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称 银花绿豆粥
- 分类 粥类
- 主要食材 金银花,绿豆,粳米
- 功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配方
金银花20克,绿豆50克来自,粳米100克。
半妈任露据制法
金银花加水煎取汁,加绿豆、粳米共煮成粥360百科,白糖调味。
功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用法
每日1次,温热服食。
金银花
【异名】

【性味】甘,寒。
①

⑤治疗婴幼儿腹泻
将金银花炒至烟尽(成白灰色无效),研为细末,加水行保留灌肠:6个月以下婴儿用1克,加水10毫升;6~12个月用1.5克,加水15毫升;1~2岁用2~3克,加水20~30伯县汉爱新征子经毫升,每日2次。可作为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一种辅助方法。
⑥治疗外科化脓性疾患
用金银花饱和蒸馏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每次10毫升;轻症每天1次,每次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次加入2%普鲁卡因1~2毫升参学胶预续沉,以免局部疼痛。下肢化脓性炎症可行股动脉注射,用10毫升加入0.5%普鲁卡因5~10毫升,每日1次。对急性乳腺炎常作局部封闭,用10毫升加入0.8%普鲁来自卡因10~20毫升,每日1次。曾治疗痈疖、丹毒、阑尾炎穿孔、局限性腹膜炎、急性乳腺炎等10余种外科化呼九式伯浓从片是次脓性疾患,均有效果。有用金银花、野菊花各1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000毫升,分装灭菌,供肌肉注射;1~3岁360百科3毫升,3~12岁5毫升,12岁以上10毫升,每日3~4次。治疗胆囊炎、阑尾脓肿研演开磁圆钱举毛围、深部脓肿、疖、痈、蜂窝织炎、外伤感染、手术后感染、烫伤感染、骨髓炎及败血症等计185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
⑦治疗子宫颈糜烂
用金银花流浸膏涂患处。先涂子宫颈管口内,后涂子宫颈外表面。涂药前需揩净附道及子宫颈管口的分泌物,否则药物与粘乙们出紧个深践厚证术四液相混,影响疗效。每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多数一疗程即能奏效。远期效果,有待观察。亦可用金银花和甘草粉各半混合后,用阴道棉签蘸药粉塞入阴道内商排龙基婷散洋,直抵子宫颈,翌晨取出,10品已次为一疗程。54例子宫颈糜烂落判刘占,多数用药数次即见好转,红肿消检致后河退,或出血停止,新生表皮逐渐出现,白带、腰酸等自觉症干随状显著改善。
⑧治疗眼激财科急性炎症
用金银花、蒲公英各2两,制成眼药水1000毫升。每小时滴眼1次,每次2~3滴,直至痊愈。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等63例(角膜炎、角膜溃疡须结合其它常规治疗),均有效果。立阶艺够报读落讲离此药具有抗菌素的杀菌、抑菌作用,对急性结膜炎,奏效快,疗程短,大部分病例在3~7天恢复;慢性者效果较差。亦可单用金银花制成眼药水滴眼,同时配合内服金银花、紫花地丁、一枝黄花制成的合剂,或肌肉注射金殖办交他步响对怎够银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结膜炎125例,一般在2~3天后炎症减轻,4~5天后痊愈。
⑨治疗荨麻疹
态回的品概晚握群 采取新鲜金银花煎服,每次1两,每天3次。治疗3例,均在用药缩核紧3剂后症状消失。观察2个月无复发。
晚能种袁曲最引刘 【名家论述】①<本草通玄>:"金银花,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账利风虚之用,余于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
①冷《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尔核门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②<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绿豆
【异名】

【植物形态】绿豆
一年生直立或末端微缠绕草本,被淡褐色长硬毛。小叶3,阔卵形至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4~10厘米,宽2.5~7.5厘米,先瑞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狭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1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2束;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状,成熟时黑色,长6~10匣米,宽约6.5毫米,被稀长硬毛。种子短矩形,绿色或暗绿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绿豆叶)、花(绿豆花)、种皮(绿豆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将种子打落,簸净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呈短矩圆形,长4~6毫米,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光泽。种脐位于一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皮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2枚,肥厚。质坚硬。
【化学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质22.1克,脂肪0.8克,碳水化物59克,钙49毫克,磷268毫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0.22毫克,硫胺素0.5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1.8毫克。蛋白质主为球蛋白类,其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较少。绿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
【性味】甘,凉。
①《开宝本草》:"甘,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凉。"
【归经】入心、胃经。
①朱震亨:"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胃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泻利,丹毒,痈肿,解热药毒。
①孙思邈:"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②孟诜:"研煮汁饮,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
③<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④<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⑤<纲目>:"治痘毒,利肿胀。"
⑥<本草汇言>:"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⑦<本草述>:"治痰喘及齁蛤."
⑧<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⑨《会约医镜》:"清火清痰,疗痈肿痘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①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
②<本草拾遗>:"反榧子壳,害人。"
③<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选方】①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
②治消渴,小便如常:绿豆二升,净淘,用水一斗,煮烂研细,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圣济总录》绿豆汁)
③治十种水气: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
④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热食之。(《圣惠方》)
⑤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
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
⑦治痈疽: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⑤方以下出《普济方》)
⑧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
⑨解乌头毒: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农药中毒
对误服1059农药中毒者,用绿豆1斤,食盐2两,捣细加冷开水约2000毫升浸泡数分钟后,过滤饮用。尽量多喝,每天最多可喝3000~5000毫升。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或用绿豆4两至1斤制成生豆浆,初服3~5匙,每3~5分钟1次,逐渐增加至每次半碗。曾治15例,均在24小时后临床症状消失。除个别发生呕吐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②治疗腮腺炎
用生绿豆2两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次。治疗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发病早期使用更好。
③治疗铅中毒
每天取绿豆4两,甘草5钱,煎汤,分两次配合维生素C_300毫克内服,10~15天为一疗程。9例轻度中毒及28例铅吸收者,经连续治疗二疗程,基本治愈。
④治疗烧伤
取生绿豆粉2两,和75%酒精(白酒亦可)适量调成糊状,30分钟后加入冰片3钱,调匀备用。伤面暴露,除去脱落上皮及异物,用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后,将药糊涂于创面上,约0.5毫米厚,每日2~3次。通过近百例中、小面积烧伤的观察,一般对浅Ⅱ度效果良好,对部分深Ⅱ度亦有效。平均20天治愈。用药后渗出物少,结痂快,不留疤痕,输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减少。缺点是初涂时稍有痛感:若在涂药前先涂以普鲁卡因溶液可减轻疼痛。
【名家论述】①《纲目》:"绿豆,消肿治疽之功虽同亦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黏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②<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者,湿热客于肾经也,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
③《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粳米
【异名】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③<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④<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宜忌】<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选方】①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②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名家论述】①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③《纲目》:"梗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④<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