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教是中国明朝时期形成和流传的一种宗教, 也被称为无为教双消背善味占线容第和罗祖教。 其创始人是罗梦鸿,创始时间在1500年左右。
- 中文名称 罗教
- 创始人 罗梦鸿
- 创始时间 1500年左右
- 朝代 明朝
基本信息
是中国明朝时期形成和流传的一种宗教,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其创始人是罗梦鸿,创始时间在1500年左右。

主要内容
罗教结合了佛教禅宗和道粒验过帮族教中的许多教义和传统。罗教最重要的经书是五部经卷:《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正来自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和《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这五部经书是由罗梦鸿口述,由他的徒弟记录下来的。这五本经书的纪录用了多年,其中读空反映出罗梦鸿的教义从一开始比较偏向佛此仍操力风大营农铁教不断地结合越来越多的道教的因素的过程。
从佛教罗教采纳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心里的欲望造成的,因此罗教追求无为(因此也叫无为教),放弃任何欲望,以达到最高的内心神肉状态。事实上,罗教在一开始的时候称自己为禅宗的一支。
从道教罗教吸收了道玄的概念来解释世界的形成。罗教认马活补走小为世界是从真空家乡价组京跑热宁务接坐职中形成的。这个真空家乡演化为世界万物。由此外部世存独治育界不是禅宗的教义中那样从内心点每听侵王有出产生的,而是外部事实的。
从民间神话和传说中罗教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极圣祖,又名无生父母。这个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360百科后有判决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狱的权力。从无极圣祖后来衍生出无生老母。
传入福建
罗教约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胡忠清(法号觉瑞)从江西建昌府传入闽中,先光泽,后至邵武,信仰者多系外地人。至旧面已层够律限十第8代真常(俗名邓天寿系光泽蓬厂人)之弟子见尚、见万、见峰3人,始分为3支在邵武、泰宁发展。见万(俗名邱福兴系邵武和平枫林人)主要在邵南大埠岗、和平一带发展;见峰主要在邵武城区和邵东一带发展;见尚在泰宁发展。清末民初流传较广,民国20年(1931)以后渐衰。新中国成立后不复存在。罗教在邵武没有自己的庵堂,出家信徒住佛教寺院。罗教不立文字,否定佛教。以绝对永恒的“真空”作为宇宙的根本,创“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经卷有罗祖所著五部六册,在邵武俗称“龙经”即《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上下册、《正信除疑自在宝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
创立
罗教由山东下的即墨县人罗清(1443-1527)创立。罗清出身军户,是漕运运粮军人,曾在北京西北方的密云卫服兵役,皈依佛教,退伍后苦求佛理13载,于1482年悟道,1509年67岁时终于著书阐释佛法,得到宦官的援助,在漕运船民中传教,也得到大宁和兰风等僧人支持,相传罗清一度在浙江传教,共布教18年。其后大宁在江西传布罗教,弟子甚多,盛行各地;兰风自称已经达到悟境,晚年住在苏州天池山传将送道。
经书及教义
罗教主要经典来自是罗祖所写的五部书,称五部六360百科册,题为宝卷,于1509年刊印,多处引用《金刚科仪》举证沙屋尽府亚,充斥《金刚经》和《华严经众项备》的词语,弥漫着空论意识。当中没有无生老母,较少涉及道教名词,也不太着重救世主弥勒佛。五部经书名目如下:
1.《苦功悟道卷》:罗任副席甚清的精神自传,自述曾拜见明师,请教如何修行,念佛多年,明白“彼国”只是幻想,研究《金刚科仪》3年,亦未能参透,最后终于觉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找到脱离轮回的方法;人人心中都有悟道的能力。
2.《叹世无为卷笑班》:指出佛创造并主宰世间万物,感叹生命转瞬即逝,哀叹人生的苦难,告诫有罪者终将受到惩罚,呼吁人们悔过,承诺信教者将获永恒的教赎。即使在世间行善,最多只得更好的重生,但仍然是沉沦。劝人斋戒,遵行仪轨,但不应依照世俗的仪式,最重要是个人的觉悟。
3.《破邪卷》二册:全名《破邪显证钥星座在送族了征被匙卷》,经中谴责念佛、受戒、禅定、造像、布施、苦行和出家等一般佛教修行,这些修行都是“外相”起续否觉识目无困,不如精神上的觉悟。
4.《正信宝卷》:全名《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驳斥佛教一般的仪轨和布施,强调正板布苦严心个信和斋戒,引入新神祇“无极圣祖”,无极圣祖创造万物,可能是指“过去祖改千核里城南大佛”。经文批评参拜佛像是执著色相,也批判道教和白莲教的修行方式。唯有靠顿悟的工夫,才能达到“空”绝对自由的境界。
5.《泰山宝卷》:全名《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指出人性及其本来面目是万物之源,是最深层次的自我,永劫长存,真性先于万事万物而存在,批评世人缺乏信仰、哄师欺祖、毁谤佛法;天地的本源是虚空的,修心才能上通本源。
罗教致力于单纯县岁绍关为虔敬,行善积德,教义综合禅宗与净土宗,强调净土即人内八随船项府损曾训征心中的本性。他批评对经典和偶像等外在物品的崇拜,将禅宗佛教通俗化,强调人心是一切的根源,等同于真空,即万事万物的本质。所有人都有佛性,唯一目标是寻求佛性而觉悟。他反驳一般的礼拜方式,认为那是有为法,专注于外在、表象的境简向东西,他则主张内向探求,方法是无为,故教派又称无为教。罗清批评白莲教,也不提及白莲教崇拜的无生老母。罗握积时推答教为不识字的一切众生,提供最简明扼要的修道成佛方法,开辟修道的新路径,不必避入佛门潜修,而适合毛服带热属在家居士修行,可说是临济禅的民间版,没有邪教元素。
宗画率然马愿火计预土 罗教后人继续写造经书,重要的有1639年明空祖师所作《佛说三皇初分天地叹世宝卷》、1682年的《三祖行脚因由宝卷》3卷、清末《四世行脚觉性宝卷》。19世纪初有个漕运水手方荣生撰写了6本书,共130册,但被官府没收,没有流传。
历史
明代
罗祖之后措吃缩备需烈兴无为教开枝散叶,罗祖子孙高体争怕缩办乡与弟子们分成多个派系。从嘉靖到万历年间,罗教迅速发展,以运河水手为基础,以江苏、浙江为主要根据地,结社信徒众多,大肆招揽民众,信徒包括徽商程氏一族。罗祖被画成佛像,受到崇拜,神化为救国民族英雄,拯救中国免受外敌入侵,并对抗西藏番僧的阴谋。罗清以后,罗教另一祖师是殷祖殷继南(1531-1582),据说是罗祖转世,秉持罗清思想外,他也采纳了部份白莲教的神话,包括无生老母和弥勒佛的论述,曾在浙江传教。明代后期,罗教信徒为五部六册写了不少评注,包括临济宗第26代传人兰风,撰有《开心法要》,1596年,临济宗第27代传人源静再加补充,他们自称临济宗的嫡裔,又身为民间宗教领袖,得到僧尼的协助,信徒包括少室山的僧人。罗教影响了明代后期华北的弘阳教,弘阳教同样反对诵经念佛,呼吁人们悔改,并把罗清当作弘阳教祖师之一。罗教在罗清家乡山东势力强大,威胁到佛教寺院的地位,高僧道开和云栖莲池都批评罗教。
士大夫对罗教态度不一。晚明的许多佛教徒认同罗教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非外道,部份官员敬重罗祖,如朱之蕃、周如砥,把罗教等同佛教,亦有士大夫加以信奉。万历年间起,也有官员攻击“白莲、无为”,把罗教当作白莲教的一支,主张取缔,1585年、1586年、1587年、1603年、1615年都有大臣上奏主张镇压无为教,1606年,无为教徒刘天绪在凤阳有意举事,自称“无为教主”,说“皇极佛”将出世,聚众讲经说法,向教民募款,企图劫掠官府,因教民自首而败露被捕,其信众包括官兵。南京是罗教的一个中心,1618年南京的衙门下令取缔罗教及其经书。但崇祯年间,南京居士仍注释了五部六册,善信继续捐款刊印罗教宝卷。明末罗教另一祖师是姚祖姚文宇(1578-1646),自称是殷继南祖师转世,师从道士与罗教之师,法名普善,入浙江传教,号称龙华会和老官斋,“龙华”是弥勒佛所召的第三次末劫大会,“老官”则是罗教徒互相问候的敬称,是首领之意。姚祖信徒和传人不论男女,都以“普”字为行,奉姚祖为“天上弥勒”、“无极圣祖”。
清代
清代罗教结社在闽浙、两江等地最兴盛,其中庆云和永嘉是罗教圣地,并由福建传到台湾,沿长江传入四川,四川亦有支派。18世纪,罗教发展达到顶峰,罗教信徒在各处建立斋堂,结社名称各异,在福建称龙华会和老官斋,在江西称大成教和三乘教,在安徽称三乘会,也有称金童教、观音教、大乘门,都奉祀罗祖,也有斋堂挂上“天地亲君师”等牌位让信徒膜拜。清代前期,翁岩、钱坚、潘清三人把罗教传遍大运河流域的士兵与水手中,罗教成为华东华南运河、河流沿岸地区最流行的教派,各地建立庵堂,供漕运水手在冬季留宿。庵堂里有长居者看守庵产,进行礼拜,亲自耕作维生。来自华北的运粮水手每年来到江南,无处住宿,就投向庵堂经堂,在当中接受罗教,居住期间,每日支付饭食银4分,等待来年春、夏运粮北上;庵堂亦为年老无依的水手提供退休栖息之地。有水手成为罗教教首,如雍正时的李道人、刘把式。罗教信徒不限漕运水手,有城市工匠和农民,在家吃素修行,有罗清的五部经及其他多种经书。乾隆时江苏的罗教首领有僧人性海;姚文宇子孙继续在浙江和福建传教,受到尊崇,信徒请他们命名的,要给银三钱三分,以供香火。
清朝对异端、邪教大力镇压,罗教多次受检举,被官府取缔。1727年,清朝曾在浙江饬禁罗教,毁去经像,但保留庵堂让水手住宿。1729年,江西巡抚谢旻检举了191名罗教徒,其中有僧侣68人。1734年官府在江西查禁罗教,搜出过千本经书。1748年,福建有一个无为教女巫,法名普少,说弥勒佛要降世,为使入狱教首获释,教唆教徒攻城,战斗两天兵败,事后当地禁止老官斋。1768年江苏罗教亦遭检举,苏州查出经堂11处。同年浙江巡抚觉罗永德查明当地经堂有70多处,把庵堂改为“公所”,浙江罗教大受打击,因而衰落,部份罗清子孙至此亦不复传教。19世纪时,罗教已遍布中国大部份地区,与白莲教的教派名称和教义有合流现象。晚清时,浙江无为教道人潘三多(1826-?)重申罗祖无为的教义,不念经不立像,受奉为四祖。
清代罗教衍生多个教派,其中一个支流是无为金丹道,又称青莲教,雍正年间在江西创立,再演变为先天道,流传到华南及东南亚。清代先天道把罗清当作第三劫的救世主,取代弥勒佛的位置。流行于江苏、浙江的长生教,也是罗教支流。同治年间,赣南的廖帝聘创立真空教,属罗教支流,其经书大部份都引自罗祖的五部六册,廖帝聘曾因被指邪教而两度下狱。真空教在民国时成为慈善团体,并传布到东南亚社会。青帮亦源自罗教,来自漕运水手中的罗教组织,青帮三祖翁祖、钱祖和潘祖都是罗教弟子,青帮也和一些罗教斋堂一样,拜祭“天地亲君师”牌位。
组织编辑
罗教没有全国统一的组织,结社分布各地,虽奉祀同一创祖罗清,但各自为政,没有共同行动,领袖是世俗和世袭的,罗清的子孙亦世袭为教主,清代雍正年间,教主是罗清第八代孙罗道。经堂以创立者的姓氏命名,在清代浙江,教首的法名以“普”字为行,如普善、普禄、普瑞等。各经堂分立教门,首先效忠本门祖师,教权由师父传给其挑选的弟子,与佛教寺院相似。罗教信徒在会堂活动,名称不一,如斋堂、经堂、庵堂,在厦门则叫菜堂。管理斋堂的,叫“菜头”,负责祭祀仪式。为了躲避官府取缔,会堂有时要隐藏地点。庵堂平日仅一二人看守,通过看守相联系。福建的老官斋,每月朔望,入会男女各持香烛,到斋堂念经聚会。师父会向弟子讲解经卷,教徒抄写经书,一同吃斋,甚至到患病信徒家诵经驱灾。会众会筹集钱财,修建屋宇,造像印经。1768年,清代官府禁毁庵堂后,水手把会堂转移到粮船上,称“老堂船”或“香火船”,竖有罗祖像的旗帜,同样分立教门,演变成不同的帮派。
罗教信徒按修行和贡献分不同阶级。清代浙江龙华会中有三层“工夫”:第一层工夫叫小乘,念28字偈语;第二层工夫叫大乘,念108字偈语;最高层叫上乘,没有偈语,只要打坐。学每层工夫都要向老祖堂送香资。福建的罗教,教徒按修行程度分为9个阶段,最高指导者叫“空空”,第二位“太空”,第三位“清虚”,第四位“书记”,第五位“大引”,第六位“小引”,第七位“三乘”,第八位“大乘”,第九位“小乘”。第八、九位授予初信者,第七位是入教后,通过诵经达到某程度的功德而获得的;第五位是授予能给予结社金钱和精神援助,且能守五戒,足以为模楷的信徒;书记担任记录、文书的工作,由“空空”任命。从“小乘”到“书记”都可娶妻,是有俗世职业的在家信徒,上三位的“空空”、“太空”和“清虚”则独身,多半由僧人出任,是专任布教师。
地位
罗教是明清时最重要的民间宗教之一,与白莲教平分秋色,但没有像白莲教一样动员群众,甚少暴力起义,明清两代各有一宗。罗祖经书地位崇高,为明清其他教派采用和改写。1564年佛教徒“金山子”撰写《圆觉宝卷》,仿效罗清五部六册的形式,但内容上则批评罗清打破偶像,不分尊卑。1573年,北京比丘尼归圆也撰写了“五部六卷”宝卷,模仿罗清的五部六册,多次引用罗祖经书并提到无为道。大约同期的《安养宝卷》大量借用罗清的术语和概念。万历年间,华北的弘阳教称罗祖是“枬檀老祖转世”,修成正果,劝化世人,其经书多处引用罗教经书,把罗祖视为弘阳教自己的祖师之一。民间有女巫采用罗祖的经书为祷文。晚明时,罗教威胁正统佛教的地位,受佛教高僧批评为邪教。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莲池,批评罗清所说的无为,其实是废弃各种德行,违背了万行即空的道理,心中放不下利害关系,标榜无为而图有为,是假道学的邪教,正统佛教徒应加以攻击。道开则批评罗教经书贪婪淫恶,危害人心,不应留存于世,为害更甚于白莲教。清代官府指出罗教并无不法情事,但亦指斥为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