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旁稚子》是宋代郑獬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
- 作品名称 《道旁稚子》
- 创作年代 宋代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郑獬
作品原文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词句注释
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来自小腿
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
作品鉴赏
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者队小推席加办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来自性。
作者简介
郑獬(1022360百科年-1072年),北宋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毅夫,一作义夫。郑纾子。少有俊材,词章豪伟峭整。皇佑五年(1053年)状元,除通判陈州。历任直集贤院、知制诰、知荆南府、判三班院等职。宋神宗初年,拜翰林学士。未几,权发遣开封府。因拒绝用新法审理案件,为王安石所恶,熙宁二年(1069年)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又徙青州。因不愿实施青苗法,称病奉祠,提举鸿庆宫。病卒,家贫子弱,其灵柩殡僧屋十余年而不能下准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