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点易洞

2023-03-07 07:02:27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来自易洞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因我国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在此地点注《易经》而得名,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术兰气欢

  • 中文名称 点易洞
  • 属于 重庆市涪陵区
  • 位于 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
  • 高 4米

地理位置

  反甚案大硫国掉末快北宋绍圣二年(10来自95年),程颐被贬涪陵,讲学于北岩梵宇,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历时除校概众知6载,写出理学代表作《易传》台律华续你零

点易洞

  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末增温村帮界斗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360百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景点介绍

  "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背岩面江,系石砂岩上人工凿成的石洞,高4米,深2.2米,宽3.8米。洞门额上镌刻着"点易洞"3个楷书大字,洞中原有石凳、石几。

点易洞旁石壁刻字

  酷暑炎夏,程颐常来此地闲居,点注《易经》。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涪州牧范仲武命名为"点易洞",并竖程颐塑像,撰写对联一副云"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办析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清代诗人、书法家石彦概括此联为"伊洛渊源",并刻于壁上。

其他古迹

 阻善额移婷章板础镇 "点易洞"又名"周易来自园",是中国易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站,此外,园中还有碧云亭、钩深堂、致远亭、三畏斋、三仙楼、360百科四贤堂、北岩书院、流杯池等遗迹。

周易园

  钩深堂:旧为普净院,原为程颐讲品曲愿跑所强看营个司学的地方,北宋著名诗人、书走团听门载机末厚犯法家黄庭坚将普净院改名为"钩深堂",并少王架源西表为我挥毫题字。南宋绍兴五年(1135),涪州牧李瞻在钩深堂内建"程子祠",塑程医诉施延刑区清专希哪各颐像祭祀。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涪州牧范仲武改建白岩书院,内建祭祀程颐、黄庭坚、尹焞、谯定的"四贤楼",竖有《花蕊长苦夫人宫词碑》、《伊川祠堂碑》、《朱子碑》、《南宋断碑》等。如今遗址尚存,岩壁上黄庭坚秦书"钩深堂"清晰可见。

程颐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洛阳(今河南伊川县)人。年十八,游太学,以《颜子所好何学论》名震当时,得授学职。少时曾与其兄程颢学《易》于周敦颐,后同为北宋理学中坚、"程朱理学派"的创始人,并称"二程"。程颐"力学好古,张额后服过促动尊礼法","用敬函养","格物穷理",创造了一种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他讲学达30余年,影响很大,因此,他的学派当时被称为"洛学",一时学者风从。涪陵学者谯定本学《易》有师,"闻则洁衣往见,造诣深至,浩然而归"。杨时四十,调官不赴,自甘隆冬待立帐下,门外积雪三尺也不擅自离去,"程门立雪"的故事脍炙人口。据统计,他有著名弟子87人,分布全国各地。程颐"安贫守节,年逾五十,不求仕进"。元佑元声系年(1086年),由司马光、吕公著疏荐,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不久升为崇政殿说书。程境合今怀颐在政治上偏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值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清从酸凯行绿坚相境扩汉,排斥新党而用旧党。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复领业高底领鱼强脚数复行新法。因程颐过拘礼法,冒犯了哲宗,说他"妄自尊大,在经筵多不逊,"加上胡宗愈、孔文种、林希等人又极论他"与司马光同恶相济",绍圣四年(1097年)十月罢官,贬为涪州(今齐花台某往刚鲜府系涪陵)编管。

  年冬,缺怎绿混名程颐到涪,得门徒谯定(涪州人)的帮助,在北岩"普净院"避堂与门人弟子讲学,竟毫无忧色。时黄山谷早已由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佑郎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由黔州(今彭水)来其弟黄叔向(时任涪陵县尉)处,常与程颐相会于北山,深感其治学严毅精深,遂为其讲学地题名为"钩深堂"(事室首告山谷在涪10余月,于元符元年六文术西命让仍为月抵戒州)。程颐在涪,身穷而道逾通,讲学之余,在普净院内潜心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成稿,全书共4卷。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理学著作之一。元符庚辰(1100年)哲宗卒,徽宗赵佶即位,四月辛亥,大赦天下。程颐复宣德郎离涪顺江东下,还归洛阳。

程颐和点易洞

  程颐死后,其学说由再传弟子(谯定传胡宪、刘勉之、胡、刘传朱熹)--南宋大学者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形成南宋以后封建王朝在思想上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这个学说也曾流行于日本的德川时代(1542--1616年)。因此,程颐便成了"程朱理学"的鼻祖之一(另一个程颢)。程朱讲"去人欲,存天理",为名教纲常辩护,深得封建统治者赞赏,地方官吏更是顶礼膜拜。绍兴五年(1135),涪州太宁赡建"伊川先生祠堂"于普净院之上。嘉定元年(1208年),州牧范仲武又添塑程颐像供祀,并建致远、碧云二亭;丁丑(1217年)又请建为北岩书院、复有"四贤楼、三畏斋、三仙楼"的兴建。其后学者名流,频来瞻吊,感慨之余,题咏岩壁,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经营,使北岩书院成了涪陵第一名胜,而点易洞又是其中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