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并以山脊为界与西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区内自然环境复正供态级当乙高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是我国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高等植物有655种, 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沙冬青等6种;陆栖脊椎动物有1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蓝马鸡等16种。该保护区的来自建立对研究半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2月22日,国家林业局在官网通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360百科区专项监督检查"绿剑行动"的结果,宁夏贺兰山保护区等3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查出存在"突出问题"。此前,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就曾被环保部约谈约般过。
- 中文名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宁夏平原西北边缘贺兰山的中段
-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级别 国家级
- 区域面积 193535.68公顷
历史沿革
1982年自治区政府批准来自建立。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调整保护区范围,总面积由2062.66平方公360百科里减少为1935.35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贺抓员分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平原西北边缘贺兰山的中段,跨石嘴山、平罗、贺兰、银川、永源们湖及南毛宁五个市、县。西坡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坡属于宁夏回做居仅问均加两经升族自治区,中段为贺兰山的主体。北起麻黄沟,南至三关口,西到分水岭,东至沿山脚下。地理坐标为东经1必州05°49′~106°41′,北纬38°19′~39°22′。南北长17技和表两问架再速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为193535.68公顷。
地质地貌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程块良依民怕互心护区位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呈北改怎圆鱼圆校北东-南南西走向,南北长等脱木损伟你字物约25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海拔一般女受磁脚怕解界为2000~3000米,主峰俄博疙瘩位于主分水岭西侧的内蒙古境内,海拔3556.1米。习惯上把贺兰山分作文出南、中、北三段,三关口以南为南段,三关口至大武口间为中段,大武口以北为北段。这次植物考察的范围约假了快谈频领体统除当北纬38度21分~39度22分,东经105度44分~106度42分,介于三关口至柳条沟之间,即包括贺兰山的中段和北段,长约140余公里,东西两侧包括山前洪积扇平原续在内,平均宽约40公里,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扩垂化便格分。贺兰山隆起于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此后,一直到新生代老第三纪,经受了长期地剥蚀与夷平,成为海拔不甚高大的准已黑施平原。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山地是一座地质历史比较古老的山地,地层发育比较齐全,自古生界至第四系大都完备,仅缺失晚奥陶世南西缺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片麻岩与石曲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遍。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呼鲁斯太、苏峪口、石咀山等地改径确或毫铁,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土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物、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
气候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居中免需轴跑欢余刻工承题国大陆内部,屹立于广阔干旱的草原与荒漠中,具端判卫士征跑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这里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春季增温较快,并常有寒潮侵袭,乍寒乍暖,天气不甚稳定,并多大风。夏季由于地面增温比海洋迅速,蒙古高气压向西北撤退,东南季风乘势而入,但因距离海洋较远,湿润气流至此已成为强弩之末,降水量很少,天气晴燥炎热,午后常有雷阵雨发生。秋季,地面逐渐冷却,大陆高气压系统重新加强,西北风复占优势,天气晴朗,但为时甚短,10月初始见霜降,很快进入冬季。
在各种气候要素中,水分和热量是影响植物生存与分布的重要因素。贺兰山所在地区的水势条件首先以东侧山前地带为例,从南部永宁向北到石咀山,尽管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仍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由8.6摄氏度逐渐下降到8.2摄氏度。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高于北部,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与此相反,极端最低与最高气温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这就使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分别高于13摄氏度和31摄氏度,并且北部均大于南部。
年平均降水量以银川较高,为202.8毫米,石咀山最低,为183.3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集中于七至九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而以七八月最多。雨热同步出现,有利于植物生长,出现冬枯夏荣的自然景象。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巴彦浩特海拔1560米,位于雨影区,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都低于东侧相同高度的地方,尤以降水量为著,例如位于东侧海拔1400米的苏峪口年降水量为287.2毫米,比巴彦浩特还多70余毫米。表明山地西侧比东侧气候更加干燥寒冷。
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状况反映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低山区及其周围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干旱少雨,气候大陆性表现十分明显。
土壤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较多,并随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有规律地分布着。灰钙土为在荒漠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分布海拔1900米以下低山区及山前洪积扇地带,尤以北部地区为广。其中分布于山麓及洪积扇上部的为普通灰钙土,分布于1400~1900米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的为山地灰钙土。灰钙土分布地段,环境干旱,土体干燥,土层瘠薄,含有较多的碎石,一般厚约20~40厘米。山地灰褐土分布于三关口至汝箕沟间山地两侧海拔1900~3100米的阴坡针叶林下,土层厚约60~100厘米,最厚可达150厘米,壤质,含有机质较高,结构良好。由于降水量不同,1900~2350米的油松林、山杨林、虎榛子灌丛下为山地普通灰褐土,呈微碱性反应,含水量舟低;2350~3100米青海云杉林下为山地淋溶灰褐土,表面有1~2厘米苔藓层,以下为30~50厘米的有机质层,呈中性反应,比较湿润。3100米以上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植被下发育着山地草甸土,土层厚约30~60厘米,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密集,含有机质较高,土体湿润,呈中性反应。此外,在山地北段和中段陡峻的阳坡分布着粗骨土,为石块和薄层表土混合而成的幼年土壤,剖面发育很弱,层次分化不明显,有机质含量很低,植物生长稀疏。在西侧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地荒漠带发育着淡棕钙土。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90种,植物区系组成不仅丰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而且分布有显著的规律性。
(1)1900米以下为山地灌丛林,有蒙古植物区系的蒙古扁政女企浓难桃、沙冬青、蒙古莸等。

(2)2000~2400米主要成分为华北区系植物,如油松、虎榛子、矮卫矛等。
(3)2500米以上为来自青藏高原区系植物,逐食所办距笔探书翻飞社如青海云杉、高山、柳类。
保护区植被从下向上垂直分布序列为:
(1)海拔15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化荒漠坐劳沿策云且许别带
(2)海拔2000~2400米为油松、山杨混交林,有时有青海云杉、白桦、杜松、山柳等树种混入。
(3)海拔2400360百科~3000米为青海云杉纯林。
(4)海拔3000~35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森林中青海云杉林占林区面积背一半以上。
贺兰山特有种和特有变种10种,如斑子麻黄、贺兰山棘豆、单小叶述间收众冷额棘豆、贺兰山麦瓶草;特有变种,贺兰山稀花紫莲、贺兰山翠雀花、紫红花大萼铁线莲、大叶细裂槭、贺兰山丁香等。此外,贺兰山也是模式标本产地,从这里采集友注打亮自兵击他、命名的植物模式标本有33种。
该区有国家级保护植物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四合木、黄芪等。
明晰的森林植被类型,垂直空间变化的序列,显示出典型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的特殊植被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较少有的自然历史"本底"。它是研究中国西北山落具延厂犯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更新与演替第易持市使济画危等的一个保留较完整的天然科研基地。
植物种类课酸朝什相对丰富,区系成分多样,具有多种经济植物。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种质资源游取本前八程作孔她沉宝库。贺兰山现有野生植物690种,隶属80科、324属。其中种子植物占绝大部分,共678种,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8%。在较多的植物种胡尽并歌析上急类中,拥有很多经济植物,仅药用植物就有310余种,其它诸如牧草、防沙、治沙、油料等植物,均不在少数。通过对贺兰山植物区系的分美掉印黑径烈顺际析,可知其组成复杂,属的分布类场进雨所放包商排伯车型多样,而且是多种区系的汇提集地。就属的分布区类型而言让快,在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31个变型中,贺兰山就占有14个类型、13个变型。在各种类型中以各种温带分布类型比例最多,地中海区分布类型次之。从而报决定了贺兰山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和兼具地中海区系的色彩,同时也反映出该区系的广泛联系性和复杂分布类型的过渡特点。按照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贺兰山位于泛北极植物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中亚东部地区的西南蒙古地区,从贺兰山基带的植物区系组成上分析,基本上与这一亚地区是吻合的。但因山罪若前万汉入空器等亚末岳地带的特殊性,致使思额贺兰山植物区系除了占优势的蒙古成分外,又有华北、青藏等多种成分出现,使其成为一个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地。
从区系成分上看,蒙古成分虽占据主要地位,但由于生态环境支配地位的主要是青藏和华北成分,如青海云杉、油松、灰榆、山杨、虎榛子、杜松等,它们占据了贺兰山森林植物群落的广阔面积和最大优势度,几乎占总面积的50%以上。
贺兰山没有特有科、特有属,仅有10个特有种,7个特有变种。它们是处于具备特殊自然条件的贺兰山山体内,受复杂多变、差异悬殊的地体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作用的产物。尽管贺兰山特有成分数量还不算多,但就有限的山体范围而言,足以反映出该地区的特殊性。
保护对象
植物
贺兰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即:沙冬青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 、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蒙古扁桃 (Prunus mongolica Maxim.)、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 、四合木 (Tetraena mongonlica Maxim.)。
除上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外,通过调查,还有许多植物在贺兰山分布极为局限且数量稀少,如下加以保护,在本山大有绝迹的可能。这些植物为:小叶朴 (Celtis bungeana Bl.) 、松潘叉子柏 (Sabina vulagaris Antome var. erectopatens Cheng et L. K. Fu)、花叶海棠 (Malus transitoria (Batal.) Schneid.) 、西北沼委陵菜 (Comarum salesovianum .(Steph.) Aschers. Et Graebn.)、青杨 (Populus cathayana Rehd.)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ge) 、黄花忍冬 (Lonicera chrysantha Turcz. Et Ledeb.)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霸王 (Zygophyllum xanthoxylum (Bge.) Maxim.) 、花花柴 (Karelinia caspica (Pall.) Less.) 、凹舌兰 (Coeloglossum viride (Linn.) Hartm.) 、荆条 (Vitex chinensis Mill.)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毛山楂 (Crataegus maximowiczii Schneid.) 、稠李 (Pruns padus Linn. Var. pubescens Regel et Tiling )。
动物
贺兰山陆栖脊椎动物有135种,其中兽类42种,鸟类81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4种。
珍贵稀有动物共14种,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马鹿、麝、金钱豹、黑鹳、蓝马鸡、石貂、胡兀鹫、兔狲等。经济动物有80种,毛皮动物10种如石貂、赤狐等,革用(羽用)动物13种,肉用12种,药用35种。
保护范围
保护区分为两块,一块以贺兰山山体为主体,其范围为:南以银川-巴彦浩特公路为界,东界自银川-巴彦浩特公路起,经西夏王陵、西北煤机总厂、步兰乙线、正兰乙线高压线74号电线杆、苦水沟南侧大南沟沟口,沿山脚下向北延伸至宁夏内蒙古行政区界(不包括汝箕沟矿区、石炭井矿区、王泉沟煤矿矿区、正义关煤矿矿区及其进出通道),西界、北界均以省界为界。另一块为四合木保护区,其范围为西界以110国道为界,北以省界为界,东界、南界以110国道石嘴山收费站北侧洪水沟至黄河沿线为界。
区域划分
根据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性质、经营方向,遵从上述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结合区内不同区域所包含的物种丰富程度及自然景观完整性的差异,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需要,具体区划如下:
1、核心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以保存完整、且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垂直景观为主体,是整个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地带。其范围宜以沙锅洲和主峰俄勃疙瘩为中心,东坡至贺兰沟及插旗沟山前洪积扇;西坡至哈拉乌沟及北哈拉乌沟山前地带;南以苏峪沟和贺兰沟之间的山脊以及西侧哈拉乌沟和下岭南沟之间的山脊为界;北以插旗沟和大小沟所夹的山脊以及西侧北哈拉乌沟与庙前渠沟所夹的山脊为界。总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占自然保护区全部面积的20%左右。区内包括东、西两坡具有原始特征的油松林带、青海云杉林带以及其内的青海云杉-山杨林、青海云杉-苔藓林、青海云杉-鬼箭锦鸡儿林等;还有山顶的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同时也包括阳坡的灰榆疏林草原带、小叶金露梅亚高山灌丛逞;低山地区的山地草原,山麓荒漠草原带及山前草原荒漠带等完整的生态系列。
此区内包括贺兰沟口、插旗沟口两个较大的居民点。对此可划出足够的农耕和放牧范围,或纳入保护区有关设施内,以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待,不归于核心区之内。
2、缓冲地带区:南以苏峪沟至高山气象站的沟底以及西侧下岭南沟沟底为界,北以大水沟中沟沟底与西侧庙前渠子沟沟底和主脊相连为界。东西两侧离开核心保护区范围各向前移动1公里处为界,围绕核心区一圈为缓冲区,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占全自然保护区面积的5%左右。
3、实验区(相对保护区):缓冲区以外,整个保护区境界以内全属实验区。根据区内情况又可划分为:
自然资源控制区:包括海拔1800米以上各处林区。此区内地势高亢、沟狭坡陡、河谷中巨石垒垒。通行困难。区内主要是油松林及青海云杉林,在山沟中生长着多种杂灌木,局部地方为山地草甸。阳坡为杜松灰榆疏林、小叶金露梅灌丛。整个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包含有多种经济植物。在保持生态系统反馈能力范围内,可容许群众进入,进行定量的副业生产活动,但对其中所有的保护点、保护场等仍属于绝对保护之列。
该区内根据今后的实际需要情况,可安排多种科学实验活动,如设高山植物下移驯化栽培点、动物驯殖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观察站、特种经济植物种植场、青海云杉采种林、森林抚育试验站等。
森林及草原植被恢复区:1800米以下浅低山地带及山前部分地带,包括阳坡灰榆疏林草原带的下部、阴坡山沟内的杂藻木林,山地草原带及部分山麓荒漠草原或草原荒漠带。面积约为2250平方公里,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此区内人类活动频繁,长期过度放牧的结果,使森林植被残败,林线逐年上升,草原退化,荒漠成分的数量增多,环境旱化,水土流失严重,此区也是山洪泛滥最严重的地方。在保护区的指导下,周围群众可以从事有限的副业生产;对荒山、荒地进行人工植树种草;在规定区域内适度合理放牧,进行林牧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可引种或驯化优良牧草;防止水土流失的试验场;旱生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园林苗圃、果林、蚕桑;动物养殖等科学实验和多种经营活动,对处于该区内的保护点、保护场、风景区、古文物遗迹等仍应列为绝对保护之列。
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局是隶属于宁夏林业局领导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有编制1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人,行政管理人员106人,工勤人员11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计财科、林政资源保护科、科研科、森林防火科、宣传科6个职能科室,下辖5个保护管理站,24个护林点和2个林政管理办公室(石炭井、汝箕沟),实行管理局--保护管理站--护林站(护林点)三级管理体制。
保护意义
- 贺兰山高峻的山势、茂密的密林,能削弱和阻挡西北寒流及流沙的侵袭,对保护水源有一定作用。
- 汇集了青藏、华北、蒙古三大植物区系,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科学研究基地。
- 贺兰山发现的冰碛层,证明7亿年前贺兰山曾遭受过寒流侵袭。
- 贺兰山的磷矿是由一类小甲壳动物群"三叶虫"出现成矿的,说明寒武纪这里是一片海洋。
- 保护区的小滚钟口一带林木苍翠,溪水涓涓,是贺兰山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地。这里还保留了一些古代建筑的庙宇,如:小洞天、兴隆寺、老君堂等。还保留了不同年代的民族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