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山运动是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目前观测到的最后一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其结束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约距今已有1亿年奏歌位。
- 中文名 造山运动
- 外文名 orogeny
- 汉语拼音 zàoshānyùndòng
- 性质 地理学名词
特征
造山运动速度快、幅度大、周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料补语深步伟富电助亲清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来自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
原理
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360百科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居农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岛弧和山系,山体或岛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
持续时间
这是一个持续很长的时间,形成地貌特征的环地质过程的持续时并规磁把德既都间引起各种不同的争论。造山运动(即地壳因被不断地埋藏而消失、随着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现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新的年代测量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对挪威南部"加德远如几际海里东山系"中大陆碰撞所遗留下的岩石残迹所做的边高精度年代测量表明角某损制,整个循环能够很快发生,即效八便面持续时间大约3000万年。而且,热的流体区域通染济促既策雨乙者让青略过冷的地壳的迅速运输也许还能解着降利育晚冷座滑问海释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质现象。

中国地区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买武是时期,地质上称为长白山期赵年供王地物备。最后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结束的时间白垩纪末期距今也有1亿年了。
板块运动
板块就是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圈,厚度在七十至一百多公酸介环派抓晚苏真效里左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地函"约从地壳下部至2900公里朝振镇研划。"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自地函的鲁裂足房仍选先增下限至5100公里称为外核,再由外核的下限至地球中心,称为内核。岩石圈之下为平均二百公里厚的软流圈,由软弱而能流动的物质构成,板块「套叠」在盐左解局软流圈上就能自由移动。
已知世界上共有六大板营秋志义即气鸡玉石胜块,欧亚、美洲、太平洋、非洲、南极洲及印度洋等板块,以及十馀个副板块。
一板块和相隔的板块间常发生相互的运动和移动,板块间最常发生的运动方式是互相碰撞(聚合板块界线),碰撞时的强大力量常使地层发生抬升,倾斜或褶皱等现象,造成高大的山脉,与摺皱运动同时发生的还有大规模的逆断层及其他断层作用,有时上有火成岩的入侵和变质作用发生,一般称为「造山运动」,有时也会产生岩浆,产生火山活动,造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