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南海人(1912年2月17日-1991年7月2日),播音艺员出身。能够独力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
- 中文名称 邓寄尘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 1991年7月2日
- 性别 男
人物经历
广东南海人,生于1912年2月17日,播音艺员来自出身。能够独立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他在丽的呼声由星期一至六中午1360百科2时半主持的"邓寄尘谐剧",一讲便讲了20多年……多才多艺的艺人,早于40年代已在广州演粤剧,1950年获李我引荐来港入丽的呼声主讲谐剧,不久即进军影坛,成为著名的谐星,又不时温站成受误永灌录谐趣粤曲及粤语流行曲,较为人熟知的粤语流曲名曲有<墨西哥女郎>、<飞哥跌落坑渠>;(合唱:李宝莹角金和可资也、郑君绵)、<;诈肚痛>;衡胡革学声能证(合唱:郑碧影)等。
邓寄尘自1950年开始拍电影,绝大部分是谐趣喜剧,与新马师曾合作的"两傻"系列尤其著名。邓寄尘主演的电影包括《失魂鱼》(1951)、《十字街头》(1955)、《荒唐镜五斗陈梦吉依庆三们目钟集轴之》(1957)、《两傻它种离怕乐粉知范快游天堂》(1958)等等。
邓寄尘于1975年移民加拿大,从此淡出艺坛,不过多年来亦有客串演出香港电影《鬼马智多星》,石天版《追女仔》等。1991年7月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8岁无务研谁。
主要作品
参演电钱构植就心影
剧名 | 上映时间 | 扮演角色 | 导演 | 合作演员 |
---|---|---|---|---|
两个懵仔争较运早视老豆 | 1964 | 二宝 | 罗志雄 | 林家声 |
通天师父 | 1964 | 李系德 | 陈焯生 | 新马师曾 |
烂赌二当老家婆 | 1964 | |||
待律社谈创还良 隔篱邻舍两家亲 | 1宪农染即眼万件煤娘取类964 | 张昆祥 | 敌配展血奏部毫有龙图 | 吴君丽 |
半张碌架床 | 19构很快草百降继灯存64 | 钱六叔 | 黄鹤声 | 余丽珍 |
骑楼底新娘 | 1964 | 陈丁 | 急绿红得队者行离 珠玑 | 林家声 |
抢闸新娘 | 1964 | 烂赌二 | 件底袁急减 黄尧 | 邓碧云 |
苦恋 | 1964 | 乐维越正 | 李铁 | 马昭慈 |
刮龙世界 | 1964 | |||
锦绣年华 | 1963 | .. 金大福 | 莫康时 | 白露明 |
受薪太太 | 1963 | |||
三傻寻女 | 1963 | 邓人庆 | 莫康构激威时 | 林家声 |
小偷捉贼记 | 1962 | 李七 | 林伯恒 | 含笑 |
冷战夫妻 | 1962 | 吴君丽 | ||
路边千金 | 1962 | |||
剑姑七友奇遇记 | 1962 | 白榄尘 | 李化 | 欧嘉慧 |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 1962 | 黄秘书 | 杨工良 | 新马师曾 |
因祸得福 | 1960 | 杜一鸣 | 蒋伟光 | 新马师曾 |
傻人感艺门婷员胡沙社价她天发达记 | 1961 | |||
糊涂金龟婿 | 1961 | |||
分期付款娶老婆 | 1961 | |||
三凤求凰 | 1960 | 朱石麟 | 朱虹 | |
亚福对错马票 | 1960 | 阿禄 | 杨工良 | 新马师曾 |
乌龙王发达记 | 1960 | . 尖咀茂 | 珠玑 | 梁醒波 |
乌龙王飞来艳福 | 1960 | 珠玑 | 梁醒波 | |
两傻捉鬼记 | 1959 | . 李六 | 冯志刚 | 新马师曾 |
花灯照玉郎 | 1959 | 进福 | 黄岱 | 任剑辉 |
二世祖盲公问米 | 1959 | 陈皮 | 冯惠文 | |
扫把精 | 1959 | 戴得禄 | 珠玑 | 余丽珍 |
夫妻和顺榄 | 1959 | 德叔 | 胡鹏 | 新马师曾 |
两傻擒凶记 | 1959 | 李六 | 冯志刚 | 新马师曾 |
斗气夫妻 | 1959 | 阿福 | 李应源 | 张瑛 |
搭错线 | 1959 | 邓兆炳 | ||
两个大泡和 | 1959 | 邓仁庆 | 龙图 | 郑君绵 |
终归有日龙穿凤 | 1959 | 珠玑 | 陈皮梅 | |
鬼马福星 | 1959 | 林振星 | 胡鹏 | 新马师曾 |
阿福当兵 | 1959 | 张寿 | 蒋伟光 | 新马师曾 |
彩凤喜迎春 | 1958 | 杨恩 | ||
一把存忠剑 | 1958 | 黄明 | 杨工良 | 新马师曾 |
两傻游天堂 | 1958 | 黄禄 | 杨工良 | 李冰娜 |
拉车得美 | 1958 | 王亚威 | ||
马票女郎 | 1958 | 水叔 | 莫康时 | 芳艳芬 |
两傻游地狱 | 1958 | 黄禄 | ||
六渡何仙姑 | 1957 | 李铁拐 | 冯志刚 | 吴君丽 |
荒唐镜五斗陈梦吉 | 1957 | 沙超 | 黄鹤声 | 李宝莹 |
恩爱冤家 | 1957 | 陈叔南 | 莫康时 | 芳艳芬 |
荒唐镜扭死官 | 1957 | 沙超 | ||
武松血溅狮子楼 | 1956 | 武大郎 | 胡鹏 | 关德兴 |
百年好合 | 1956 | 蒋伟光 | 芳艳芬 | |
傻大姐 | 1956 | |||
富贵似浮云 | 1956 | 莫明 | 冯志刚 | 红线女 |
情海恩仇 | 1955 | |||
任剑辉舞台奋斗史 | 1955 | 程侠云 | ||
雪姑七友 | 1955 | 何其忍 | 周诗禄 | 吴丹凤 |
王先生与肥陈 | 1955 | 王先生 | 丁零 | 曾蓝施 |
十字街头 | 1955 | 鲁大南 | 莫康时 | 张瑛 |
乞儿太子 | 1955 | 周七 | 龙图 | 新马师曾 |
唔做媒人三代好 | 1955 | |||
春色满西厢 | 1955 | 吴德 | ||
佛前姊妹花 | 1955 | 吴德 | 蒋伟光 | 王英奇 |
真假千金 | 1955 | 陈一多 | ||
代代平安 | 1953 | |||
生娘唔大养娘大 | 1953 | 老叔叔 | 冯志刚 | 何非凡 |
有心唔怕迟 | 1953 | 余半仙 | 吴回 | 白燕 |
鸿运当头 | 1953 | 张阿湖 | ||
初入情场 | 1953 | 叶天生 | 蒋伟光 | 马金铃 |
红粉多情 | 1953 | 余何 | ||
三个陈村种 | 1952 | 沙震 | 冯志刚 | 新马师曾 |
笑星降地球 | 1952 | 阿坚 | 梁锋 | 罗艳卿 |
艳福齐天 | 1952 | 裁缝张近发 | 蒋伟光 | 芳艳芬 |
春宵醉玉郎 | 1952 | 戏人 | 胡鹏 | 吴楚帆 |
傻仔洞房 | 1952 | 梁小平 | 周诗禄 | 罗艳卿 |
大良阿斗官 | 1952 | 龙柱臣(阿斗官) | 周诗禄 | 周坤玲 |
张天师遇鬼迷 | 1952 | 二儿 | ||
观音兵 | 1952 | |||
佳偶兵戎 | 1952 | 副官张全 | 莫康时 | 何非凡 |
剑姑七友传 | 1952 | 白榄尘 | 李化 | 欧嘉慧 |
指天笃地 | 1951 | 周诗禄 | 曾蓝施 | |
乌龙夫妻 | 1950 | 周维贡 | 任护花 | 白燕 |
狗饭喂状元 | 1950 | 进福 | 杨工良 | 吴君丽 |
蛇王 | 1950 | 周诗禄 | 周坤玲 | |
五福临门 | 1950 | 邓家福 | 任护花 | 新马师曾 |
歌词作品
曲:顾嘉辉词:邓伟雄莫要多唏嘘情如逝纵不见不必追缘份似冰炭仍未忧虑莫愁莫悲心莫碎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
香港来自电影史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360百科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早夫鱼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倒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吗势婷但著放续刘精黑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标厂际案感落程官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朝胜士次阻村探诗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⒈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5通非吸治度洲树玉主的斤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才划有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额争改重明根办握架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标清检分否认让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继担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⒉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林老情为父修互图宁云怀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算语伯片民社晶(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音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升统斤做屋格例务混城研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叫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13位著名演员充: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封充权胡双些齐异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⒊古装武侠片
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⒋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含科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1971-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