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螭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来自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 中文名 螭首
- 拼音 chī shǒu
- 地区 中国
简介
螭首又叫螭头,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来自。

螭: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说文·虫部》:"螭,若龙而黄。"
首:头,脑袋。
历史

螭首碑,大约出现于汉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可能由晕首碑深化而来(见右图)。
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刻的《爨(cuàn)龙颜碑》就是著名的螭首碑之一。
唐朝时螭首碑逐渐成为等级高低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准刻制360百科。五代后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阶三级,第一级可高二丈许,每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麟次。"
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诫《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造殿阶螭之制,施之于发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其螭首,令举向二分"。又"螭子石"称:"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勾阑、蜀柱卯之酒下"。
另有元上都出土的石螭首,长82.5厘米,宽29.5厘米,卷鼻,张口露齿,怒目圆睁,造型浑厚古朴。现藏内蒙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