是鸟,都是作者此游即目所见,写景状物之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存在。随后,描绘南方数里之外的壮树、瘦石、水鸣以及大冥的山舒、水缓、有土田……使整个画面境界开阔,尺幅之中具万里之势,展现无尽的诗意。
第三部分写黄神的传说。这部分意在说明黄溪、黄神祠名称的由来。"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神既居是,民咸安焉",还是一个平常人的样子。后来老百姓"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这才成了"神",但又"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也是与老百姓接近的。第三部分写神的同时也还提到人,是文中不可少的笔墨,让山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艺术特色
《游黄溪记》寥寥不足五百字,在艺术上却具有特色。首先,作者变换视角,体物入微。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刻画景物,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甚强。比如山主要呈静态,作者去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峻流","水鸣皆铿然";又精止刻画其静态之美:"沉沉无声","水缓";或用烘托法写水:"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或用比喻法写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其次,作者写游记,处处体现"游"字,其特征即在里程的记录上。如"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自是又南数里","叉南一里":读来亦如作者之亲历其境。文字虽平常,却独有一番风味。
名家点评
南宋
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游黄溪记》仿太史公《西南夷传》,奇作也。
清代
文学家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游黄溪记》一起先从豳、晋、吴、楚四面写来,抬出永州。次从永州名胜四面写来,抬出黄溪,便见得黄溪不独甲出一个永州,早已甲出于天下,地位最占得高。下写黄神祠,两山壁立状如丹霞,境界何等奇绝。次写初潭二潭,凡写石、墨泉、写树,处处换笔,便处处另换一个洞天福地。坐卧其间,此身恍在黄溪深处真是仅事。一路逐段记步记里,自成章法。
诗人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大家古文评注》卷八:游黄溪不过十余里,却写得如千岩万壑、幽深、峭邃、平远,习境不备,手有化工,不同画笔。
学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记黄溪之游,以黄神作标准,就所历分节布景。《游黄溪记》与柳宗元其他游记有别,其他游记皆去州近,多搜剔出之,时时憩息者,此去州远,特记一时之游耳。
学者储欣《唐宋文醇》卷十七:所志不过数里,幽丽奇绝,正如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近代
文学家林纾《柳文研究法》:黄溪一记,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永州八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